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女子哮喘使用布地奈德气雾剂,一年后走了,医生:忽视2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01:18 1

摘要:2016年,38岁的周丽华,是一家塑料制品厂的检验员,在这行已经干了十多年。她每天都要待在嘈杂而气味刺鼻的车间里,长期接触各种塑料原料和溶剂。为了缓解疲劳,周丽华还养成了一个习惯:下班后一定要来几支烟,近几年越抽越多,几乎每天都要抽上一包半。最近这段时间,她的

2016年,38岁的周丽华,是一家塑料制品厂的检验员,在这行已经干了十多年。她每天都要待在嘈杂而气味刺鼻的车间里,长期接触各种塑料原料和溶剂。为了缓解疲劳,周丽华还养成了一个习惯:下班后一定要来几支烟,近几年越抽越多,几乎每天都要抽上一包半。最近这段时间,她的咳嗽越来越频繁,尤其在遇到灰尘或闻到车间异味的时候,总觉得胸口发紧,呼吸不顺畅。

3月18日下午,车间正要收工,机器还轰鸣着,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焦糊的塑料味。周丽华摘下手套,刚走出车间门口,迎面吹来一阵风,她下意识深吸了一口气,立刻呛得直咳,嗓子像被什么刮过似的发痒,胸口也随之闷得厉害。周丽华停在走廊里,点上一支烟,却发现烟雾吸不进去,稍微吸重一点就会引来一阵干咳。她心里只觉得可能是天气变化,自己着凉了,也没太当回事。

第二天清晨,天还带着凉意,周丽华照常骑着电动车往厂里赶。快到厂门口时,冷风迎面灌进脖子,她打了个哆嗦,紧接着便是一阵止不住的咳嗽,胸腔里发出闷闷的回声,气息急促得像被人按住了胸口。周丽华不得不在路边停下车,双手撑着车把,大口喘气,喉咙里隐约传出细微的“呼哧”声。她以为是感冒加重,便去药店买了点止咳药和消炎药,吃完后症状稍微缓解,就又回去上班了。

真正让她慌了的是4月22日凌晨。那天半夜三点多,周丽华突然从睡梦中被憋醒,胸口仿佛压着沉重的石块,她张嘴大口吸气,却怎么都吸不满,喉咙深处不断发出“嘶嘶”的声音,像破旧风箱漏气。意识到情况不对,周丽华连忙惊恐地拍醒丈夫:“我喘不上来了!”丈夫立刻扶她坐起,手忙脚乱地拨打120急救电话。

救护车赶到后,医护人员迅速将周丽华推入急诊抢救室。此时,她的双肩不停耸动,胸口起伏剧烈,喉间传出的哮鸣音刺耳而急促。医生立即为她吸氧,并给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同时静脉推注氨茶碱。十几分钟后,她的呼吸才稍稍平稳下来。随后,她被转入呼吸科接受进一步检查。

医生会诊后,立即为周丽华安排了多项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总数正常,但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至7.2%(正常范围0.5%~5%),提示存在过敏性炎症反应。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显示:动脉氧分压(PaO₂)为68mmHg(正常≥80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轻度升高至46mmHg(正常35~45mmHg),说明出现了轻度呼吸功能不全。

进一步进行的肺功能检查结果更为关键:用力肺活量(FVC)为预计值的85%,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₁)仅为预计值的65%,FEV₁/FVC比值下降至0.61(正常≥0.75)。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₁较基础值改善了17%,提示可逆性气道阻塞。结合症状、体征和检查数据,呼吸科医生明确诊断: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医生在查看完检查报告后,把周丽华和她的丈夫叫到病房里,耐心地开口解释:“从检查结果来看,你的情况是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你的一秒钟用力呼气量只有预计值的65%,吸药后才改善到接近80%。这说明你的气道在遇到刺激时会明显收缩、变窄,导致空气进不去、出不来,就会出现夜里憋醒、呼吸困难的情况。”

