人形机器人“感官革命”来了!30%成本花这,5家国产龙头浮出水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20:15 1

摘要:你见过机器人端着热咖啡穿过人群不洒一滴吗?去年特斯拉Optimus在加州工厂里,稳稳拿起一块薄如纸片的电路板时,我盯着直播视频看了三遍——这不是简单的“编程动作”,而是它“身体”里藏着的“感官系统”在发力。就像人需要眼睛看路、皮肤感知温度,机器人要实现精准动作

你见过机器人端着热咖啡穿过人群不洒一滴吗?去年特斯拉Optimus在加州工厂里,稳稳拿起一块薄如纸片的电路板时,我盯着直播视频看了三遍——这不是简单的“编程动作”,而是它“身体”里藏着的“感官系统”在发力。就像人需要眼睛看路、皮肤感知温度,机器人要实现精准动作,全靠传感器这组“电子感官”。

前阵子跟一位机器人工程师吃饭,他跟我说了句大实话:“没有好的传感器,再先进的机器人都是‘瞎动的铁疙瘩’。你看优必选Walker X能后空翻,不是它‘胆子大’,是IMU惯性测量单元每秒几百次校准重心,相当于给它装了个‘平衡大脑’;柯力的六维力传感器能让机器人捏鸡蛋不碎,精度比医生做手术的手感还细。”

这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人形机器人的“军备竞赛”,本质是“感官能力”的竞赛。而随着2025年量产节点临近,传感器赛道已经悄悄火了——国内400多家相关企业里,有5家上市公司靠技术和客户优势,在细分领域站稳了脚。但今天不是来“推公司”的,而是想跟你聊聊:这些“给机器人造感官”的企业,到底厉害在哪?又藏着哪些容易被忽略的风险?

先搞懂一个基础问题:传感器对机器人到底意味着什么?简单说,它就是机器人的“眼睛、皮肤、平衡中枢”,核心作用就两件事:看清楚外部环境,搞明白自己的动作状态。

我举个具体的例子你就懂了:如果机器人要给你递一杯水,第一步得用视觉传感器“看见”杯子(这是奥比中光、舜宇在做的3D视觉技术,能毫米级建模,不会把杯子认成手机);第二步伸手拿的时候,六维力传感器要感知“力度”(柯力的产品能精准到0.1%FS,多一分会捏扁杯子,少一分拿不稳);第三步走路递过来时,IMU惯性测量单元要实时校准重心(华依科技的产品每秒几百次调整,防止它摔跤);如果杯子是热的,柔性触觉传感器还要感知温度(汉威科技的“电子皮肤”能做到这一点)。

你可能没意识到,传感器有多“贵”。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2024年人形机器人传感器白皮书》的数据,一台高端人形机器人的传感器成本占比超过30%——比芯片的占比还高!更关键的是,这个市场还在快速扩大:白皮书预测,随着特斯拉Optimus、优必选Walker X等机型量产,到2035年全球机器人传感器市场规模会突破千亿元,其中光六维力传感器一个品类,占比就接近60%。

但这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不是所有传感器都赚钱。我查了几家公司的年报,六维力传感器的毛利率能到50%以上,而普通的温度传感器只有20%左右——差别就在于技术壁垒。比如六维力传感器要同时测量力和力矩,精度要求极高,国内能批量生产的企业寥寥无几;而IMU惯性测量单元依赖MEMS工艺,核心芯片之前大多靠进口,这也是为什么能做的企业少。

聊到这,你可能会问:国内到底哪些企业在做这些“高壁垒传感器”?我整理了5家上市公司的情况,但先声明:不是推荐,而是客观分析它们的优势和风险——毕竟做技术的企业,今天的“龙头”明天可能就被迭代,得理性看。

1. 柯力传感:给机器人装“会感知轻重的手”,但大客户依赖是隐忧

柯力是国内少有的能批量生产六维力传感器的企业,这点我去年去宁波调研时感受很深——当时路过他们工厂,门口的卡车排着队,后来才知道是给优必选送传感器的。根据柯力传感2024年半年报,他们的六维力传感器连续14年国内市占率领先,最牛的是精度能做到0.1%FS,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用手拿起一根头发,还能感知到头发的重量变化。

也正是因为这个技术,柯力进了特斯拉Optimus的供应链——年报里提到,2025年它在特斯拉该品类的采购量占比会到70%,同时还给宇树科技H1、华为的机器人项目供货。但这里要提醒一句:柯力的客户集中度有点高,2024年报显示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超40%,如果未来特斯拉、华为的订单减少,对它的影响会比较大。另外,六维力传感器的核心元件“应变片”,目前还有部分依赖进口,如果供应链出问题,产能可能会受影响。

2. 华依科技:机器人的“平衡大脑”,对标国际厂商但仍需突破

如果说柯力管“力度”,华依就管“平衡”。我之前跟一位做机器人结构的工程师聊,他说“机器人走路不摔,全靠IMU惯性测量单元”——华依的IMU能实时监测机器人的重心变化,比如转身时重心偏移1毫米,它就能立刻反馈给控制系统,调整动作。现在华依已经给智元人形机器人批量供货,这也是国产IMU第一次大规模应用在高端机器人上。

