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江东的路不好走,从建邺到柴桑,马车得走三天,路上还得过几条河。孙权坐的马车是乌木做的,车厢里铺着厚棉垫,可他一路上都没心思歇,总催着车夫“再快些”。
老辈人都知道,三国那时候江东出了个周瑜周郎,长得俊,打仗还厉害,赤壁一把火把曹操烧得大败,多威风。
可谁也没料到,公元210年秋天,周瑜刚从江陵往柴桑赶,半道上就病得不行,最后在巴丘咽了气,才三十六岁,正是能干事的年纪。
消息传到建邺,孙权听了当场就红了眼,他跟左右说:“公瑾走了,我少了个左膀右臂啊!”说完就叫人备马车,要亲自去柴桑给周瑜奔丧。
那时候江东的路不好走,从建邺到柴桑,马车得走三天,路上还得过几条河。孙权坐的马车是乌木做的,车厢里铺着厚棉垫,可他一路上都没心思歇,总催着车夫“再快些”。
随从的卫兵有几十人,都穿着铠甲,骑着马跟在马车旁边,路上遇到百姓,见是吴侯的仪仗,都赶紧站到路边行礼,没人敢喧哗。
到了柴桑周家府邸门口,老远就看见挂着的白幡,风一吹飘得哗哗响,门口的仆人都穿着粗麻布的丧服,脸上满是愁容。
孙权下马车的时候,特意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素色朝服,又把腰间的玉带抻了抻,才迈步上台阶。府里的管家赶紧迎上来,跪下磕头:“吴侯大驾光临,小的有失远迎。”
孙权伸手扶他起来,声音有点哑:“不必多礼,带我去见公瑾的家人。”管家点点头,领着他往灵堂走,一路上能听见里屋传来的哭声。
灵堂设在周家正厅,正中间摆着周瑜的灵位,上面写着“吴故偏将军南郡太守周公瑾之位”,灵位前面摆着供桌,桌上有酒、有肉,还有刚摆上的新鲜水果,香炉里插着三炷香,烟雾慢悠悠飘着。
周瑜的两个儿子,六岁的周循和四岁的周胤,穿着小丧服,由奶妈领着,站在灵位旁边,见了孙权,奶妈赶紧教他们磕头,两个孩子还不懂事,磕完头就睁着大眼睛看孙权。
孙权走过去,拿起香,对着灵位拜了三拜,然后把香插进香炉里。他看着灵位上的字,眼圈又红了,嘴里念叨:“公瑾,你怎么就这么走了,咱们还有好多事没做呢。”
这时候,里屋的门帘被掀开,小乔扶着一个丫鬟的手走了出来。她穿着一身白麻布丧服,头发用一根素银簪子挽着,脸上没擦粉,显得特别憔悴,眼睛肿得跟核桃似的,一看就哭了好几天。
她身后还跟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是周瑜的女儿,小名叫阿瑶,也穿着白衣服,小手紧紧拉着小乔的衣角,怯生生地看着满屋子的人。
小乔走到孙权面前,屈膝行礼,声音轻得像蚊子叫:“妾身见过吴侯,劳烦吴侯亲自前来,实在不敢当。”
孙权赶紧说:“嫂子快起来,公瑾是我的功臣,也是我的兄长,他走了,我来送他是应该的。”说着就叫人搬了把椅子给小乔,让她坐下。
灵堂里的哀乐还在低低地响着,香炉里的烟味混着外面飘进来的桂花香,有点让人鼻子发酸。孙权看着小乔憔悴的样子,又看了看旁边的阿瑶,心里琢磨着该怎么安顿这娘几个。
周瑜活着的时候,孙权特别信任他,不管是打仗还是治理地方,都听周瑜的意见。现在周瑜没了,周家没了顶梁柱,小乔一个妇道人家,带着三个孩子,以后日子肯定不好过。
孙权想了一会儿,就对着小乔说:“嫂子,公瑾走了,你们娘几个以后的日子,我肯定会照看着。我有句话,想跟你说。”
小乔抬起头,眼里还含着泪,轻声说:“吴侯有话请讲,妾身听着。”
孙权看着小乔,又看了看阿瑶,没多想就开口:“给我做媳妇吧!”
这话一出口,小乔当场就愣住了,眼睛睁得大大的,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手也开始发抖,手里的素色帕子“啪嗒”一声掉在了地上。
她赶紧弯腰去捡帕子,声音都带着颤:“吴侯……您、您说什么?这……这不可以啊!妾身是公瑾的妻子,他刚走没多久,妾身怎么能……”
阿瑶也感觉到娘的紧张,小手更用力地拉着小乔的衣角,仰着小脸问:“娘,你怎么了?吴侯叔叔说什么了?”