医生停顿了一下,语气严肃起来:“你长期在塑料制品厂里接触刺激性气体,这些粉尘和溶剂会不断刺激你的呼吸道,造成气道高反应性。另外,你的吸烟习惯也是一个很大的危险因素。香烟里的焦油和尼古丁,不仅加重了呼吸道炎症,还让气道更加脆弱,一旦受到冷空气、粉尘甚至是花粉的刺激,就容易诱发哮喘急性发作。”

医生继续说道:“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不仅会反复出现夜间憋醒、喘不上气的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在睡眠中窒息,危及生命。长期反复发作还会导致气道重塑,肺功能不可逆下降,未来可能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到时候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走几步路都可能气喘。”

接着,医生根据周丽华的情况,开出了吸入用的布地奈德制剂,作为日常控制药物。布地奈德是一种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支气管高反应性,减少急性发作的风险。医生叮嘱她,要规律使用,切勿自行停药或减少剂量,否则很容易导致症状反复甚至加重。吸入药物与口服药或静脉药不同,作用主要集中在气道内,副作用较小,长期坚持能帮助她控制病情、稳定肺功能。

除了药物治疗,医生还对周丽华的生活方式提出了详细的要求。首先是彻底戒烟。烟草中的有害成分不仅会直接刺激呼吸道黏膜,还会降低药物的疗效。戒烟是控制哮喘的关键环节,不仅能减轻症状,也能有效延缓肺功能的进一步下降。

其次是减少接触有害气体和粉尘。由于工作环境中存在大量刺激性物质,必须正确佩戴合格的防护口罩,并尽量减少在气味浓烈或通风不良的车间停留时间。若条件允许,应考虑调整工作岗位或改善工作环境。第三是注意日常环境管理。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减少灰尘、螨虫和花粉等过敏原的积聚;避免养猫狗等可能引起过敏的宠物;在气候骤冷或空气污染严重时,减少外出,并在必要时佩戴口罩。

第四是规律作息与运动。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度的运动,比如散步、轻度的伸展运动,有助于提高呼吸肌功能,但需避免在冷空气或粉尘环境中进行剧烈运动,以免诱发急性发作。最后,医生强调了定期复查的重要性。建议每三到六个月复查一次肺功能,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药物剂量;一旦出现胸闷、夜间憋醒或咳喘频繁,应立即就医,不可自行加药或依赖止咳药。

出院后,周丽华严格按照医生的叮嘱,坚持每天规律吸入布地奈德,从未间断。刚开始使用时,她还有些不适应,总担心吸入药会对身体有副作用,但随着症状逐渐改善,周丽华慢慢意识到这是一条必须坚持的路。过去常常困扰她的夜间憋醒不再出现,白天的咳嗽和气喘也明显减轻,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比以往好多了。

生活习惯上,周丽华做出了极大的改变。首先是戒烟。出院后的第一天,她就把家里存放的香烟全部扔掉,告诉自己再也不能碰。刚开始戒烟的那几周,她常常感到焦躁,甚至在车间休息时,看见同事点烟的动作都会忍不住心痒。但想到那次凌晨濒临窒息的经历,她硬是咬牙挺了过来。慢慢地,咳嗽减少,嗓子也不再总是干痒,她亲身感受到戒烟带来的好处。

在工作中,周丽华也更加注意防护。过去只是偶尔戴口罩,现在每次进入车间,她都会佩戴合格的防护面具,并尽量减少在气味刺鼻的区域停留。下班回家后,她会立刻换下工作服,避免把化学气味带进家里。与此同时,她还养成了定期开窗通风的习惯,让居室保持清洁和空气流通。

饮食和作息方面,周丽华也逐渐调整。过去她常常因为加班熬夜,第二天疲惫不堪,如今尽量保证每天7小时的睡眠。饮食上减少了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还特意开始喝温水代替冷饮。为了增强体质,她每天晚饭后都会在小区里散步半小时,不求强度,只求规律。

