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的跑分数据在夏威夷会场大屏幕上跳动时,高通CEO安蒙的目光或许正越过太平洋,投向中国——那个贡献了其46%营收的市场。这场看似常规的芯片发布会,实则是一场关乎生存的战略突围:左手紧握小米这棵智能手机时代的""摇钱树"",右手伸向宇树科技CE
当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的跑分数据在夏威夷会场大屏幕上跳动时,高通CEO安蒙的目光或许正越过太平洋,投向中国——那个贡献了其46%营收的市场。这场看似常规的芯片发布会,实则是一场关乎生存的战略突围:左手紧握小米这棵智能手机时代的""摇钱树"",右手伸向宇树科技CEO王兴兴代表的具身智能新蓝海,而脚下的棋盘,早已从手机芯片扩展到汽车、物联网乃至数据中心的万亿疆域。在AI重构全球科技版图的当下,高通的""中国绑定""战略,既是求生欲的本能,更是一场豪赌未来的技术革命。
9月的科技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纳米级战场打响。华为麒麟9020带着""后制裁时代""的自信回归,苹果A19芯片以3nm工艺抢占高端先机,联发科更是放出""2nm芯片明年底量产""的狠话。当竞争对手们将制程工艺的数字竞赛推向极致,高通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的发布更像是一次绝地反击——不是单纯比拼制程,而是通过第三代Oryon架构的CPU设计,硬生生将单核性能拉出20%的差距,Geekbench 6多核分数突破12500分的""全球最快移动CPU""标签,与其说是技术宣言,不如说是对市场份额的死守。
这场""9月芯片大战""的背后,是智能手机市场的残酷现实:根据Counterpoint数据,2025年Q1中国智能手机销量中,搭载高通芯片的机型虽仍占主流,但厂商们的""B计划""已悄然崛起。小米17拿下首发的新闻稿背后,是高通对""大客户依赖症""的焦虑——当手机芯片业务增速仅为7%,而汽车芯片增长21%、物联网增长24%时,这家传统移动芯片巨头必须面对一个真相:智能手机的增长天花板已触手可及,而中国厂商的选择,从来不止一个。
高通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的""双线作战"":一方面用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的32MB超大缓存、4.6GHz主频等参数,继续巩固在安卓旗舰机市场的统治力;另一方面,让骁龙X2 Elite桌面芯片的算力飙到80TOPS——这个接近竞品两倍的数字,暴露了其染指PC乃至数据中心市场的野心。正如高通技术副总裁Vinesh Sukumar所言:""我们本想做到90TOPS,只是软件受限打了折扣。""这种""超额设计""的偏执,恰恰印证了高通在存量市场的挣扎与增量市场的渴望。
夏威夷主会场与北京分会场的实时连线,是高通峰会十年未变的保留节目。当安蒙在演讲中用中文说出""让骁龙无处不在""时,台下中国厂商的掌声里藏着各自的算盘:小米需要骁龙芯片支撑其高端化野心,宇树科技需要高通的AI算力驱动四足机器人的""大脑"",而高通需要的,是中国这个占其近半营收的""超级市场""。
这种绑定早已超越简单的供需关系。小米1.5万亿港元市值的背后,高通作为股东的身影若隐若现——这让人想起十年前高通投资小米的经典案例:用芯片供应+资本纽带,锁定中国智能手机爆发期的红利。如今,历史正在重演,只是剧本从""智能手机""换成了""具身智能""。当高通研发副总裁侯纪磊与宇树CEO王兴兴在峰会对谈""四足机器人的端侧AI算力需求""时,明眼人都能看出:入股宇树科技或许只是时间问题。毕竟,当手机芯片增长乏力时,能驮着快递、巡检工厂的四足机器人,可能就是下一个""10亿台级""的终端市场。
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更体现在数字之外的战略纵深。2024财年,高通来自中国内地及香港的收入占比达46%,远超美国本土的25%。这种""中国依赖症""看似危险,实则是高通的主动选择:在华为自研芯片突破、联发科强势崛起的背景下,""抱紧中国""不仅是为了短期营收,更是为了争夺AI时代的标准制定权。当马蜂窝基于骁龙芯片开发""一站式旅游AI助理"",当抖音用骁龙NPU优化短视频拍摄时,高通正在将""端侧AI""的种子埋进中国互联网生态的土壤——这远比单纯卖芯片更具粘性。
