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⑥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市级在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教育评价、规范办学等方面的统筹力度,开展综合高中建设试点,探索登记入学、均衡派位、划片招生等多元化录取改革,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
前两天,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一份事关1670多万学生的文件:我觉得这其实就是直接给衡水模式敲响了丧钟!
这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提出了八大行动:
①教育资源扩容行动;②办学条件改善行动;③课程教学提质行动;④教师队伍提升行动;⑤教育数字化赋能行动;⑧对口帮扶行动。
其中,我觉得这里面最值得大家关注的就是这第六、第七条!我们来看一下这两条的具体内容:
⑥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市级在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教育评价、规范办学等方面的统筹力度,开展综合高中建设试点,探索登记入学、均衡派位、划片招生等多元化录取改革,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
⑦办学规范化行动,以省为单位明确高中学生在校作息时间、寒暑假时间,不得利用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集中上课补课或组织测评,严禁省属、省会城市高中违规面向县域掐尖招生;
这两条可以说是非常精准的扎在了衡水模式的命门上了!
一直以来,衡水模式被一些人吹捧为是教育神话!但其实这套被无数学校奉为圭臬的模式,从来不是什么教育创新,而是建立在“生源垄断+时间剥削+评价绑架”三大支柱上的畸形产物,衡水模式本质上是教育生态的“寄生者”而非“建设者”。
衡水模式的第一根支柱,就是跨区域“掐尖”形成的生源垄断。
衡水中学的崛起史,就是一部县域优质生源的“吸血史”。
它借助公办品牌举办民办学校,利用民办机制的灵活性跨地区招生,将优秀生源集中起来,再通过高强度训练制造一种所谓的“高考神话”。
掐尖招生本质上是一种教育上的“摘果子”行为,某些学校不注重培养过程,而是通过抢夺已经成熟优秀的生源来打造升学政绩。
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教育生态,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县中优质生源被迫流失,教师士气受挫,办学质量下滑,进而导致更多生源外流。教育生态因此陷入恶性循环。所以说,衡水模式的所谓“高考神话”,不过是把全省的“尖子生原料”集中到一个工厂加工,却被包装成“点石成金”的教育奇迹。
而这一次,《行动计划》第七条“办学规范化行动”里,“严禁省属、省会城市高中违规面向县域掐尖招生”这句话,堪称给衡水模式下达的“停止供血令”。
对衡水模式而言,优质生源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抢”来的,一旦掐尖通道被堵死,其神话便失去了最根本的支撑。
有人也许会说:不对,你看,文件是“严禁省属、省会城市高中违规面向县域掐尖招生”,而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是市级学校,这个文件管不到他们。
但是大家看清楚这第七条,他明确指出,要“以省为单位”进行统筹,所以,你觉得省管不了市吗?所以,一些人如果想钻空子的话那就死了那条心吧。
或许有人会问:之前也有禁止掐尖的政策,衡水模式不也活得好好的?
但这次的不同之处在于,第六条提出的“探索登记入学、均衡派位、划片招生等多元化录取改革”,可以说是从源头上瓦解了衡水模式靠分数争抢生源的竞争模式!
而更核心的是,如果说禁止掐尖是断了衡水模式的“粮”,那么第七条中“不得利用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集中上课补课”的规定,这就是砸了它的“生产设备”。“衡水模式”以军事化管理著称,学生每日作息精确到秒的,学习时间远超常规标准。衡水模式之所以被追捧,很大程度上源于大众对“时间投入=分数产出”的迷信,而政策正是要打破这种错误认知。
要知道,衡水模式的“时间压榨术”早已触碰了教育底线。
现如今,有多少家长还在迷信,在学校多待24小时好像就能多提高24分似的!但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通过大量重复练习和频繁考试虽然可以提升应试能力,但这种模式带来的较高升学率,却是以牺牲学生的创造力、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为代价的。
这些时间换来的不是几分的高考优势,而是被破坏了的孩子的睡眠、运动和心理健康,以及被拉高的分数线。
一些糊涂的家长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逼着孩子起早贪黑,自己也为了教育累死累活,还搞坏了亲子关系,这一切却只不过是在为学校的升学率作嫁衣裳而已!
