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7日,以“科普创新,智慧赋能”为核心主题的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南昌拉开帷幕,千余名医学科普领域专家、同仁共同探讨智能时代下医学科普的突破方向与实践路径。
9月27日,以“科普创新,智慧赋能”为核心主题的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南昌拉开帷幕,千余名医学科普领域专家、同仁共同探讨智能时代下医学科普的突破方向与实践路径。
年会现场数据尽显医学科普活力:截至会前,共征集到科普文章、书籍、视频等各类作品1300余件,组建路演宣讲比赛队伍265支。
“健康是最好的奢侈品,科普是最好的保健品。”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祝益民在会上的这句话,引发在场同仁强烈共鸣。他提到,近年来国内医学科普成果丰硕,大批通俗易懂、贴近百姓需求的科普内容不断涌现,如同“阳光、空气”般融入公众生活,为疾病预防、健康素养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史可也表示:“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科学普及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举措!”
“医学科普是连接医学知识与公众需求的桥梁。”中华医学会纪委书记梁春琦指出,当前新技术为医学科普带来机遇与挑战,学会将加强对科普分会的支持,并提出坚持科学精准、聚焦群众需求、创新探索、加强联动四点建议,助力医学科普事业发展。
会上,在祝益民教授、唐芹教授、董健教授、谭先杰教授、陈彦教授、胡辉教授等专家的见证下,《医疗机构健康科普创作与评价专家共识》发布,并启动“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系列科普图书编写仪式。
此外,多档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医学科普节目和作品同步精彩亮相。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新采用说唱形式,带来节目《新医科普说唱》,让专业医学知识更易理解、更接地气;新疆乌鲁木齐市眼耳鼻喉专科医院则通过情景剧《听见爱,拥抱未来》,以细腻剧情聚焦耳鼻喉科临床真实案例,生动展现了国家医疗惠民政策的实效和医护人员守护健康的仁心仁术。
“智慧赋能”三个维度实践路径
随着“健康中国行动”持续推进,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卫生健康领域。祝益民指出,“智慧赋能”绝非技术噱头,而是承载国家战略、时代需求与民众期盼的必然选择,将成为医学科普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
围绕这一核心,他从三个维度阐述了智慧赋能的实践路径:
一、赋能创作者:AI化身“科普助理”,破解创作痛点
临床诊疗、科研教学任务繁重,是不少医务人员参与科普创作的“拦路虎”。祝益民表示,AI技术可有效破解这一困境——作为“科普助理”,AI能快速梳理文献证据,将专业医学论文转化为通俗文稿,还可生成视频脚本、绘制信息图表,甚至完成内容校对与风险审核,帮助创作者在有限时间内产出更具创意、更富人文温度的科普内容。
二、赋能传播力:精准推送+沉浸体验,让知识“入脑入心”
“科普不是单向输出,要让公众真正听得懂、用得上。”祝益民强调,借助大数据与智能算法,可精准分析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与知识盲区,实现“千人千面”的内容推送;而VR、AR技术打造的沉浸式科普场景,能带来文字、图片无法比拟的视觉冲击与理解深度,让健康知识传播更高效、更精准。
三、赋能普通人:“个人健康智能管家”未来可期
“科普的最终目标是改变行为、守护健康。”祝益民提到,基于DeepSeek等大型语言模型,24小时在线的“个人健康智能管家”有望成为现实——不仅能即时回应公众健康咨询,还可整合可穿戴设备数据,提供动态健康监测与个性化建议,让专业健康指导触手可及。
如何让智慧赋能真正落地?祝益民在会上呼吁,医学科普工作者需主动打破行业壁垒,加强与科技企业、高校、媒体的合作,将临床经验转化为AI可学习的“科普逻辑”,让智能工具生成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的内容,共同构建协同共生的“智慧科普新生态”。
“2025年若为智慧科普‘时代’的开启之年,‘如何用好AI’已成为必答题。”祝益民表示,面对机遇与挑战,医学科普人需以创新勇气、务实行动拥抱变革,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百姓手中的“健康说明书”,做新时代医学科普的“弄潮儿”,共同书写“科普创新,智慧赋能”的新篇章。
作为行业年度盛会,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学术年会已连续多年为医学科普发展锚定方向。据了解,年会每年一个主题,前年长沙年会以“科普创新,你我参与”为主题,规划了开展科普的五个一工程;去年苏州年会以“科普创新,医者先行”为主题,倡导广大医务人员成为科普主力军。本次年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办,江西省医学会、江西省医学会医学科普分会、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同承办,江西省医学科学院协办,设置主会场及14个分会场,涵盖青年学组、眼健康、护理科普、数智医疗、急救与健康、女性健康、全科医学、科普创作与传播等热点领域。
来源:胃肠肝胆外科曾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