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星堆青铜器,以其瑰丽的想象力和巨大体型吸引了无数目光。很少有人注意到,三星堆青铜器中有部分施有彩绘。9月27日,2025三星堆论坛分论坛“文明解码”在德阳举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站博士后刘百舸现场发布了三星堆彩绘青铜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据他介绍,三星堆彩
学者揭秘三星堆有可能是“资源中转站”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
三星堆青铜器,以其瑰丽的想象力和巨大体型吸引了无数目光。很少有人注意到,三星堆青铜器中有部分施有彩绘。9月27日,2025三星堆论坛分论坛“文明解码”在德阳举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站博士后刘百舸现场发布了三星堆彩绘青铜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据他介绍,三星堆彩绘青铜器,是中国最早的“铜胎漆器”,把过去通常认为中国彩绘青铜器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千年。
你是否曾好奇,三星堆那些造型奇绝的青铜人像、通天神树、黄金面具,是在什么情况下“一夜崛起”?答案可能藏在一张跨越山川河流的资源互动网络中。
9月27日举办的2025三星堆论坛上,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指出,三星堆并非“孤岛文明”,而是通过北接中原、南连海洋、西通中亚、东融长江的四向交流体系,快速汇聚各方资源与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星堆就像是一个青铜时代的‘资源枢纽’。”黎海超比喻道,“它把中原的青铜铸造技术、长江流域的铜器成品、南亚的海贝与象牙、乃至中亚的锻打工艺和金器传统,全部‘网罗’在一起,融合成自己独特的文明面貌。”
科技考古显示,三星堆部分青铜器的原料与殷墟相同,铸造技术也源自中原体系。而青铜容器如尊、罍等,虽带有长江流域风格,其纹饰与器型仍可追溯至商文化。“没有中原王朝在原料、工匠与技术上的支持,三星堆难以迅速建立起如此成熟的青铜产业。”
黎海超进行分享
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大量海贝和象牙,却几乎不见本地象骨。研究认为,这些资源很可能来自印度洋或南海,经由“早期南方丝绸之路”输入。更有趣的是,三星堆可能还扮演了“中转站”角色,将部分海贝继续北运至殷墟。
三星堆金器数量丰富、工艺精湛,却缺乏本地传统。黎海超指出,其锤揲、整刻等技术可能受到亚欧大陆中西部的影响。同时,大量薄至1毫米的锻打铜器也显示出与中原范铸体系不同的技术路径。
沿长江水系,从汉中、三峡至江汉、皖赣,形成了一条“青铜文化带”。三星堆与沿江地区在金属原料来源上高度一致,说明晚商时期已形成资源与技术共享的网络。
何是三星堆?黎海超认为,三星堆崛起的契机与商王朝中晚期战略调整有关。随着商文化收缩,长江流域本地文化兴起,三星堆凭借其地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西南端的区位优势,迅速建立起以资源交换为特征的社会体系,并在宗教仪式中直观体现——如“顶尊骑象”铜器,正是对资源进献仪式的神圣化表达。
“三星堆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融合者与改造者。”黎海超强调,“它把四方的文化元素重新组合、创新,最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文明景观。”
目前,研究团队正通过铅同位素、汞同位素等科技手段,继续追踪朱砂、绿松石、丝绸等资源的来源与流通路线,试图更完整地复原这张推动三星堆崛起的“互联网”。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