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乌冲突如今已进入第四个年头,随着无人机在战场上的投入以及战术上的创新,双方的作战形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最初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化装甲力量的对抗,演变为如今以智能化与自主化为主导的无人机穿插打击。在长期的作战过程中,无人机的战术价值与实战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乌克兰“柳特伊”无人机在空中飞行
远程袭扰战术产生背景:
俄乌冲突如今已进入第四个年头,随着无人机在战场上的投入以及战术上的创新,双方的作战形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最初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化装甲力量的对抗,演变为如今以智能化与自主化为主导的无人机穿插打击。在长期的作战过程中,无人机的战术价值与实战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并且极大影响着作战双方的力量天平,颠覆了部分传统的战术手段与作战观念。因此双方不断地对无人机的研发与使用进行大量的经济投入,并调整作战体系来适应以无人系统为主导的战场环境,使战争逐步呈现出“无人战争”的特点。
从战场态势来看,在乌军最初的战线中,其正面战场虽在俄军高强度的常规火力打击下频频受阻,但由于俄军需要依靠后勤补给线来支撑前线的推进,乌军可通过“远程袭扰”俄军后方补给线来分散俄军兵力,缓解正面压力,并保留有效战力资源。从战略意图的角度来看,此前俄军长期对乌方能源设施、城市发动远程精确打击,乌军可利用无人机远程袭扰达到“反制俄本土”的目的,重塑作战主动权,并向西方证明“乌军具备无人机精准打击能力”,从而获取更多无人机技术支持。如美国“弹簧刀-600”、英国“硫磺石”导弹的无人机适配技术等,以提高乌军无人机技术水平。
弹簧刀-600无人机
在此背景下,乌方充分发展无人机远程袭扰战术,在战场上进行全面的应用,多次对俄后方的指挥节点、能源设施、后勤补给链等造成了较高的毁伤效果,致使俄军装甲部队的集结受到严重阻碍,削弱了俄军传统力量的优势,弱化了俄军持续作战的能力,有效牵制了俄军正面战场的兵力,使俄军不得不抽调部分兵力回防后方重要设施。该战术以其非对称、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在战场上取得了卓越的实战效果,引起了国际军事界的广泛关注,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兵力、火力决定胜负”的战争思维。
帕利亚尼察产品上市筹备工作
乌军具体袭扰案例:
在如今现代战争形态快速发生变化的情形下,远程袭扰已不再是以往传统意义上规模较小、影响有限的辅助战术了,而是成为了乌克兰用来打破俄军规模优势、重塑战场形势的关键手段。从空中的无人机集群突击,到海上的无人艇精准破袭,再到对战略枢纽的持续消耗,乌军凭借多样化的远程作战方式,不断对俄军防御体系的承受极限发起挑战。下面借助四个代表性实战案例,深入分析乌军远程袭扰的策划思路、执行过程以及战略成效,揭示其如何让俄军陷入“防不胜防”的被动境地。
提及乌军无人机侵扰的相关案例,其中2025年6月1日展开的“蛛网行动”极具典型意义。乌方事先借助走私途径,将一百多架经过改装的FPV自杀式无人机藏匿于集装箱内,伪装成货物,再用卡车运送至目标机场附近。而后,凭借远程激活无人机,并配合AI辅助图像识别技术,成功损毁了数十架俄军战机,给俄战略轰炸机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打击。此次行动筹备时长达到18个月,是一场经过长时间谋划、针对俄罗斯境内多个空军基地的大规模无人机袭击行动。乌军借助俄罗斯民用物流网络以及通信网络,跨越极大地理范围同时发起袭击,既暴露了俄纵深防空方面存在的漏洞,也说明无人机的远程作战已然模糊了战线的前后方界限。高自主性的无人机不仅可执行目标打击任务,还可以直接对战略平衡产生影响。
无人机藏于集装箱内
2022年4月13日,在黑海西南部靠近乌克兰蛇岛海域,乌军突袭俄罗斯黑海舰队巡洋舰“莫斯科”号。此次行动目标明确:摧毁该舰,夺取黑海西北部局部控制权,实施对俄军的战略心理打击,提振乌军士气,向世界彰显乌克兰抵抗能力。乌军此次突袭主力装备为TB2无人机与“海王星”反舰导弹。TB2无人机在行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侦察、干扰与目标指示作用,在空中持续吸引“莫斯科”号防空雷达注意力,同时实施干扰,为“海王星”反舰导弹的致命一击铺平道路。最终突袭成效也十分显著:“莫斯科”号巡洋舰遭袭后严重受损,在拖曳回港途中沉没。这艘巡洋舰是二战后俄罗斯海军损失的最大战舰。事件直接推动黑海舰队主力后撤,大幅缓解了乌克兰敖德萨等沿海城市的防御压力,成为了战局重大转折点,同时印证了无人机与传统反舰武器协同作战的有效性。
克里米亚作为俄军南部战场后勤枢纽,黑海舰队是该枢纽的核心力量。自2023年起,乌军多次出动海上无人艇(如“Magura V5”)袭击俄境内新罗西斯克港与克里米亚大桥,行动目标清晰:瘫痪黑海舰队舰船,夺取黑海控制权,切断俄军关键补给线,将俄海军力量封锁于港口内,为乌克兰构建“海上粮食走廊”创造条件。如2023年8月,乌军对新罗西斯克港进行的袭击,于2023年7月17日、2023年10月12日对克里米亚大桥展开的袭击。最终黑海舰队多艘登陆舰、护卫舰及基洛级潜艇严重受损,部分直接沉没;克里米亚大桥桥面因多次袭击受损,公路与铁路运输一度中断,俄军被迫启用更漫长、低效的陆上补给线路。此次系列袭扰成效显著。
