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离开央视,如今回乡卖枣?这个叫赵普的男人,到底图个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15:59 1

摘要:你敢信吗?当年在央视直播间里,那个因为报道汶川地震而哽咽、感动了全国观众的帅气主播赵普,竟然跑回老家安徽卖枣去了!这可不是什么玩票性质的副业,而是他砸下全部身家、拼尽全力的第二次人生创业。

你敢信吗?当年在央视直播间里,那个因为报道汶川地震而哽咽、感动了全国观众的帅气主播赵普,竟然跑回老家安徽卖枣去了!这可不是什么玩票性质的副业,而是他砸下全部身家、拼尽全力的第二次人生创业。

时间倒回2015年,电视荧屏上突然就没了他的身影。一时间,猜测四起:“是不是因为之前爆料酸奶问题被‘雪藏’了?”“是得罪人了吧?”“这么好的主持人,太可惜了!”……舆论纷纷扰扰,赵普自己却异常沉默。直到后来,人们才恍然大悟:这个“狠心”抛弃金饭碗的男人,是去追逐一个比镁光灯更炽热的梦想——守护那些即将消失的中国老手艺。

从保安到央视主播:他的逆袭本就是一部热血剧!

要说赵普的人生剧本,一开始拿的绝不是什么爽文男主的配置。家境清寒,初中毕业就去参军,为的是给家里减轻负担。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新兵连的一次联欢晚会上。台上那个口齿清晰、光彩照人的报幕员,瞬间击中了这个年轻小伙的心。“我也要站在台上,成为那样的人!”一颗名为“主持梦”的种子,悄然埋下。

退伍后,他被分配到安徽省体育局,当了一名保安。这工作安稳,却离他的梦想十万八千里。怎么办?拼呗!别人站岗放哨可能想着休息,赵普满脑子都是练普通话、攒钱买专业书。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91年,安徽气象台招聘临时气象播报员,他几乎是从夹缝中抓住了这个机会,硬是靠着一股子拼劲,击败了不少科班出身的竞争者,踏进了播音的门槛。

但“临时工”三个字,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剑。为了系统学习,他报名参加了中国传媒大学的自考。那段时间,他活成了“时间管理大师”:白天是保安,抽空是播报员,深夜是挑灯夜读的学生。然而生活总爱开玩笑,1994年,父亲病逝,紧接着他又遭遇下岗。双重打击之下,这个硬汉也曾迷茫。为了生计,他揣着仅有的2000块钱,和同学合伙在合肥摆起了服装摊。

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日子眼看要安稳起来。可每当夜深人静,那个站在舞台中央的梦想就会冒出来,挠得他心里直痒痒。恰在此时,他得知中国传媒大学招生的消息。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他放下生意,重新捧起书本。1996年,他成功考入,人生的航道,从此彻底改变!

北漂进京:从“配音小哥”到“国脸”的硬核逆袭

进入大学,只是拿到了入场券。真正的挑战,是在高手如云的北京电视台立足。当时他得到一个实习机会,但干的却是最基础的配音工作,连镜头的边都摸不着。换做别人,可能早就怨声载道了。可赵普不这么想,他把录音室当成了宝藏库,一边干活,一边细细品味那些优秀播音员的发声技巧,默默偷师。

转机出现在1997年春节。台里急需一名外景主持人去完成新春节目的补录,可大过年的,有名气的主持人要么有安排,要么还没回来。就在领导焦头烂额之际,那个平时默默无闻的“配音小哥”赵普毛遂自荐了!结果?他完成得干净利落,惊艳四座!这一下,他就像一块被擦去灰尘的璞玉,终于闪闪发光。台里王牌节目《财经报道》的主持人当即点名要他。从此,赵普的播音事业步入了快车道。

但他从未停止奔跑。2001年,他已在北京台站稳脚跟,却选择去北京电影学院攻读制片专业,向幕后转型。2003年,由他担任制片的节目《智慧接触》一举拿下中国广播奖一等奖。2006年,他更是在央视举办的“魅力新搭档”比赛中,从上千名优秀主持人里杀出重围,夺得季军,正式叩开了中央电视台的大门!从安徽的保安亭到北京的央视演播厅,这条路,他走了整整十五年。这哪是简单的跳槽?这分明是一部写满汗水与坚持的个人奋斗史!

巅峰转身:为何偏偏是“老手艺”?

成为“国脸”,是多少传媒人梦寐以求的终点。但赵普的心里,却渐渐有了别的牵挂。这一切,早在他北京电视台时期就已埋下伏笔。当时,他参与策划并主持了一档名为《传人》的节目,旨在寻找和保护民间手工艺人。在拍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太多令人震撼又心酸的场景:一件巧夺天工的作品背后,可能是一位年逾古稀、却找不到传承人的老匠人;一门传承了数百年的技艺,可能因为无人问津而濒临灭绝。

“这些好东西,要是没了,就真的没了!”这种紧迫感和责任感,像火一样烧着他。尽管后来《传人》节目因资金问题停播,但保护非遗的念头,已经在他心里扎了根。他利用业余时间,默默为此奔走了近十年。直到2015年,他觉得时机成熟了,必须全身心投入。于是,他做出了那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决定:离开央视,回乡创业。

电商+资本+大学:他为老手艺找到“活”路

离开光环笼罩的央视,创业之路绝非一帆风顺。他回到安徽老家,第一件事就是创立了“普哥焦枣”品牌,帮乡亲们推广家乡特产。但这只是起点,他的棋盘远不止于此。他联合创办了中国首个专注于传统手工艺的电商平台,让深藏于乡野的匠心好物,能直接面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消费者。光卖东西还不够,2017年,他又发起成立了“中国手艺发展研究中心”,并组建“普雷资本”,用真金白银去投资和支持有潜力的文创项目。

最硬核的一步,是创办了“中国匠人大学”。他自己担任校长,不仅要帮匠人们“卖货”,更要为他们“赋能”,系统性地培养新一代兼具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懂得品牌和营销的“新匠人”。他说:“我们要做的,不是把匠人捧成神,而是让他们靠手艺过得有尊严。”

如今,你很少在电视上看到赵普了。但他的身影,活跃在各个手工艺博览会上,在偏远的村落里,在抖音、淘宝直播里,为匠人站台,为非遗呐喊。你说他现在的日子,比在央视时更耀眼吗?或许少了些万众瞩目的虚荣,但却多了份脚踩大地的踏实和充盈。他用十年时间,回答了自己内心的召唤,也为无数默默无闻的匠人,点亮了一盏灯。

十年一觉央视梦,归来仍是少年心。赵普的选择,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是“傻”。但谁能说,这种遵从内心、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活法,不是一种更高级的“如意”呢?他守护的,不仅仅是那些老手艺,更是一种在浮躁时代里,沉下心来、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匠人精神”。这,或许比他当年那场著名的哽咽,更能触动我们这个时代的心弦。

来源:分享养生知识感谢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