孙权一看小乔这反应,才知道自己话说得太急,没说清楚,赶紧摆着手解释:“嫂子你别误会,你别害怕,我不是那个意思!”
他往前凑了半步,指着旁边的阿瑶,语气也着急起来:“我是让你女儿,让阿瑶给我做儿媳妇!我家登儿今年也六岁了,跟阿瑶岁数差不多,正好配一对。”
小乔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自己想岔了,她长长地松了口气,手也不抖了,只是脸色还有点白。她低头看了看身边的阿瑶,阿瑶正睁着好奇的眼睛看她,不知道“做儿媳妇”是什么意思。
小乔皱了皱眉,心里有点迟疑。她知道孙权的长子孙登是未来的继承人,阿瑶要是嫁过去,身份是尊贵,可她担心阿瑶还小,而且自己现在是寡妇,怕人家说闲话,也怕阿瑶到了宫里受委屈。
孙权看出了小乔的迟疑,就接着说:“嫂子你放心,登儿这孩子懂事,我会让宫里的人好好待阿瑶,不会让她受一点委屈。再说,这也是公瑾的意思,他肯定也希望女儿有个好归宿。”
他顿了顿,又说:“咱们江东的世家,都是互相帮衬着,你家跟我家结了亲,以后就没人敢欺负你们娘几个了,公瑾在天有灵,也能安心。”
小乔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心里琢磨着孙权的话。她知道孙权说的是实话,周瑜走了,周家没了靠山,要是能跟孙家结亲,确实能稳住局面,阿瑶也能有个好未来。
她抬头看了看孙权,孙权正一脸诚恳地看着她,没有一点强迫的意思。她又看了看身边的阿瑶,阿瑶正对着她笑,露出两颗小小的门牙。
小乔深吸了一口气,擦了擦眼角的泪,轻声说:“吴侯的好意,妾身心领了。只是阿瑶还小,这事……”
孙权没等她说完就接过话:“岁数小没关系,先把亲事定下来,等他们长大了再成婚。这事就这么定下了,嫂子你不用再琢磨了。”
他说得很坚定,没给小乔再迟疑的机会,其实是怕小乔想太多,又反悔。他知道小乔是个好女子,只是太顾虑别人的眼光,得帮她拿定主意。
旁边的管家和仆人听了这话,都悄悄松了口气。他们都知道周家现在的处境,能跟孙家结亲,那可是天大的好事,以后周家在江东就能站稳脚跟了。
周瑜的大儿子周循虽然才六岁,却似懂非懂地看着孙权,好像知道这事对家里好,小脸上露出了一点笑容。
孙权又跟小乔说了几句安慰的话,比如会给周家送粮食和布匹,让管家好好照顾她们娘几个,有什么事随时派人去建邺找他。
说完,孙权又对着周瑜的灵位拜了一拜,才转身离开。走出周家府邸的时候,他回头看了一眼挂着的白幡,心里暗暗说:“公瑾,你放心,我会照顾好你的家人,不会让你失望。”
马车慢慢驶离周家,孙权坐在车厢里,闭上眼睛,想起了以前跟周瑜一起打仗的日子。那时候周瑜还年轻,穿着铠甲,骑着马,意气风发,跟他说“要帮他打下整个江南”,可现在却阴阳两隔了。
他想着,这门亲事不仅是为了照顾周家,也是为了江东的稳定。周瑜的部下还有很多,跟周家结亲,能让那些人更忠心,以后江东的日子才能安稳。
再说,阿瑶这孩子他见过几次,长得像小乔,又文静又懂事,跟孙登很般配。等他们长大了成婚,两家的关系就更铁了,这对江东来说,是件大好事。
小乔在孙权走后,抱着阿瑶坐在椅子上,久久没说话。阿瑶拉着她的手问:“娘,吴侯叔叔说我要给登儿哥哥做媳妇,那是什么意思呀?”
小乔摸了摸阿瑶的头,温柔地说:“就是以后你要跟登儿哥哥一起过日子,他会保护你,你也会陪着他,就像娘跟你爹爹以前一样。”
阿瑶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那爹爹什么时候回来呀?他是不是也会为我高兴?”