""未来的计算,将从以手机为中心转向以Agent为中心。""安蒙在峰会演讲中的这句话,道破了高通转型的核心逻辑。当英伟达用GPU垄断云端算力,英特尔用""AI PC""抢占PC市场时,高通选择了第三条路:端侧AI。
这场豪赌的底气,藏在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的NPU算力里,更藏在""多Agent协同""的Demo中——当用户说出""帮我发一条朋友圈"",手机端的Agent自动调取相册照片、生成文案、适配社交平台格式,整个过程无需云端介入。这种""实时性、隐私保护、个性化""的优势,正是高通眼中端侧AI的杀手级应用。为了证明这不是空想,高通在峰会现场搭建了10个体验区:从基于NPU的实时翻译,到Agent自动剪辑Vlog,甚至还有用骁龙算力驱动的AR眼镜虚拟试衣——所有Demo都在传递同一个信号:骁龙芯片不再只是""性能怪兽"",而是能理解人类意图的""AI大脑""。
这种转型的迫切性,源于高通对行业趋势的精准判断。手机芯片业务7%的增速与汽车芯片21%、物联网24%的增速对比,早已说明问题。当安蒙宣布""2028财年数据中心芯片将产生收入""时,高通的版图已经清晰:用端侧AI算力连接手机、汽车、机器人、AR/VR等终端,再通过""云端-边缘端协同""切入数据中心市场,最终构建一个覆盖""芯片-软件-终端-服务""的AI生态帝国。这让人想起英特尔当年的""Intel Inside""战略,但高通的野心显然更大——它要的不是""Inside""某个设备,而是""Agent Everywhere""的万物智能。
""英伟达=GPU,英特尔=AI PC,高通=?""这个来自分析师的灵魂拷问,道出了高通转型的最大痛点:在AI时代,它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标签。
为了撕掉""手机芯片商""的旧标签,高通做了不少努力:与曼联合作、赞助电动F1,甚至在社交媒体积累2000万粉丝。这些跨界营销看似不务正业,实则是为了让""骁龙""从B端厂商的技术参数,变成C端用户的消费符号。就像当年""Intel Inside""让消费者买电脑时认准那个""小蓝标"",高通希望未来用户在买机器人、汽车、AR眼镜时,也会下意识问一句:""是骁龙AI芯片吗?""
但生态构建的难度远超想象。在手机领域,高通需要面对华为自研芯片的竞争;在汽车领域,特斯拉、比亚迪都在搞芯片自研;在机器人领域,英伟达的Jetson芯片早已布局。更棘手的是端侧AI的碎片化:不同终端对算力、功耗、算法的需求千差万别,如何用一套芯片架构满足从手机到机器人的需求?高通的答案是""模块化设计+软件生态""——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的NPU支持多模型并行处理,X2 Elite的80TOPS算力可灵活适配PC与服务器,再加上开源的AI模型动物园,高通试图用""硬件通用化+软件定制化""破解碎片化难题。
这种努力正在见效。当三星、索尼、中兴等厂商排队宣布采用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当蔚来汽车用骁龙座舱芯片打造""第二生活空间"",当宇树机器人的机械狗用上骁龙的实时运动控制算法时,""高通=端侧AI领导者""的标签正在形成。或许未来某一天,当你看到餐厅里送餐的机器人、家里清扫的扫地机、甚至陪伴老人的护理机器人时,它们的""大脑""里都跳动着骁龙的AI算力——这才是""让骁龙无处不在""的终极图景。
高通的转型,是一场科技巨头在时代浪潮中的自我革命。从""抱紧小米""到""牵手王兴兴"",从""手机芯片""到""端侧AI"",从""中国市场""到""全球生态"",高通的每一步都踩在技术变革的刀刃上。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更关乎全球科技产业的权力重构:当端侧AI成为未来十年的技术主旋律,掌握标准制定权的企业,将赢得整个时代。
此刻的高通,就像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棋手,左手握着智能手机时代的""车马炮"",右手举着AI时代的""新棋子""。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科技试验场,它能否下出一盘""通吃生态""的大棋?答案或许就藏在第五代骁龙芯片的晶体管里,藏在宇树机器人的关节中,更藏在每一个中国消费者对""智能生活""的期待里。毕竟,科技的终极竞争,从来都是对未来的押注——而高通赌的,正是""端侧智能""定义下的万物互联时代。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