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呕吐被误诊为急性胃炎,一查竟是这个凶险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7 21:18 1

摘要:儿科急诊接诊了一个因“反复呕吐、哭闹不安”的婴儿,在外院误诊为“急性胃炎”,但是经过详细查体和完善相关检查后,最终确诊为肠套叠。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不典型的“肠套叠”

撰文 | 敬业的儿科医生

儿科急诊接诊了一个因“反复呕吐、哭闹不安”的婴儿,在外院误诊为“急性胃炎”,但是经过详细查体和完善相关检查后,最终确诊为肠套叠。

对于儿童肠套叠,相信很多儿科医生都非常熟悉这个疾病,但是不一定每个患儿都会出现典型的三联征——腹痛、呕吐、排果酱样血便。 故对于不典型的病例,我们也要提高警惕,必要时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和漏诊。

因“反复呕吐伴哭闹不安”入院

患儿,女,8月,因“反复呕吐伴哭闹不安1天”入院。

现病史:患儿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呕吐,至今10余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伴阵发性哭闹不安,难以安抚,无腹泻,无排果酱样血便,无发热,无咳嗽,曾在外院按“急性胃炎”诊治,但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就诊。患儿自起病以来,精神一般,胃纳欠佳,大小便无特殊。

查体:精神一般。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腹平软,右上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质硬,可推动,右下腹空虚,肠鸣音约5次/分。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思路

患儿系婴儿期儿童,出现反复呕吐、哭闹不安,尽管未出现排果酱样血便,但结合腹部查体可触及腊肠样包块,初步考虑肠套叠可能。

予完善腹部超声检查提示:右上腹部可探及一异常回声包块,大小约34×28mm,长62mm,形状为圆形,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强弱相间,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断面呈“假肾征”,近端肠管扩张,最终肠套叠诊断明确。

予行空气灌肠治疗,肠套叠复位成功。

肠套叠

指一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腹部腊肠样包块、排果酱样血便等。

婴幼儿 肠 套叠几 乎均为原发性 ,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小儿胃肠功能发育不 全 ,饮食改变,如添加辅食时间过早、早期添加量过大、肠道感染等多种原因有 关。

肠套 叠一般是近端 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少数从远端套入近端,称为逆行性肠套叠。 肠套 叠的外管部分称为鞘部,套入里边的部分称为套入部,共3层肠壁。 有时候也可出现 整个肠套叠部分再套入远端肠管内则成为复套,共5层肠壁(见图1)。

图1 肠套叠纵剖面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根据发生部位可以分为回结型、小肠型、结肠型、回回结型。

四 临床表现

1、腹痛:由于婴幼儿无法表述,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哭闹、屈腿、面色苍白,伴拒食,每次发作后患儿全身松弛安静或入睡,约数十分钟后再发作,如此反复,规律性发作,久之患儿精神渐差,腹痛反而减轻,而以嗜睡、面色苍白为主。

2、呕吐:呕吐物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以后可带有胆汁,晚期则呕吐粪便样液体。

3、排果酱样血便:多在发病后8-12小时排血便,为暗红色血便或血黏液的混合物,称为果酱样血便,部分患儿就诊时还未出现血便,但肛门指检时,手套上染有血迹。有少部分患儿开始即以大量血便及休克为主而就诊,属于无痛型表现。

4、腹部包块:在病程早期,腹柔软不胀,于右上腹肋缘下或脐上多可触及肿物,呈腊肠样光滑实性、有弹性略可活动,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以后随套叠的进展,肿物可沿升结肠移至左腹部。严重时可套入直肠,肛门指检可触及子宫颈样肿物。

5、全身状态:病程早期,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体温正常,但面色可苍白,精神欠佳。晚期则精神萎靡、脉搏快而弱、嗜睡、脱水、发热、腹胀甚至有休克、腹膜炎征象。

1、腹部超声:为常用检查方法,典型声像图表现为:横断见环状低回声区包绕高低相间的混合回声区,或呈一致性高回声的圆形中心,即“同心圆”征,纵切声像与横切类似,其套入端呈圆头结构周围为低回声区,即“套筒”征,近端肠腔扩张。

2、空气或钡灌肠:可以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在X线透视下,可见气体或钡柱在结肠的套入部受阻,出现杯状影。

对于典型病例,临床上出现阵发性腹痛、呕吐、排果酱样血便、腹部触及腊肠样包块者即可确诊。 但是对于仅以呕吐、哭闹不安为主要表现的婴幼儿,也要警惕肠套叠可能,可行腹部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也可作空气或钡灌肠检查,若在X线透视下,见气体或钡柱在结肠的套入部受阻,出现杯状影,即可确诊。

分为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

1、非手术疗法:包括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和B型超声波监视下水压灌肠疗法。

(1)适应症:病程在48小时内的原发性肠套叠,出现血便症状不超过24小时,患儿无明显脱水,无完全性肠梗阻,无腹胀,无腹膜刺激征者可以灌肠疗法治疗。

(2)禁忌症:①病程超过48小时,全身情况差(如脱水、精神萎靡、高热、休克等症状);②高度腹胀,腹膜刺激征者且X线腹部平片可见多数液平面;③套叠头部已达脾曲,肿物硬而且张力大者;④多次复发疑有器质性病变者;⑤小肠型肠套叠。

(3)灌肠复位成功的表现:①拔出肛管后排出大量带臭味的粘液血便和黄色粪水;②患儿很快入睡,不再哭闹及呕吐;③腹部平软,触不到原有的包块;④灌肠复位后给予0.5~1g活性炭口服,6~8小时后有炭末排出,提示复位成功。

2、手术疗法:

(1)适应症:①发病超过48小时,血便症状超过24小时,或全身情况不良,有高热脱水、精神萎靡及休克等中毒症状;②腹胀明显,在透视下肠腔内有多个巨大液平面,腹部压痛肌紧张怀疑有肠坏死;③复发3次以上,或怀疑有器质性病变;④怀疑为小肠套叠;⑤空气灌肠未能复位且有复套征象。

(2)术前注意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禁食、胃肠减压,必要时采取退热、吸氧、备血等措施。

总结

1、肠套叠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排果酱样血便和腹部触及腊肠样包块。

2、部分肠套叠患儿仅以呕吐、阵发性哭闹为主要表现,临床上要提高警惕,注意详细查体,避免误诊和漏诊。

3、临床上一旦确诊肠套叠,首选空气灌肠等非手术治疗,但是对于有禁忌症者,则选择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江载芳,申昆玲,沈颖,等.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431-1434.

[2].桂永浩,薛辛东. 儿科学(第3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87-189.

[3].杨立健,陈秀秉. 小儿肠套叠的诊治进展[J]. 中国临床研究,2020,33(2):265-271.

[4].Patsikas MN, Papazoglou LG, Paraskevas GK. Current View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Intussusception[J]. Top Companion Anim Med,2019,37:100360.

医学界儿科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本文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责任编辑: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学习更多临床技巧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