小乔听到这话,眼泪又忍不住掉了下来,她抱着阿瑶,轻声说:“你爹爹在天上看着呢,他肯定会为你高兴的,他会保佑我们阿瑶平平安安的。”
接下来的几天,小乔忙着处理周瑜的丧事,孙权派来的人也一直在帮忙,送来了很多东西,还帮着安排前来吊唁的宾客,比如江东的大臣张昭、鲁肃,还有周瑜的老部下程普、黄盖等人。
鲁肃来吊唁的时候,还特意跟小乔说:“吴侯定下这门亲事,是对周家的看重,嫂子以后有什么难处,尽管跟我说,我会尽力帮忙。”
小乔点点头,心里很感激。她知道,有孙权和这些大臣的照顾,她们娘几个以后的日子不会太难。
周瑜的丧事办完后,孙权让人把周家从柴桑迁到了建邺,安排在离宫城不远的府邸里,方便照顾。府邸又大又漂亮,还有不少仆人,小乔和孩子们住进去,心里踏实了很多。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瑶和孙登也慢慢长大了。孙权经常让孙登去周家玩,两个孩子一起读书、写字、放风筝,相处得很融洽。阿瑶性子文静,孙登懂事稳重,不管是宫里的人还是周家的人,都觉得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到了公元225年,阿瑶十五岁,孙登十八岁,孙权按照之前的约定,给他们办了婚礼。婚礼办得很热闹,江东的大臣都来了,小乔看着穿着嫁衣的女儿,想起了周瑜,又想起了二十年前孙权奔丧时说的话,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这次却是高兴的泪。
孙登对阿瑶很好,事事都顺着她,宫里的人也不敢怠慢她。小乔看着女儿幸福的样子,心里很安慰,她知道,周瑜在天有灵,也会为女儿高兴。
后来,孙登被立为太子,阿瑶成了太子妃,在宫里很有威望。周循和周胤也长大了,孙权给他们安排了官职,周循娶了孙权的女儿孙鲁班,周胤也娶了江东世家的女子,周家又恢复了往日的荣光。
小乔在建邺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平日里看看书、种种花,偶尔去宫里看看女儿和外孙,日子过得很平静。江东的人都很尊重她,提起她,都说她是个命苦却有福气的女子,丈夫是大英雄,女儿是太子妃,还有孙权的照顾,这辈子也算值了。
有一次,小乔跟女儿阿瑶聊天,说起二十年前孙权奔丧的事,阿瑶笑着说:“娘,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事,现在才知道,吴侯叔叔那时候是为了咱们好,要是没有他,咱们家说不定早就散了。”
小乔点点头,说:“是啊,你吴侯叔叔是个重情义的人,他没忘了你爹爹的功劳,也没忘了咱们娘几个。你以后要好好待他,也要好好辅佐登儿,不能辜负了他的一片心意。”
阿瑶听话地点点头,她知道自己身上担着的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周家的荣誉,她会好好做太子妃,不辜负所有人的期望。
孙权后来当了吴国的皇帝,孙登还是太子,阿瑶还是太子妃。可惜孙登命不长,公元241年就去世了,年仅三十三岁。阿瑶很伤心,小乔陪着女儿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劝她要坚强,为了孩子,也为了周家。
阿瑶听了母亲的话,慢慢振作起来,专心抚养孩子,后来她的儿子也成了吴国的重要大臣,周家在江东的地位一直很稳固。
小乔一直活到了公元250年左右,享年六十多岁。她去世后,孙权的孙子孙亮亲自去吊唁,追封她为“恭顺夫人”,以表彰她一生的贤德。
老辈人常说,小乔这辈子不容易,丈夫早逝,带着三个孩子,可她运气好,遇到了孙权这样重情义的人,不仅帮她稳住了家,还让她的女儿有了好归宿。
孙权当年对小乔说的那句“给我做媳妇吧”,虽然一开始闹了误会,可也正是这句话,让周家有了新的希望,也让江东的功臣家族更团结。
在三国那个乱世里,很多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小乔和她的家人能有这样的结局,已经很幸运了。这不仅是因为孙权的帮助,也是因为周瑜生前的功绩和威望,还有小乔自己的贤淑和坚强。
现在咱们看这段历史,能明白一个道理:做人要重情义,不管是当皇帝还是当普通人,都不能忘了曾经帮过自己的人。孙权没忘周瑜的功劳,照顾他的家人,这样的做法,不仅让江东更稳定,也让后人记住了他的好。
小乔的故事也告诉咱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慌,只要有人帮衬,只要自己坚强,就能度过难关。她从一个悲伤的寡妇,变成一个安享晚年的贵夫人,靠的就是别人的帮助和自己的韧性。
老辈人喜欢说历史故事,不是为了看热闹,是为了从故事里学道理。孙权和小乔的这段故事,就藏着“重情义”“懂感恩”“要坚强”这些道理,不管过多少年,都值得咱们记住。
文献来源
1.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西晋)陈寿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
2.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西晋)陈寿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
3. 《三国志·吴书·孙登传》,(西晋)陈寿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
4.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
5. 《三国会要·帝系》,(清)杨晨著,中华书局1956年版
6. 《建康实录·吴太祖孙权》,(唐)许嵩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
来源:度他余生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