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枚混迹互联网多年的老网民,咱们谁没在朋友圈刷到过几句“马爸爸”的金句?从“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到“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这些话语曾激励了无数创业者。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我在内,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觉:马云的演
马云:游走在“预言家”与“空想家”之间的互联网哲人
作为一枚混迹互联网多年的老网民,咱们谁没在朋友圈刷到过几句“马爸爸”的金句?从“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到“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这些话语曾激励了无数创业者。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我在内,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觉:马云的演讲,听起来越来越有道理,却也越来越感觉“够不着”了。 他不像一个企业的CEO,更像是一位布道者,一位洞察未来的互联网“专家”甚至“政治家”。这种反差,正是我们觉得他“不接地气”的根源。
一、天赋异禀的“布道者”:为何我们觉得他“讲得挺好”?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马云的演讲能力是顶级的,这在企业家中堪称异类。
1. 宏大的叙事与未来的视野。马云从不局限于阿里巴巴本身。他谈的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eWTP(全球电子贸易平台)”,是“数字经济体”,是“未来三十年”的变革。这种站在人类商业文明和科技发展高度的宏大叙事,瞬间将他的格局拉满,让我们觉得他高瞻远瞩,像个洞察时代的“专家”。他描绘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蓝图,而不是一砖一瓦的施工图。
2. 卓越的共情与通俗的比喻。 马云深谙如何与普通人沟通。他能把复杂的商业逻辑用“西湖边论剑”、“太极拳的虚实”这类极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比喻讲出来,生动形象,易于传播。他能精准地戳中大众的痛点:小生意人的艰难、年轻人的迷茫,并用“梦想”、“相信”这类充满理想主义的词汇来激发共鸣,这使得他的演讲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
3. “政治家”般的语言艺术。您提到“政治家演讲”,这个感觉非常准。政治演讲的核心不在于汇报具体工作,而在于凝聚共识、描绘愿景、指引方向。马云后期的演讲正是如此,他谈论的是规则、生态、全球责任和人类未来,语言充满自信,节奏把控精准,气场强大。这让他超越了“企业家”的身份,更像一位试图定义游戏规则的“商业政治家”。
二、悬在空中的“云”:为何我们觉得他“落地太少”?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这些让他显得“高大上”的特质,构筑了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认知鸿沟。
1. 从“实干家”到“蓝图设计师”的身份转变。早期的马云,讲的是如何用支付宝解决信任问题,如何帮助中小卖家在淘宝上生存,这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干货”。但当他功成名就,阿里的业务触角延伸到金融、物流、云计算、大文娱等方方面面后,他思考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抽象和顶层。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数字经济体”太遥远,我们更关心的是菜价、是快递小哥的速度、是App好不好用。当演讲只剩下“世界观”而缺少“方法论”时,空洞感便油然而生。
2. 理想主义与现实体验的脱节。 马云谈“996是福报”,本意或许是鼓励奋斗,但在广大普通打工人的现实体验中,这却是对过度劳动的合理化,显得何不食肉糜。他谈“希望国家放开金融监管”,在精英看来是创新,在百姓看来却可能增加金融风险。他的视角是“船长”视角,看到的是星辰大海;而我们的视角是“乘客”甚至“水面”视角,感受的是颠簸和浪花。这种视角差异,导致他的很多言论听起来“正确”,却无法获得最广泛的共情。
3. 与“东哥”们的对比:缺乏那种“泥土气”。您提到刘强东,这个对比非常鲜明。东哥会讲自己当年在中关村站柜台,会强调“每一个快递员都是我的兄弟”,会回老家给老人发钱。这些行为无论背后动机如何,在观感上极具“泥土气”和真实性,让普通人觉得“他懂我们的生活”。而马云讲的是哲学、是趋势,是“太极禅”,他更像一位已然得道的“宗师”,仙风道骨,但难免让人觉得少了点烟火气。
三、深度分析:我们到底在期待一个怎样的马云?
这种“既崇拜又疏远”的感受,其实反映了我们在这个时代对成功企业家的一种复杂期待。我们期待“神”一样的引领,也渴望“人”一样的温度。我们希望企业家有超越常人的远见,带领我们走向未来;但同时,我们又希望他们能理解普通人的柴米油盐,拥有常人的情感和弱点。马云完美地满足了前者,却在后者上越走越远。
话语体系的分裂。马云的成功,使他进入了全球顶级精英的圈子,他的话语体系是为那个圈子服务的。而绝大多数网民,仍生活在由具体生计和社交娱乐构成的现实世界中。两个话语体系的错位,造成了“听不懂”、“不接地气”的隔阂。
“做”与“说”的平衡。一个伟大的企业,最终是靠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说话的。当公众感觉企业的“说”(如马云的宏大演讲)与“做”(如某些具体的商业行为、用户体验)产生巨大反差时,那种空洞感和不信任感就会加剧。
结束语:一个时代的符号与其必然的孤独
平心而论,马云是中国互联网时代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远见确实深刻地影响了社会。他的演讲,作为其思想的重要载体,无疑具有巨大的价值。
但或许,就像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开拓者和预言家一样,当他们走得太前、站得太高时,注定会感到孤独,也注定会与大众产生距离。我们不必苛求马云必须像刘强东一样接地气,因为他们的角色和路径本就不同。
作为网民,我们欣赏他“专家”般的洞见,但也坦然接受他“政治家”般的疏离。我们更应关注的,或许不是他话说得是否动听,而是他所代表的企业和创新,最终是否真的如他所承诺的那样,让普通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踏实。这,才是检验一切愿景的最终标准。
这次奇怪的是马云的演讲里面强调了一点企业没有大而不倒的。可能是受到许家印的影响吧。还有一个是要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服务要走向农村为脱贫服务。这话我们都爱听,希望他真的能够接地气,像东哥一样做点务实的东西。不要停留在我们心中,永远是那个专家,那个理想家与空想家。
来源:乐享神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