三个月的时间转眼过去,周丽华再次来到医院复查。医生为她做了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恢复至3.8%,回到正常范围。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显示:PaO₂升至85mmHg,PaCO₂为40mmHg,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肺功能检测更让人欣慰:FVC达到预计值的92%,FEV₁回升至84%,FEV₁/FVC比值为0.76,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变化不足10%,提示气道阻塞已得到良好控制。

医生看着这些数据,连连点头,表示她的病情已进入稳定期。周丽华自己也能切身体会到这种变化:过去走几步路就胸闷,如今爬两层楼梯也能轻松应对;以前早晨总是咳嗽,现在起床后呼吸顺畅,甚至觉得心情也比以前舒畅许多。

这三个月的经历,让她对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周丽华明白,哮喘虽然无法彻底根治,但只要严格遵医嘱,坚持用药,远离诱因,就能把病情牢牢控制在手中。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自我管理,从曾经的忽视和侥幸,变成了主动配合与坚持。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7月28日的深夜,周丽华正在卧室里准备休息。夜色沉闷,天气格外闷热,她刚刚关掉电风扇,正要躺下时,忽然觉得胸口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压住,闷得透不过气来。周丽华急忙坐起身,试着大口吸气,可吸进去的空气却像被堵在咽喉处,呼出时也异常费力。伴随着呼吸的阻滞,她的双手开始微微发抖,额头渗出一层细汗。

她连忙踉跄着走到客厅,从茶几的抽屉里翻出平日备用的布地奈德吸入剂,急切地吸入一口,刚开始症状略有缓解,呼吸稍微顺畅了些。然而仅仅过了两三分钟,周丽华却感觉胸前的憋闷感骤然加剧,胸腔仿佛被铁箍死死勒紧,每次呼吸都像在刀刃上摩擦。她的脸色很快变得苍白,嘴唇出现明显的青紫,指尖发麻,伴随着心慌与眩晕感。

不到两分钟,周丽华便感到天旋地转,眼前一阵漆黑,整个人重重瘫倒在沙发上,身体抽搐了一下,便陷入意识模糊。屋里安静得只剩下急促而紊乱的呼吸声,显得格外惊心。直到凌晨一点多,夜班归来的丈夫推开房门,才发现妻子斜靠在沙发上,整个人毫无血色。她的面庞灰白,嘴唇发绀,呼吸急促而浅表,胸口起伏急乱,眼神涣散,几乎没有反应。丈夫吓得大喊一声,急忙冲过去,双手颤抖着拨打120急救电话。

救护车到达时,周丽华已陷入昏迷状态。医护人员迅速测量血氧饱和度,仅为80%(正常≥95%),呼吸浅而不均,血压下降至82/56mmHg,脉搏微弱且不规则。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静脉注射氨茶碱以及肾上腺素雾化抢救,但一路上患者仍然处于意识模糊状态。

到医院后,医生在急诊对周丽华进行了全面检查。动脉血气分析首先出来,结果显示:PaO₂仅为55mmHg(正常≥80mmHg),PaCO₂升高至62mmHg(正常35~45mmHg),血氧饱和度(SpO₂)为80%,提示明显的低氧血症并伴随二氧化碳潴留。酸碱度(pH)为7.29(正常7.35~7.45),显示已出现呼吸性酸中毒。

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正常,但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仍偏高,为6.5%,提示存在气道炎症和过敏反应。胸片检查显示双肺纹理增粗,肺野透亮度减低,没有明显感染灶影,但气道壁稍有增厚。同时行的肺功能检测因患者状态不稳未能完成全部项目,但初步数据显示:用力肺活量(FVC)为预计值的70%,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₁)仅为45%,FEV₁/FVC比值下降至0.55,提示严重气流受限。结合临床表现与检查数据,医生明确诊断为:哮喘急性重度发作并发Ⅱ型呼吸衰竭。

急诊医生在看到检查结果后,立即下达了抢救指令。周丽华被迅速转移至抢救床,氧气面罩立刻套在她的口鼻上,同时开放两条静脉通路。医护人员快速推注氨茶碱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并加用糖皮质激素控制气道炎症。监护仪很快显示,她的血氧饱和度仍徘徊在75%~78%,心率加快到每分钟145次,血压进一步下降。

