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4小时,张雪峰迎来5大噩耗,罗永浩的话该有人信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23:53 1

摘要:账号被禁止关注、直播不见人影、工作室只留一句“正在反省”、押题卷被指违规、天价咨询被质疑——曾经的“教育清流”,一夜之间成了“争议风暴眼”。

张雪峰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

就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这位坐拥两千多万粉丝的“报考界顶流”,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五雷轰顶”:

账号被禁止关注、直播不见人影、工作室只留一句“正在反省”、押题卷被指违规、天价咨询被质疑——曾经的“教育清流”,一夜之间成了“争议风暴眼”。

更巧的是,罗永浩几年前那句预言,像一记精准的预言球,狠狠砸中了他:“靠争议起家的人,最后都会死在争议里。”

这话,现在听来,像极了命运的回音。

张雪峰是谁?

是那个用“大白话”讲透985、211的段子手;
是那个一句“文科都是服务业”让全网吵翻的“毒舌导师”;
是那个为普通家庭孩子“避坑天坑专业”的“民间招生办主任”。

他确实说出了很多“真相”。
比如某些专业毕业即失业,比如学历贬值下的现实困境,比如“别为了面子选冷门专业”。
这些话,扎心,但有用。
所以无数家长把他当“神”,学生视他为“灯”。

可问题是——灯可以照亮别人,但不能烧着自己

如今的张雪峰,早已不只是一位老师,而是一个庞大的“教育IP工厂”的老板。

他的公司卖志愿填报服务,最便宜的套餐一万三,贵的几万起步,但“一对一”服务,大概率见不到他本人。这就像你花高价买了周杰伦演唱会的“VIP包厢”,结果发现台上唱歌的是替身。

更离谱的是“押题卷”。

高考命题5月才封题,他家4月就宣称“押题卷已印刷完成”——这不是神算,是碰瓷。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押题”“泄题”宣传,他偏要顶风上,这不是挑战规则,是拿家长的信任当赌注。

有人说,他只是太敢说了。可“敢说”和“乱说”,中间隔着一条职业底线。

他曾经说:“穷人家的孩子,别玩虚的,选专业就是选就业。”这话没错。
可当他把“就业焦虑”包装成“焦虑套餐”卖钱时,初心就已经变味了。

再看那句“枪声打响,我捐一个亿”。乍一听,豪气干云,爱国满分。可细品一下:谁在期待“枪声打响”?谁在拿战争做营销素材?

和平是底线,不是流量道具。你可以爱国,但不该用“假设战争”来证明自己有多爱。这就像你说“如果我家着火,我一定捐十万”,听着像善心,实则让人脊背发凉。

张雪峰的问题,从来不是“说话太直”,而是把“犀利”当通行证,把“争议”当流量密码,最后把自己困在了人设里

他一边骂“某些专业是天坑”,一边推出天价服务收割焦虑;一边说“读书要务实”,一边搞起“押题神话”制造幻觉;一边自称“为普通人发声”,一边把教育咨询做成“奢侈品生意”。

这不是“真性情”,是“双标式经营”。

罗永浩当年做“知识付费”时也红过,但他清楚:影响力越大,越要如履薄冰。而张雪峰似乎忘了,自己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在教室里讲课的老师,而是千万家庭眼中的“决策参考”。

当一个“导师”开始用“捐一个亿”来立人设,用“禁止关注”来收场,用“正在反省”来搪塞——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翻车”,而是信任系统的局部崩塌

教育不是脱口秀,不能靠段子解决问题;家长不是观众,孩子的人生经不起“试错式指导”。

我们不否认张雪峰的贡献。
他打破了信息壁垒,让更多人看清了高考的“游戏规则”。
但规则之外,还有责任。
你可以犀利,但不能煽动;
你可以商业化,但不能消费焦虑;
你可以做网红,但不能忘了自己是“老师”。

最后送一句:希望张雪峰真的在“反省”,而不是在等风头过去。
毕竟,教育这行,容错率太低。一次翻车,可能就是别人一生的代价。

别再用“捐一个亿”来转移视线了。家长要的,不是你的豪言壮语,而是一个靠谱的建议,一个真实的承诺,和一颗没被流量烫坏的初心。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