华依的优势在于MEMS工艺积累——它的IMU采用的是硅麦工艺,精度能对标博世、ADI这些国际厂商,之前大家都觉得国产IMU不如进口,但华依这两年确实追上来了。不过风险也存在:国际厂商在IMU领域做了几十年,技术积累更深厚,华依要想进一步抢占市场,还需要在成本控制和长期稳定性上突破。另外,IMU的校准技术很关键,华依目前的校准周期还比博世长,这在量产时可能会影响效率。

3. 奥比中光:机器人的“眼睛”,技术路线多但竞争激烈

机器人要“看见”世界,全靠视觉传感器——奥比中光是国内3D视觉的龙头,它的技术能让机器人实现毫米级环境建模,比如在仓库里导航,能精准识别货架的位置,不会撞上去。奥比中光做了两种技术路线:结构光和ToF,前者精度高,后者适合远距离识别,现在已经用在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上,也给部分人形机器人做导航方案。

但视觉赛道的竞争太激烈了——索尼、三星这些国际厂商在ToF传感器上有优势,国内还有舜宇、景深科技等对手。奥比中光2024年报显示,它的3D视觉传感器毛利率只有35%,比柯力的六维力传感器低不少,主要是因为竞争压价。另外,视觉传感器需要搭配算法,奥比中光的算法目前还依赖外部合作,如果未来算法迭代跟不上,可能会影响产品竞争力。

4. 汉威科技:机器人的“电子皮肤”,量产能力强但时间有不确定性

柔性触觉传感器被称为机器人的“电子皮肤”,能让机器人感知温度、压力,比如拿起鸡蛋时,知道什么时候该松力。汉威科技是国内少有的能实现柔性触觉传感器百万级量产的企业,这点很关键——很多公司的技术只在实验室里,不能批量生产就没法对接机器人量产需求。

汉威已经给特斯拉Optimus团队交付了定制化方案,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进入批量供货阶段,这意味着未来机器人的“手”可能会更灵巧。但风险也很明显:批量供货的时间有不确定性,2026年会不会有技术迭代?比如新型的柔性传感器可能更薄、更便宜,汉威如果不能及时跟进,可能会失去先机。另外,汉威还做气体、压力传感器,业务比较杂,能不能集中资源在柔性触觉传感器上,也是个疑问。

5. 舜宇光学:机器人的“全能视觉选手”,车载优势但机器人领域仍需发力

舜宇在车载光学领域是龙头,比如汽车的摄像头很多都是舜宇做的,现在它把车载的技术迁移到机器人上,做了2D+3D的多模态视觉方案——简单说,就是既能拍平面画面,又能建3D模型,适合机器人导航和物体识别。目前舜宇已经进入特斯拉Optimus Gen3的供应链,小批量供货多模态摄像头。

舜宇的优势在于产能和供应链——做车载摄像头时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能快速对接机器人的量产需求。但它在机器人视觉领域的市占率还不高,2024年报显示,机器人相关业务收入占比不到5%,主要还是靠车载业务。另外,机器人视觉对低光环境的适应性要求更高,舜宇目前的产品在暗光下的识别精度,还需要提升。

聊到这里,我想分享一个行业里的“小惊喜”:之前很多人觉得国产传感器不如进口,但去年智元机器人发布新款机型时,我特意问了工程师,他们说里面的IMU全是华依科技的,没有用进口产品。工程师还跟我说,“现在国产传感器在精度上已经跟进口差不多,甚至在成本上更有优势——比如柯力的六维力传感器,价格比德国ATI低30%,这对机器人量产很重要,毕竟量产要控制成本。”

但也有一个常见的误区:觉得“能供货就是技术牛”。其实不是这样——比如有些公司能给头部机器人供货,但只是小批量,还没形成规模效应;还有些公司的技术只满足当前需求,未来机器人动作更复杂,比如要做精细的装配工作,传感器的精度和响应速度可能不够。我之前见过一家公司,实验室里的柔性传感器能感知到蚂蚁的重量,但量产时良率只有50%,根本没法商用——所以“实验室技术”和“量产能力”是两回事。

如果你也对人形机器人和传感器赛道感兴趣,我给你几个朋友式的建议——不是投资建议,而是帮你更理性地看这个领域:

第一,别只看“能不能供货”,要看“量产能力”。比如汉威科技说2026年批量供货,你可以关注它的产能建设进度——如果产能跟不上,就算拿到订单也没法交付。还有良率,良率低意味着成本高,未来可能会被竞争对手替代。

第二,关注“技术迭代风险”。传感器技术更新很快,比如现在六维力传感器是主流,未来会不会有更先进的“力感知技术”出现?比如基于光学的力传感器,可能精度更高、成本更低。如果企业不能跟进技术迭代,今天的“龙头”明天可能就落后了。

第三,别忽略“供应链安全”。很多传感器的核心元件还是依赖进口,比如MEMS芯片、应变片,如果你关注一家公司,可以看看它的核心元件有没有“国产替代”的计划——如果供应链出问题,会直接影响生产。

最后,我想回到开头的场景:机器人端咖啡不洒、跳街舞不摔,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无数传感器在实时工作。人形机器人的“感官革命”才刚刚开始,这些“给机器人造感官”的企业,确实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毕竟,只有机器人能“感知世界”,才能更好地帮人类做事。

你见过最惊艳的机器人动作是什么?是端咖啡、跳舞,还是别的?欢迎在评论区跟我聊聊,咱们一起关注这个赛道的变化~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基于独立思考,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决策。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来源:健聊机器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