为了尽快改善缺氧,医生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辅助呼吸,但患者胸廓起伏仍旧微弱,呼吸声音几乎消失,双肩耸动明显。几分钟后,血氧下降至68%,情况危急。医生果断决定实施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进行有创机械通气,同时持续静脉泵注支气管舒张剂和扩血管药物。

抢救过程中,心电监护突然出现室性心动过速,随后转为心律失常。医生立即进行电除颤,并给予肾上腺素静脉推注。此时,病房内气氛紧张,医护人员分秒必争,交替进行心肺复苏和药物抢救。

然而,尽管采取了高浓度吸氧、呼吸机通气、静脉用药、心肺复苏等一系列紧急措施,患者的血压仍然无法维持,心率逐渐减慢至每分钟30次以下。在连续抢救近50分钟后,监护仪上最终出现了一条直线。主治医生沉重地宣布,因哮喘急性重度发作并发呼吸衰竭,抢救无效,于凌晨2点35分宣告死亡。

重症监护室外,刺眼的红灯骤然熄灭,走廊里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医生缓缓推开门走了出来,神情凝重,声音低沉:“请节哀,我们……已经尽了全力。”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刀,猛地刺入周丽华丈夫的心口。他整个人僵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前方,眼神空洞。

几秒钟后,周丽华的丈夫突然像被电击一般弹起身子,猛地扑到医生面前,泪水止不住地滑落,声音嘶哑而颤抖:“怎么会这样?!她一直都很听话啊!医生,她每天按时吸药,从来不敢停!饮食也是清淡得不能再清淡,连一点辛辣都不碰;复查她也从不耽误,检查数据不是一直说得很好吗?你们之前还安慰过我们,说她病情稳定,没想到才几个月,就突然走到这一步!你告诉我,这到底是为什么?!”

丈夫的声音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带着绝望与愤怒,他双手颤抖着抓住医生的衣袖,几乎要跪下来寻求一个答案。医生被这一幕触动,眼中闪过迟疑与痛惜。他深吸一口气,重新翻看抢救记录和既往病历,眉头越皱越紧。他轻声自语:“奇怪,周丽华近三个月的肺功能曲线平稳,FEV₁维持在80%以上,血气分析也正常,没有明显感染迹象,生活习惯也相当规范……按理说,不该这么快恶化到Ⅱ型呼吸衰竭……”

怀疑之下,医生再次仔细调出周丽华的既往检查资料,一份份复查单反复比对。随后,他开始详细追问家属关于她最近的日常情况:“最近有没有感冒?有没有接触新的过敏原?有没有突然停药?”丈夫连连摇头,声音带着哭腔:“都没有,她一直小心翼翼,出门戴口罩,饮食清淡,运动也只是散步,绝对没有乱来!”

听到丈夫的哭诉,医生的神情愈发凝重。他再次调取了周丽华近几次的病历和复查资料,反复比对每一个指标,却始终找不到明显异常。按理说,她的病情控制良好,肺功能长期保持稳定,饮食和生活习惯也相当规律,怎么会突然在短短数小时内骤然恶化?医生心里清楚,一定有某个被忽略的细节,才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医生耐心地重新询问丈夫,从饮食到日常运动,再到药物使用,一项一项追问。饮食上并无异常,清淡为主,没有暴饮暴食;运动方面也只是日常的慢走,没有过度劳累;直到追问到吸入药物时,这才发现了罪魁祸首——布地奈德!

知道真相的医生满脸惋惜地叹气道:“真是飞来横祸啊!布地奈德虽然对哮喘效果非常好,你妻子也是按时按量使用的,但却还是在使用过程中忽略了3点非常重要的用药重点,这就是导致她出现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啊!临床上很多哮喘患者,也是因为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不注意这3点,最后不仅治疗效果极差,还容易导致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严重是甚至危及生命啊!”

