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路事件,张学良本以为能收复主权,却没想到东北军被苏军打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20:14 1

摘要:那天夜里,苏军的坦克压过冻土的时候,有些哨兵根本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29年秋天,黑龙江同江的风已经透骨。

那天夜里,苏军的坦克压过冻土的时候,有些哨兵根本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

东北军的阵地,只撑了几个小时。

可就在三个月前,张学良还在北平自信满满地跟蒋介石谈着收回中东铁路的计划。

他以为这是一次机会,一场能让自己名留青史的胜仗。

谁想到,等来的却是东北军建军以来最惨烈的一次溃败。

事情要从更早说起。

那会儿东北刚经历“易帜”没多久,张学良名义上归顺了南京,但东北的地盘、军队、财政都还是他自己说了算。

蒋介石一时也拿他没办法,只能靠拉拢。

可张学良很清楚,想坐稳这个位置,光靠易帜那点政治操作还不够。

他需要一场实打实的胜利,一场能让全东北人服他的仗。

那时候日本不能轻易动,内部也还没统一,其他军阀暂时不想碰。

唯独苏联,在东北还握着中东铁路的管理权,成了一个“合适”的目标。

说白了,选苏联,是因为它远。

远就意味着打了也未必真打起来。

可这个决定,背后还有一个意外的推手。

哈尔滨那边,东省特区的张景惠、张国忱、吕荣寰几个高级官员,早就动了心思。

中东铁路的税收太诱人了。

这些人不是在算国家账,而是在算自己的账。

张国忱身边有个俄国顾问叫托玛舍夫斯基,沙俄旧将,逃来中国后对布尔什维克恨得咬牙。

他跟张国忱说,苏联那边正闹饥荒,农民天天造反,政府根本没力气打仗。

只要你们出兵,布尔什维克就完了。

这话听起来像是忽悠,可在当时那个信息闭塞的环境下,居然就被当成了战略参考。

张国忱一听,赶紧拉着人去劝张景惠。

张景惠也没多想,干脆一块儿上书张学良。

这事儿能成。

张学良一开始还有些犹豫。

他不是没脑子,知道苏联不好惹。

可一想到能拿下铁路,又能在全国露脸,还能打压内部元老的势力,心里那点顾虑很快就被热血盖住了。

于是,他亲自飞去南京找蒋介石。

蒋介石表面上一口一个“支持”,还说愿意派十万兵、几百万银元支援。

实际上心里打着别的算盘——东北军要是打赢了,国民政府正好借势插手东北;要是输了,也省得以后再跟张学良讨价还价。

话说回来,那时候的苏联也确实正在搞五年计划,国内经济状况不好。

可是它的军队,尤其是远东特别集团军,战斗力比起东北军高出不止一截。

这支部队从国内战争里打出来的,全是硬茬子。

而东北军呢?虽然看着人多,但大都是地方部队,装备老旧,指挥也不统一。

张学良虽有雄心,但手下这支军队,真要上战场,底子远不如对面。

8月13号,苏军越过乌苏里江,正式开战。

两天后,张学良调动辽宁国防军十个旅北上,这是他手里最精锐的部队。

可惜,日本没让他们用南满铁路,结果大部队迟迟赶不到战场。

等前线打起来了,后方还在路上。

打到10月,苏军兵分两路,东线拿下同江,西线进攻满洲里。

东北军节节败退,甚至连松花江舰队都被炸得七零八落。

那艘“利捷号”,当时还挂着张作霖留下的旗帜,被直接击沉在江里。

这会儿张学良才意识到,情报错了,判断也错了,连蒋介石的承诺也靠不住。

他急了,给南京发电报求援。

蒋介石回了封信——不是派兵,而是问他能不能借几营重炮去中原战场。

张学良气得发抖。

这时候他已经明白,南京根本不打算帮他,只想看他耗光自己。

到11月,苏军已经推进到佳木斯以北,牡丹江以东。

东北军伤亡上万,还被俘虏了好几千人。

这时候再打下去已经没意义了。

张学良绕过南京,直接让外交人员跟苏联接触,想谈判。

苏联方面也没打算长期占领,只要求恢复1924年的协议,铁路管理权继续由苏联人掌握。

张学良点头答应。

12月22日,中苏双方在伯力签了草约。

战争结束,张学良带着一支残破的军队退回原地。

可是战后的局势,远没这么简单。

苏军虽然撤了,但黑瞎子岛他们留下了。

兴凯湖东岸也没还。

更严重的是,他们在西线扶植了一批蒙古青年人,搞了个临时政权,叫“索伦共和国”。

虽然第二年在美国压力下解散了,但这件事让人很清楚地看到了苏联的下一步打算。

而日本人呢,看完这场战争,反倒信心倍增。

原本他们还忌惮东北军的战斗力,可中东路事件一打完,他们就开始筹划自己的“介入”。

1931年,南满铁路那一声爆炸,让整个东北陷入黑暗。

那时候的张学良,已经不敢轻启战端了。

他心里明白,如果再打一次,没人会帮他,连南京都只会袖手旁观。

所以他撤了。

把关外的地盘留给了关东军。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提起“收回中东铁路”这件事。

参考资料:

刘翼飞,《张学良对苏联远东形势的判断》,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

王家桢,《一九二九年中东铁路事件片断》,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

谢国忱,《1929年中东路事件内幕》,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

郭俊胜,《中东路与中东路事件》,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

来源:历史俱往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