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4日,一个寻常的周二,社交媒体却被一条消息搅动:张雪峰的微博、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账号同时显示“被禁止关注”。这不是某个平台的偶然故障,而是覆盖全网的账号异常;更不是小网红的流量波动,而是累计6500万粉丝的“升学规划顶流”突然按下暂停键。25日,团
9月24日,一个寻常的周二,社交媒体却被一条消息搅动:张雪峰的微博、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账号同时显示“被禁止关注”。这不是某个平台的偶然故障,而是覆盖全网的账号异常;更不是小网红的流量波动,而是累计6500万粉丝的“升学规划顶流”突然按下暂停键。25日,团队回应称“因直播不当言论违反平台规则”,简单一句话背后,藏着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一个人的声音能影响数十万考生的志愿填报,当一个账号的内容成为普通家庭的“教育决策参考”,他的言论边界该如何划定?平台规则、公众期待与个人表达,在这一刻形成了微妙的张力——这不是一场“意见领袖”的坠落,而是整个社会在教育焦虑时代,必须直面的“影响力校准”。
要理解张雪峰为何能积累6500万粉丝,得先看懂他所处的时代土壤。近十年来,中国教育领域最突出的变化,是“教育决策的复杂度”与“家庭信息获取能力”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高校扩招后,全国本科专业达703种,职业门类细分到1639个,普通家长既看不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也摸不清“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的就业差异,更难判断“新闻传播学”与“数字媒体艺术”十年后的行业前景。
这种“信息不对称”催生了对“确定性”的渴望。而张雪峰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他用最直白的语言拆解复杂规则:“新闻专业就业面窄、收入较低”“普通本科毕业生竞争力弱”“文科都是服务业”——这些话难听吗?或许,但对于焦虑的家长来说,难听的“大实话”比模糊的“正确废话”更有用。当他们在“选专业”“考研”“就业”的十字路口迷茫时,张雪峰提供了“非黑即白”的答案,这种“简单直接”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成了稀缺品。
数据能佐证这种“刚需”的强度。据第三方平台统计,2023年“张雪峰”相关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217%,他的直播场均观看量超300万,评论区常见“听张老师的,孩子报了计算机”“多亏雪峰老师,避开了天坑专业”。这种信任的积累,让他从“考研辅导老师”升级为“教育意见领袖”——本质上,他成了千万家庭的“教育翻译官”,把高校、企业、政策的“官方语言”翻译成家长能听懂的“民间话语”。
张雪峰的言论总能精准引爆热搜,从“新闻无用论”到“文科服务业”,每次争议都指向同一个核心:他说的是不是“真相”?
以“新闻专业就业难”为例,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新闻传播学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85.6%,低于理工科平均92.3%;起薪中位数5200元,低于计算机类8900元、电子信息类7800元。某招聘平台2024年报告显示,传统媒体岗位数量五年下降37%,而新媒体岗位竞争比达42:1。这些数据说明,张雪峰的“就业面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行业转型期阵痛的简化表达。
再看“普通本科竞争力弱”,智联招聘《202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普通本科毕业生简历投递回复率18.7%,985/211毕业生42.3%;同一岗位,企业对普通本科的要求往往比名校更高——比如“3年经验”对应“名校1年经验”。这种现实差距,让“学历焦虑”不是张雪峰“制造”的,而是他“说了出来”。
至于“文科都是服务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4.3%,其中教育、金融、文旅等“文科密集型”行业贡献了62%的就业岗位。从经济结构看,“文科服务化”是产业升级的必然,但张雪峰的简化表达忽略了文科在文化传承、社会治理、价值塑造中的不可替代性——这正是争议的关键:他的言论是“现实切片”,却被公众当成了“完整地图”。
公众对这些言论的愤怒,本质上不是反对“真相”,而是反对“真相的简化”。当“新闻专业就业难”被说成“无用”,当“普通本科竞争力弱”被等同于“读书无用”,当“文科服务化”被解读为“文科低人一等”,简化后的观点就成了“焦虑放大器”。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不是现实中真的存在这些问题,简化的言论又怎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张雪峰的争议,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社会对“成功标准”单一化的深层焦虑。
“违反平台规则”——团队的回应点出了账号被禁的直接原因。有人质疑:“平台是不是在打压张雪峰?”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前提:当一个人的言论能影响数十万考生的志愿选择,能左右千万家庭的教育投入,他就不再是“普通网民”,而是“拥有社会动员力的公众人物”。
