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能在上学时学过质数——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字,比如2、3、5、7。但你知道吗?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却困扰了数学家几千年。从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到现代的张益唐,无数人都在探索质数的奥秘。它们是数学的“DNA”,却没有固定的规律;看似越来越少,却又无穷无尽。今
你可能在上学时学过质数——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字,比如2、3、5、7。但你知道吗?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却困扰了数学家几千年。从古希腊的欧几里得,到现代的张益唐,无数人都在探索质数的奥秘。它们是数学的“DNA”,却没有固定的规律;看似越来越少,却又无穷无尽。今天咱们就来揭开质数的神秘面纱,看看这些数字到底有哪些让人着迷的谜题。
质数从远古时代就被人们所知,定义也很简单。但几百年来,它们的奥秘一直让数学家着迷。
《魁北克科学》(Québec Science)杂志曾调侃:“即便是最强大的计算机,也无法解决那些古希腊时代就存在的问题。”这句话出自作者玛妮·科尔尼乌(Marnie Corniou)对质数的评论(译文参考谷歌翻译)。
科尔尼乌解释:“质数是永恒的谜题之一,它们让最伟大的数学家都为之着迷。”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质数,以及它们身上那些尚未解开的谜团。
什么是质数?质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整数。比如7就是质数,但9不是,因为9可以拆成3×3。
质数数列从我们熟悉的数字开始:2、3、5、7、11……而且会无限延伸下去。
没人能算出质数的总数,也没人知道最大的质数是多少。
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y of Montreal)数论专家安德鲁·格兰维尔(Andrew Granville)接受《魁北克科学》采访时表示,质数是“数学的基本砖块,是整数的DNA”。
事实上,每个整数都能拆成独一无二的质数组合。比如27=3×3×3,210=2×3×5×7。
尽管质数很有名,也被广泛熟知,但人们始终无法找到它们在数列中的固定规律。
目前没有简单公式能算出所有质数,这也让它们更显神秘。
哥德巴赫猜想18世纪,德国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提出一个猜想: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表示成两个质数的和(不是积)。
仍具吸引力的假设数学家们普遍认为哥德巴赫猜想很可能成立,但至今没有得到证明。
不过,从4到4×10¹⁸(40亿亿)的所有偶数,都已被验证符合这个猜想。
出现频率下降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在《几何原本》中证明了质数有无穷多个,这一结论被称为“欧几里得定理”。
所以,即便质数越来越少,它们的总数却是无限的,这个概念想想就让人惊叹!
孪生素数你可能听说过质数,但你知道孪生素数吗?孪生素数是指相差为2的两个质数,比如5和7、11和13、17和19。
人们认为孪生素数也有无穷多组,而且和普通质数一样,数字越大,孪生素数越稀少。
其他类型的质数孪生素数还有其他“近亲”,比如:
表亲质数:相差为4的质数,如7和11、13和17;
六素数:相差为6的质数,如23和29。
张益唐的突破2013年,数学家张益唐(Yitang Zhang)在质数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证明了在质数的间隔(如2、4、6等)中,存在至少一个间隔小于7000万的间隔,且符合这个间隔的质数对有无穷多组。
被他人证实的发现之后,其他数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2到246之间的间隔中,至少存在一个间隔,符合该间隔的质数对有无穷多组。
随机的偏差无论如何,质数之间的间隔始终是随机的,它们的分布不符合任何已知规律,也没有明显逻辑可言。
黎曼猜想19世纪,德国数学家伯恩哈德·黎曼(Bernhard Riemann)提出了一个尚未被证明的猜想:质数的分布其实是尽可能均匀的。
《回声报》(Les Echos)指出,质数的分布“与重原子核的能级分布相似”(译文参考谷歌翻译)。
这种特性让除数学外的其他学科,也对质数产生了兴趣!
黎曼猜想的证明,是克莱数学研究所(Clay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提出的“千禧年七大难题”之一,能证明它的人将获得100万美元奖金。
显然,质数的谜题还远未被解开!
来源:读不完的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