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过得真快,如今已经到了9月底,我国正处于秋收的大忙时节,玉米、水稻、棉花、花生等秋收作物开始陆续收获,秋收作物收获后农民还要忙着种植冬小麦、油菜、蚕豆等越冬作物,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农民非常害怕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
时间过得真快,如今已经到了9月底,我国正处于秋收的大忙时节,玉米、水稻、棉花、花生等秋收作物开始陆续收获,秋收作物收获后农民还要忙着种植冬小麦、油菜、蚕豆等越冬作物,因此在这个时间段农民非常害怕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
连续的阴雨天气会导致已经成熟的粮食作物倒伏,甚至发芽或者霉烂;连续的阴雨天气会导致晚熟作物生长积温不够,像晚稻会出现空壳率增多、籽粒不饱满的现象;连续的阴雨天气会耽搁秋播,像越冬作物的播种会受到影响,一旦错过最佳的播种时间,那么越冬作物的收成就会受到影响。
对于农民来说都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今年秋收作物的产量基本已成定局,那么2026年的年景又如何?我国是农耕文明古国,我们老祖宗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总结了很多经验,农村老人说“太岁丙午年,春夏多洪水”,啥意思?我们早点来了解一下。
我国古代一直采用干支历来记录时间的变化,干支历包括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干支历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及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的原则两两相配组成60个组合,如甲子、乙丑、丙寅等,每个组合就代表一年,以60年为一个周期不断循环记录年份的顺序,一个周期我们就称为“一甲子”。
那么阳历年如何推算出干支年?
年干=(年份-3)÷10所得的余数
年支=(年份-3)÷12所得的余数
2026年的年干=(2026-3)÷10所得的余数为3,3对应天干第3位,因此2026年的年干为“丙”。
2026年的年支=(2026-3)÷12所得的余数为7,7对应地支的第7位,因此2026年的年支为“午”,因此2025年是丙午年。
在我国五行中“丙”属“火”,“火”对应红色;而在十二个地支中,“午”对应生肖马,因此2026是马年,属于“红马年”。
在我国上千年的农耕文明中,我们老祖宗留下了很多预测年景的古籍,其中《地母经》就是古人进行农事预测的常见书籍。传说《地母经》为上古神农所创,其主要目的就是为农民提供一年的农业气象和收成预测,用于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比如预言某年多雨,农民要提前做好防涝排洪的准备。
而上面说的“太岁丙午年,春夏多洪水”就是《地母经》中预测“丙午年”年景的说。法。《地母经》的预言是按照干支纪年来排序,即每60年一个甲子循环,每年采用一诗一卜的形式来预测年景。
《地母经》中关于丙午年的说法如下:
诗曰:
太岁丙午年,春夏多洪水。
鲁魏多疫灾,谷熟益江东。
种植宜高地,低源遭水冲。
天虫见少丝,桑柘贱成笼。
六畜多瘟疫,人民少卒终。
卜曰:
马首值岁里,丰稔好田桑。
春夏须防备,种植怕流荡。
豆麦并麻粟,偏好宜高冈。
简单点来说就是在丙午年的春天和夏天雨水会比较多,在江东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会丰收;我们在种植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在地势相对高的地方,地势低洼的地方容易受涝。
不过好消息是2026年是“马”年(丙午在十二生肖中属马,故称“马首”),人们都说牛马年好种田,在马年我们只要管理得当,那么粮食和桑蚕还是能获得比较好的收成;我们只需要明白种植最怕的就是遭遇水涝,在春天播种的季节以及夏天农作物生长的季节我们要多加防备,像豆类、麦子、麻雷、粟米等怕涝的作用,尤其是适合种植在高地上。
按照《地母经》的说法,2026年丙午(马)年的年景还是相对较好,虽然春夏两季多雨水,但是我们只需要多注意田间的排涝,那么农作物就能取得一个相对好的收成。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雨水,正所谓“春雨贵如油”,在春天播种的季节雨水足有利于种子出苗,但是如果雨水过多,那么种子就容易烂种,幼苗就容易烂根,因此农田四周以及中间我们最好深挖排水沟;夏天是农作物旺盛生长的季节,雨热同期非常有利于粮食丰产,但是如果雨水过多,那么河流就容易暴涨,河流两侧的地势相对平坦,农作物会更加容易受涝,因此就有了“种植宜高地”的说法。
相信大家对2025年的天气都有所印象,《地母经》中关于2025年乙巳年的年景描述为:“太岁乙巳年,高下禾苗翠。春夏多漂移,秋冬五谷丰”,说的就是在2025年(乙巳年)无论是高地还是低地,禾苗都一片翠绿,长势喜人;在春夏两季同样多雨水,但是到了秋冬季节收获的季节,各种粮食作物都能获得大丰收,可以说2025年的年景比较好。
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农民全靠天吃饭,以上描述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农民进行农事生产。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地母经》是古人基于干支纪年循环和长期观察经验所得而总结出的一种概率性、模式化的文字描述,其并非是精准的气象预报。
就比如2026年是丙午年,2086年同样是丙午年,但是这2年的气象状况会一样吗?气候在不断的变化,《地母经》是我们老祖宗对自然规律敬畏和探索,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我们可以适当参考一下,但是不能以此作为进行农业生产的依据。
你认为老祖宗留下的话还有道理吗?欢迎留言。
来源:湖北台艺术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