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古时期,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又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之一,因此,将天文观测的知识汇总,就成了一门学问,典型的比如“钦天监”这种专门观天象的单位。
上古时期,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又因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之一,因此,将天文观测的知识汇总,就成了一门学问,典型的比如“钦天监”这种专门观天象的单位。
在古代天文里面,有一些专有名词,有兴趣的可以收藏解析下了。
三垣
定义与构成:
三垣是中国古代划分星空的区域,包括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位于北天中央位置,是三垣的中垣,被视为天帝居住的宫殿。太微垣在紫微垣下的东北方,是政府的意思,象征着朝廷行政机构。天市垣在紫微垣下的东南方,是天上的集市,用于交易各种物品。
星宿范围与主要星官:
紫微垣大致包括小熊座、天龙座、仙王座、仙后座等星座的部分区域。其中主要星官有北极星(北辰),它在古代被认为是天帝的象征,位于天空的中心位置,众星环绕。还有勾陈星官,与后宫之事有关等。太微垣包含室女座、后发座和狮子座的部分区域,主要星官有五帝座,被认为是五帝的座位,象征着最高权力。天市垣涵盖武仙座、巨蛇座等部分区域,其中的市楼星官类似市场中的楼阁,用于管理市场交易。
文化意义:
在古代天文学中,三垣是观测星空的重要区域,用于确定星辰的位置和天象变化。在占星术里,三垣的天象被认为与帝王、朝廷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四象
定义与起源:
四象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它们源于古代中国人民的星宿信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对天象的观察,结合神话传说而形成。四象是把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划分,每个方向七宿组合成一种动物形象。
象征意义与方位对应:
青龙位于东方,象征着春季、木、仁等。它代表着生机、蓬勃向上的力量。白虎在西方,象征秋季、金、义,有肃杀、威严之意。朱雀位于南方,象征夏季、火、礼,寓意光明、热情。玄武在北方,象征冬季、水、智,体现沉稳、神秘的特点。它们与五行、四季等观念相互配合,构成了完整的自然和哲学观念体系。
在天文和文化中的体现:
在天文观测中,四象用于划分天空区域,方便记忆和识别星宿。例如,东方青龙七宿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这些星宿大致勾勒出龙的形状。在文化方面,四象广泛应用于建筑(如古代宫殿建筑前的朱雀、玄武雕像等方位布局)、军事(军队旗帜上的四象图案用于区分方位和军队属性)、文学(诗词中用四象来描绘环境和氛围)等领域。
五行
基本概念与元素:
构成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这五种物质被认为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木代表植物等具有生长、生发性质的事物;火象征着热能、光明等;土有承载、孕育万物的特性;金代表金属,具有坚硬、锐利的性质;水则是流动、润泽的代表。
相生相克关系:
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木可燃烧生火)、火生土(火燃烧后化为灰烬成土)、土生金(金属矿物蕴藏于土中)、金生水(金属熔化后为液体像水)、水生木(水灌溉使树木生长)。相克关系为木克土(树木扎根于土,限制土的移动)、土克水(土能阻挡水流)、水克火(水能灭火)、火克金(火能熔化金属)、金克木(金属工具可以砍伐树木)。
七曜
定义与组成:
七曜是指日、月及金(太白星,即金星)、木(岁星,即木星)、水(辰星,即水星)、火(荧惑星,即火星)、土(镇星,即土星)五大行星。这些天体在古代天文观测中是非常重要的对象,因为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明显,容易被观测到。
天文观测与星期制的关联: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长期观测七曜的运行规律,记录它们的位置、亮度、运行周期等。七曜与现代的星期制有渊源关系,古代巴比伦人根据七曜制定了星期制度,后来这种制度传入欧洲并传播开来。在日语等语言中,星期的名称就是以七曜来命名的,如日曜日(星期日)、月曜日(星期一)等。
文化寓意与影响:
在不同文化中,七曜都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太阳代表光明、阳刚,月亮代表阴柔。金星在早晨出现在东方叫启明星,傍晚出现在西方叫长庚星,被视为吉祥或灾异的象征。木星被认为是福星,水星、火星、土星也都和各种人事吉凶祸福有关。
十二次
定义与划分方式:
十二次是中国古代对周天的一种划分方法。将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个等份,分别命名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这种划分主要是基于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与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
十二次和二十八宿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例如,星纪对应斗宿、牛宿;玄枵对应女宿、虚宿、危宿;娵訾对应室宿、壁宿等。通过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并且能够将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区域相对应,用于天文观测、历法制定和占星术等方面。
应用领域与意义:
在古代历法中,十二次被用来确定节气和月份的划分。比如,当太阳运行到星纪这个区域时,可能对应某个节气的到来或者某个月份的开始。
二十八宿
定义与分区:
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将天空分为东、南、西、北四方,每方各有七宿。东方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形状如龙,称为东宫苍龙;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形状如鸟,称南宫朱雀;西方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形状如虎,称西宫白虎;北方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形状如龟蛇,称北宫玄武。
观测历史与记录发展:
早在殷代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关于某些星宿的记载,经过长期的观测和总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二十八宿的体系已经基本完备。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二十八宿来记录天体的位置变化、运动周期等,这些观测成果为古代历法的制定和天文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重要作用与文化价值:
在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为天文观测提供了准确的坐标系统,使天文学家能够更精准地描述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在航海领域,它也可用于导航,例如通过观测星宿的位置来确定船只的方向。在文化方面,二十八宿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紧密相连,如牛郎织女的故事就与牛宿和织女星有关。它还与文学、艺术等领域相互交融,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来源:小尹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