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局很有意思,一个面善心恶的恶霸,靠着各种低劣手段积累了不少财富。后来成功上岸,把自己洗白,做了一名正经商人。
此局很有意思,一个面善心恶的恶霸,靠着各种低劣手段积累了不少财富。后来成功上岸,把自己洗白,做了一名正经商人。
他开了一家古董店,凭着自己在文玩界的多年经验,生意做的是顺风顺水。
但没想到玩鹰的人最后被鹰啄了眼,败在乘伪行诈局中。
先穿插一下主题:乘伪行诈局是一个环环相扣、毫无破绽的局中局,任是你睁大双眼,也管不住那天然的谋利之心。
一旦让你在局中嗅到商机,意味着即将跳入陷阱。
继续说这位古董商人,有一天,古董店里来了位阔家公子,名叫薛文。他拿来一把折扇、一个茶碗和一个茶壶,说愿意出50两寄存费,把三件文玩寄存在店里。
古董商一眼看出这三件都是赝品,但对方愿意出50两寄存,他也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薛文交待古董商,如果有人愿意买他寄存的东西,不能低于4000两售卖。
薛文寄存了文玩,便匆匆离去了。
古董商心说,这些破烂玩意值4000两,会有哪个冤大头愿意买呢!
两天之后,一位儒雅老者带着小孙子来店里闲逛,无意间发现了这三件文玩。
老者看到茶碗和茶壶,嗤之以鼻的说了句:哼!没想到你这么大的店里,竟然放置此等劣质品。
古董商急忙解释,说这些东西并不是他的,而是别人让帮忙暂时寄存的。
老者又看到了那把折扇,虽然是仿品,但是折扇上的字画深深吸引了老者。
老者自言自语道:虽然是仿品,但这画仿的不错。
古董商心说,不就是临摹了唐伯虎的字画,看不出哪里有稀奇之处。
老者当场又说愿意出400两银子买下这把折扇。
古董商急忙解释,说这三件东西是捆绑销售的,如果有人愿意买,不能低于6000两售卖。
古董商也不是傻子,有买卖可做,肯定要坐地起价了。
老者不乐意了,说他唯独看上的就是这把折扇,他才不愿意要那两件破茶具呢。
古董商也表示无奈,说这是原主的意思,他也没办法。
老者遗憾而去,生意没有达成。
又过了七天,老者再次来到店里,依旧对那把折扇流连忘返。
古董商看出来了,老者是真心喜欢这把折扇。古董商认为自己吃定他了,坚持6000两一文不少。
又过了半个月,老者带着他的小孙子再次来到古董店,愿意6000两买下这三件文玩。
老者唉声叹气道,要不是太喜欢这把折扇上的字画,他说啥也不会买这些垃圾玩意。
小孙子在一旁问道:爷爷你不是说这扇子上的画是张大千亲自模仿的吗?
童无戏言,孩子的话很容易让人相信,古董商心里当时就犯了嘀咕,心说这若是张大千亲笔,别说是6000两了,哪怕是5万两,也会有人争抢着要。
老者瞪了小孙子一眼,不再接话,转而又拿出200两银子,告诉古董商,说这200两全当定金,离家时走的急,没带那么多钱。
等他回到京城,取来银两,便立刻再回来取东西。
老者和古董商约定七日为限,超过七日不回,古董商可自行决定宝物去留,那二百两定金全当打水漂了。
老者和小孙子走了,古董商那颗忐忑的心,开始在内心深处无尽打鼓。
诱惑太大了,在暴利面前,谁都想搏一把,铤而走险。
没曾想第二天,那个寄存物品的薛文回来了,说要取走寄存的三件文玩。
眼看煮熟的鸭子要飞,决不能让既得利益溜掉。
古董商本想着待把扇子做了鉴定之后,这些宝物他自己就买下了。
可没想到薛文回来的太快,古董商心头一急、头脑一热,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以4000两白银买下了这三样东西。
薛文拿到钱,兴高采烈的走了。古董商等那位老者来取货,是左等右等,等了半个月也不见人影。
这可真是事了拂衣去,片叶不沾身啊!古董商到此才明白,这是针对他做的局。
具体那三件文玩,可以说是丢进垃圾堆都没人要的赔钱货,唯独古董商钻进了精心设计的局中,赔的一塌糊涂。
这就是利用了人性的贪婪,让你防不胜防。好比网上有些卖建盏的,你若到网上查查,某多多上全是精品,但是价钱却是三文不值两文。
还有买一送一,实际售价早已翻倍,这就是利用了人们爱占小便宜的贪婪思想。
乘伪行诈局,你能躲过吗?
来源: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