克罗米亚大桥被毁
自2023年以来,乌军几乎每天都会向俄境内发射攻击型无人机。这些无人机既有自主研发的中型和重型机型,也有基于商用机型改装的版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FPV无人机。它基于商用竞速无人机改装,加挂榴弹或聚能装药弹,使得其成本极低,仅几百美元,且操控灵活,通过操作员头戴显示器进行实时第一人称视角操控,精度极高。2023年以后,俄乌战争便进入了消耗战阶段,采用此无人机作战也是为了用低成本、高效率的手段来消耗俄军人员、装甲和火炮等装备。通过“千刀万剐”式的持续消耗,起到拖垮俄军后勤和人员士气,改变前线力量平衡的效果。其对俄军士兵造成的心理恐惧效应,甚至超过实际杀伤,迫使俄军士兵不敢轻易离开掩体或车辆,极大地迟滞了其进攻节奏。
俄方应对之策及效果:
乌克兰运用无人机对俄军纵深目标进行持续袭扰,呈现出高消耗、低成本、难预测的“蜂群”式攻击形式,虽然俄军采取了一定的应对之策,但俄军防御体系的固有缺陷和乌军新威胁的不可预测性,终究使俄军整体应对效果呈现出“疲于奔命、漏洞频出”的特点。
俄军的应对之策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于前线以及关键目标的周边区域布置了数量众多的电子战系统,像Krasukha、Leer - 3、RB - 341V 等,这些系统可对无人机的 GPS/GLONASS 信号起到干扰作用,致使无人机迷失原本的方向,出现偏离目标的情况,甚至有可能坠毁。依据 RUSI 报告可知,电子战乃是击落乌克兰无人机最为有效的手段,在成功拦截的案例当中占据了绝大部分,在战线相对稳定固定的区域,密集设置的电子战屏障可对部队集结地或者固定指挥所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然而电子战所覆盖的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办法对俄军长达超过1000 公里的漫长战线以及广袤的国土做到全面保全。例如,乌克兰无人机大多时候会选择迂回的路线,从电子战力量较为薄弱的侧翼或者缺口处进行渗透,在2023 年 8 月,乌克兰无人机进行了长途奔袭,深入到俄罗斯境内将近 700 公里的位置,成功地对普斯科夫市的机场发动了袭击,据报道摧毁或者损伤了数架伊尔- 76 大型军用运输机。普斯科夫处于俄罗斯的西北部地区,距离乌克兰边境较远,俄军在这个方向上的防御肯定相对比较薄弱,被乌军精准抓住了漏洞,这也就暴露出了俄军防御网络存在的巨大漏洞。
俄罗斯“托尔-M1”地对空导弹系统部署在特别军事行动区
第二方面,运用强大的点防御来保护有极高价值的目标。俄军采用“道尔”、“铠甲 - S1”、“通古斯卡”等近程防空系统以及士兵所携带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来对无人机实施硬杀伤。这些系统在保护如前线指挥所、弹药库等有极高价值目标时效果较大,可直接将来袭的无人机击毁。但却存在成本失衡这一致命问题:一枚“道尔”导弹的价值高达数十万美元,而一架乌克兰 FPV 无人机的成本仅仅只有几百美元,使用昂贵的导弹去拦截廉价的无人机,就算拦截成功了,在消耗战当中也相当于失败。除此之外,防空系统自身也成为了乌克兰无人机优先猎杀的目标。在2023年的时候,多家媒体的报道说明,乌军使用FPV 无人机成功地摧毁了多套俄军的“铠甲 - S1”和“道尔”系统,形成了“你防我,我打你”的循环态势。
被击落的Banshee Jet 80+无人机
第三方面,借助物理防御以及伪装来降低无人机造成伤害以及被侦察发现的可能性。俄军为坦克、火炮、弹药堆集点等关键装备加装了顶棚“遮阳伞”、铁丝网等,来提前引爆无人机,减轻伤害,同时还加强了伪装工作,避免被无人机侦测发现,这些简易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确实降低了无人机直接攻击装甲顶部所造成的毁伤效果,保存了部分装备,但这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被动挨打的策略。乌克兰无人机操作员随时会改变战术,专门针对防护薄弱的部位进行攻击,比如采用双机编队的方式,第一架无人机负责破坏顶棚,第二架无人机则实施致命的打击。另外,伪装也很难完全骗过低空慢速无人机进行细致侦察。
第四方面,主动攻击乌军无人机生产基地和操作员。俄军试图用远程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乌克兰的无人机生产车间和仓库,并利用炮兵和狙击手反制乌军前线的无人机操作员。俄军宣称摧毁了部分无人机仓库,对乌克兰产能造成一定影响。客观因素是乌克兰的无人机生产已高度分散化,遍布全国乃至得到盟友支持的小作坊模式,使其极具韧性,难以通过几次打击彻底摧毁。前线狙击手对无人机操作员的威胁也存在,但操作员通常位于隐蔽且不断移动的位置,反制难度极大。
结合上述四方面的俄军应对之策可知,俄军之所以会“防不胜防”,并非单一武器或战术的失败,而是一个系统性难题:在一个资源有限的世界里,要用高昂的成本去防御一个低成本、无限创新且拥有主动权的威胁,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乌克兰的无人机战术成功地将战争成本和政治心理压力持续不断地传导至俄罗斯全境,这正是其在现代混合战争中的高超之处。
来源:中华网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