所以这一次的政策,相当于是砸断了衡水模式的“时间剥削”的这条支柱。他的深刻的影响就在于,政策正在重塑社会对“好教育”的认知。六部门明确把“保障学生休息权益”作为教育底线,要把“健康第一”的理念取代掉“分数至上”的执念,而这种导向上的引导,或许会让家长们逐渐醒悟:用孩子的青春和健康换升学率,是得不偿失的交易。
而失去最坚实的群众基础的衡水模式,它的严苛管理也必然遭到时代的唾弃。
有人也许会说:说一千道一万,那个评价体系这根柱子你要是不变,那其它两根柱子你就砸不烂,就跟那八岐大蛇一样。
确实,衡水模式的生存逻辑,高度依赖“唯分数”的评价土壤:地方政府需要升学率彰显政绩,家长需要分数实现“寒门逆袭”,学校需要排名吸引生源,而“衡水模式”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迎合了当前教育评价中对分数和升学率的过度强调。家长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学校追求升学率排名,教育行政部门追求政策体现,多方合力共同维系了应试教育的生存空间。
但这一次大家不用担心,此次文件明确提出“加大市级在教育评价上的统筹力度”,意味着评价标尺将从“单一分数”转向“多元发展”:而综合高中建设试点就是最明显的信号,未来的高中不仅要教升学知识,还要开职业技能、兴趣拓展课程,学生的成长不再只有“高考一条路”。
我们看到,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们已经清楚的认识到,要想扭转应试教育倾向必须要从评价体系入手。
而这种评价体系的改革一定会带来一种连锁反应,这会让衡水模式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对地方政府而言,与其追捧一所“高考工厂”,不如支持县域高中实现“多元发展”,因为后者更能体现教育政绩的“含金量”;
对高校而言,新高考下的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已不再唯分数论,衡水模式培养的“解题高手”,不一定就会比有科技特长、社会实践经历的学生更受青睐;
对学生和家长而言,当“上大学”不再等同于“上名校”,或者他们也明白了,上了大学最终不也是为了找工作吗?而当职业教育同样有光明前景的时候,衡水模式的“苦役式学习”就必然会失去他的吸引力。
有人也许会说:你要知道,衡水模式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链条了:从招生中介到教辅资料,从培训市场到学校声誉,无数人依附于这个体系生存的。这种利益格局你说打破就能打破吗?
那大家需要明白的是,这个脆弱的利益链条,它是建立在资源分配不均、掐尖模式、唯分数论等这样的升学体系上的。
而这一次的《行动计划》的八大行动是形成了一套“组合拳”,为县域高中提供了非常好的实施方案。教育资源扩容、办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提升、数字化赋能等举措,这必将会在未来缩小县域高中与超级中学的差距。这是对衡水模式最根本的否定。当县域高中能提供优质且多元的教育,谁还会愿意送孩子去衡水“遭罪”?而依附在衡水模式上的那些畸形的脆弱利益链条,也会因为新格局的展开而土崩瓦解。
有人也许会说:那面对政策高压,“衡水模式会不会用转型来换取生存空间呢?”
我的答案是:绝无可能。因为衡水模式的核心基因与政策导向是存在根本性的冲突的!
衡水模式的基因是“应试至上”,而政策的方向是“素质教育”;衡水模式的核心竞争力是“生源垄断”,而政策的目标是“教育均衡”;衡水模式的管理逻辑是“控制压抑”,而政策的理念是“全面发展”。这种本质性的矛盾,决定了它无法通过“修修补补”就能实现转型。之前不是就有学校号称要“办有温度的学校”嘛,但它们的实际操作仍是移植精细化管理制度、开设“衡水班”、搞题海战术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伪转型”,在六部门的政策监管下,只会被更快识破和查处。
有人也许会说:那这样下去,一个高考神话就这样毁了,不可惜吗?
我想说的是,这些年,我们听够了“衡水神话”的吹捧,看够了“解题机器”的悲剧,也忍够了教育内卷的煎熬。
《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不是要毁掉一所衡水中学,而是要摧毁一种畸形的教育生态。衡水模式的消亡,不是教育的损失,而是教育的觉醒——它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终于从“分数崇拜”走向“人的成长”,从“资源垄断”走向“均衡普惠”。
我们终于可以期待:县域高中不再是优质生源的“输出地”,而是本土人才的“培育场”;学生不再是分数的“奴隶”,而是有个性、有温度、有创造力的“人”;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游戏”,而是惠及1670多万县域学子的“公平阳光”。
有人说“衡水模式的消亡会让寒门子弟失去出路”,这恰恰是最大的谎言。真正的寒门出路,从来不是把所有孩子塞进“高考工厂”拼杀,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公平的教育环境中,凭借自身特长实现自我的成长。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一个高考神话就这样毁了,不可惜吗?”我想说的是:不可惜!我们不需要这种集中营式的“高考神话”,我们要的是能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呼吸积极向上的人间烟火。
而在我看来,能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让他们既有仰望星空的情怀,也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在未来的人生舞台上各展所长,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这才是教育最本真、最动人的“神话”。
本期推荐书籍:《县中的孩子》——林小英
来源:宋翔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