平台规则的本质,不是限制言论自由,而是防止“影响力滥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要求“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对于张雪峰这样的“意见领袖”,平台有责任监管其言论的“社会影响”:若“新闻无用论”导致大量考生放弃新闻专业,可能影响传媒人才培养;若“普通本科竞争力弱”被无限放大,可能加剧教育内卷,让非名校学生失去信心;若“文科服务业”被曲解,可能削弱文科在社会建设中的价值认同。
“禁止关注”更像是一种“冷却机制”。它给了张雪峰团队反思的空间:如何在“说真话”与“负责任”之间找到平衡?也给了公众理性看待“意见领袖”的机会:我们该如何区分“个人经验”与“普适规律”?去年某平台对“流量大V”的内容审核新规就提到,“涉及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内容,需标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这不是限制,而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保护。
事实上,平台从未“一刀切”。截至9月25日,张雪峰关联账号如“张雪峰讲家庭教育”“峰学未来教研中心”仍在直播带货,这说明平台针对的是“特定账号的特定言论”,而非否定其全部价值。这种“精准治理”体现了平台的审慎:既要维护公共讨论空间的秩序,也要尊重公众对“教育服务”的合理需求。
关联账号的正常直播,暴露了张雪峰团队的商业智慧。他们早已构建了“内容-信任-商业”的完整闭环:前端,主账号通过升学规划内容积累粉丝信任;中端,通过“张雪峰讲家庭教育”“峰学未来”等矩阵账号分流用户,覆盖不同教育场景(升学、就业、亲子);后端,通过带货(教辅资料、教育产品、学习工具)实现变现。
这种模式的成功,本质是“知识服务”的商业化升级。传统教育服务中,家长为“信息差”付费(如咨询费、中介费);而张雪峰团队将“信息差”转化为“信任资产”,再通过带货实现规模化变现。数据显示,其关联账号带货场均销售额超500万,客单价集中在199-1999元(多为教辅课程、志愿填报系统)——这说明家长愿意为“专业指导”买单,尤其是当他们自己缺乏判断能力时。
但商业闭环的可持续性,依赖于“信任”与“利益”的平衡。如果关联账号只重带货轻内容,比如用“焦虑营销”诱导家长买课,或推荐与升学无关的商品,可能消耗之前积累的信任。目前来看,团队似乎在谨慎维持这种平衡:被禁账号停更后,关联账号仍在输出“如何选专业”“考研英语备考”等干货内容,带货商品也多为教育相关——这种“内容先行”的策略,是商业版图稳定的关键。
张雪峰事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契机,让我们思考:如何在教育焦虑的时代,重建理性、多元的公共讨论空间?
对政府而言,需要打破“信息垄断”。目前,各高校专业就业率、薪资分布、行业前景等数据分散在教育部门、人社部门、高校官网,普通家长难以获取。若能建立“全国教育数据平台”,统一公开这些信息,家长就能自主判断,不必依赖“意见领袖”的二手解读。
对学校而言,要补上“生涯规划教育”这一课。调研显示,83%的高中生选专业时“完全听家长/老师的”,67%的大学生毕业后悔“选错专业”。如果中学能开设系统的生涯规划课,让学生提前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发展路径,就能减少“盲目跟风”。
对媒体而言,要避免“单一叙事”。当报道张雪峰时,不能只聚焦“争议言论”,而应多维度呈现:新闻专业毕业生如何转型新媒体?普通本科毕业生如何通过技能提升逆袭?文科在乡村振兴、文化出海中的作用——多元故事能让公众看到“成功不止一条路”。
对张雪峰等知识服务者而言,要学会“说完整的话”。在“新闻专业就业难”后补充“但适合对传媒有热情、擅长内容创作的学生”;在“普通本科竞争力弱”后加上“但可通过实习、技能证书提升优势”;在“文科服务业”后说明“服务业是经济支柱,同样需要专业能力”——这种“限定条件”的补充,能让观点更客观,也更负责任。
对公众而言,要提升“媒介素养”。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张雪峰说的“就业率”是事实,但“无用论”是观点;学会质疑“绝对化表达”:“都是”“绝对”“一定”这类词背后,往往藏着简化的偏见;学会“多元参考”:除了张雪峰,还可以关注高校招生办、行业从业者、已毕业学长的经验分享。
张雪峰账号被禁的余波还在持续,但比“账号何时解封”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教育焦虑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未来”的恐惧;而破解焦虑的关键,不是找到一个“绝对正确”的导师,而是建立“自主判断”的能力。
当家长能看懂就业率数据,当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兴趣与优势,当社会能包容不同的“成功标准”,我们或许就不再需要“张雪峰们”提供标准答案。到那时,教育才能回归它本来的样子:不是一场“逃离失败”的竞赛,而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
6500万粉丝的关注列表空出了一个位置,但这或许是一个新的开始——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教育指南针”。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