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吕温(771—811),字和叔,唐代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市)人。祖父吕延之官至浙江东道节度使,父亲吕渭为礼部侍郎,外祖柳氏一族亦是诗坛名流。
■文/全媒体记者张花 制图/曾卉 特别鸣谢/丁民
他是出身显赫的“官二代”
但他拒绝躺平
用努力和实干
“拼”出地方官、文学家、法学家
的多重身份
死时“廪不余食,藏无积帛”
吕温(771—811),字和叔,唐代河中(今山西省永济市)人。祖父吕延之官至浙江东道节度使,父亲吕渭为礼部侍郎,外祖柳氏一族亦是诗坛名流。
吕温
吕温是妥妥的“官二代”,但他拒绝躺平,从小就“卷”,794年,24岁的他以河南府贡试第一崭露头角,四年后考中进士,此后他的人生一路“开挂”:担任过谏官,出使过吐蕃(今西藏),后在京城“解锁”户部员外郎、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等官职。
但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因弹劾宰相李吉甫,他先后被贬为均州刺史、道州刺史,后又改贬衡州刺史。
吕温虽是被贬,但他并没摆烂,相反,一到衡州赴任,他就深入基层考察民情,发现“两税法”黑幕,百姓已到“民无隔夜之粟,耕无种粮”的困境。
这位新官的第一把火,烧向了积弊多年的税收制度:一方面,果断上书朝廷,请求明颁诏旨,予以改革纠正。
另一方面,开展“铁腕整风”行动,张贴布告严禁额外征税,“敢加一文钱者,严惩不贷”;“柔性招商”,号召流民返乡,发放低息贷款买种子、耕牛。同时,他积极动员百姓广修塘坝水渠,蓄水抗旱。
通过“三部曲”奏响唐朝版乡村振兴曲。当年,衡州大丰收。百姓主动缴税,甚至有人冒雨运粮,不幸溺亡。吕温非常内疚,自掏腰包抚恤家属,代缴赋税,并写下《衡州祭柘里渡溺死百姓》忏悔:“州令未明,咎由使君!”
孤棹迟迟怅有违,沿湘数日逗晴晖。
人生随分为忧喜,回雁峰南是北归。
810年早春,吕温从道州赴衡州任上作的这首诗,使“回雁峰”成了游子思乡的千年IP。
回雁峰广场。张志伟摄
吕温是一个文学家,《全唐诗》收其诗二卷百余首,《唐诗鉴赏词典》等数种唐代名家诗集诗选中均载有他的佳作。《旧唐书·吕温传》称其文有“左丘明、班固之风”。
他的朋友圈中,不乏柳宗元和刘禹锡等文化大咖,柳宗元还是他的表弟。
811年8月,吕温病逝于衡州刺史任上,终年40岁。柳宗元连更三篇文章思念他,刘禹锡则将其诗文辑为《吕衡州集》20卷,后有《吕和叔文集》行世。
吕温还是一位开明的法学家。他主张“德主刑辅”,强调法律需以仁德为本。离任道州时,他赠诗江华县令“虽是蒲鞭也莫施”,要求他宽待百姓,就连蒲鞭这类小小的刑罚也莫轻易施用。
吕温还提出“宽猛互用”的治理理念。为了维护法的尊严和公正,他极力主张废止沿袭已久的“功臣恕死”和“纳粟赎罪”等司法恶习。
吕温的一生虽然短暂
但他的实干精神
至今仍熠熠生辉
来源:掌上衡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