首先是用药的规律性。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的存在往往是持续性的,即便症状不明显,也并不意味着炎症完全消失。吸入激素的目的就是长期控制这种隐匿性的炎症,使气道保持相对平稳。如果患者一旦感觉症状减轻,就擅自减少使用次数,药物浓度就会在体内波动,气道炎症会暗暗加重。周丽华就曾在症状缓解时减少了使用频率,这使得药物的保护屏障被削弱,气道敏感性逐渐恢复,而她本人却没有察觉。当外界环境出现刺激,比如天气突变或空气污染时,她的气道反应会被迅速放大,最终引发严重的痉挛。

其次是使用操作的规范性。吸入药物的效果,很大程度依赖于吸入的方式是否正确。吸药时,如果呼吸动作过快或过浅,药物颗粒很可能沉积在咽喉处,而不是进入下呼吸道。表面上看,患者吸了药,实际上进入肺部的药量却不足。久而久之,药物未能真正作用到气道深处,就无法有效抑制炎症。周丽华在操作时常常随意,有时急匆匆吸一口就结束,这种不规范的方式,悄然削弱了布地奈德的实际效果。对哮喘这样需要精确控制的疾病来说,这种微小的差距足以让病情在长时间里暗暗累积风险。

第三是漱口的重要性。吸入药物后残留在口腔和咽喉的激素成分,如果不及时清理,会造成局部环境改变,为真菌和细菌提供滋生的条件。这不仅容易引发口腔念珠菌感染,还可能导致咽喉部反复炎症。表面上看,这些只是小问题,但实际上,这种局部感染会进一步影响呼吸道的免疫屏障。当气道抵抗力下降时,炎症就更容易复燃,哮喘的整体控制效果因此减弱。周丽华在这方面也掉以轻心,常常吸完药就随意咽下,没有清洁的意识。久而久之,她的气道环境被慢慢破坏,为这次严重发作埋下了隐患。

从表面上看,这三点似乎并不严重,甚至容易被忽略。但对于哮喘患者来说,它们却是决定病情走向的关键。周丽华的遭遇,正是很多患者可能遇到的缩影。即使在数据稳定、症状消失的情况下,哮喘仍然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它要求患者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保持足够的重视和耐心。

在临床上,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许多患者在最初阶段严格执行医嘱,病情得到控制后,就逐渐放松要求,或者因为对药物的担忧,偷偷减少剂量。这种情况往往会在短期内看不出明显变化,但长期累积,气道炎症悄然发展,一旦遇到强烈的诱因,就可能迅速恶化,出现严重发作。哮喘发作本身并不可怕,真正危险的是它的不可预测性。患者可能在白天还在正常工作,晚上却因为一次急性痉挛而陷入呼吸衰竭。

周丽华的案例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哮喘管理从来不是一件可以掉以轻心的事,它不仅仅是每天吸几口药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需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保持警惕。饮食、运动、防护环境、规律作息,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最根本的,仍然是对疾病本身有足够的认识,理解它的慢性和反复性,理解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细节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医生在总结时,心情沉重。他知道,周丽华并不是疏忽大意的人,相反,她在生活中已经非常努力地配合治疗,改变了很多旧习惯。但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没有被足够重视,才让病情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控制。这样的结局,既让人痛惜,也让人深思。

从医学角度来看,哮喘是一种可以很好控制的疾病,患者完全有可能过上接近正常的生活。然而,这种前提是基于长期规范的管理,而非阶段性的松懈。周丽华的经历提醒人们,任何慢性病都不会因为短期的好转而彻底消失,它需要和患者长期共存。只有真正理解这一点,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资料来源:

1.李强,王敏,周磊,等.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24,21(12):133-137.

2.张华,刘丽.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06):95-97.

3.陈伟,赵红.布地奈德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甘肃医药,2024,43(04):302-305.

(《2016年,38岁女子哮喘使用布地奈德气雾剂,一年后呼吸衰竭走了,主任:要避开3个用药误区》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