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女子吃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1年后复查,她的身体咋样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9:32 1

摘要: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经常被医生“搭配”开具,用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的作用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通俗点说,就是让血液不容易“结块”,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而阿托伐他汀是一种他汀类降脂药,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稳定血管内的斑块,避免其破裂。于是当两者联用,

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经常被医生“搭配”开具,用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的作用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通俗点说,就是让血液不容易“结块”,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而阿托伐他汀是一种他汀类降脂药,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稳定血管内的斑块,避免其破裂。于是当两者联用,就相当于一边减少血栓风险,一边从源头控制血脂、保护血管,对预防冠心病、脑梗等都有协同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联用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2022年,48岁的徐美珍是一名来来自河北的景区演员。十几年前下岗后,她凭着能说会道的嘴皮子和浑圆的身材,进入了家乡知名景区做演员。徐美珍常常在节庆活动里化身“媒婆”、“侯府夫人”或者“喜婆婆”,穿着大红大绿的服饰,扮相滑稽,专门逗游客开心。节假日期间,她几乎一整天都在台上跑场子,边唱边跳,讲段子、拉家常,连喝水的工夫都没有。工作虽然有趣,但生活规律全被打乱。早餐不是油条豆浆就是油饼,中午经常在景区小餐馆匆匆扒几口红烧肉、回锅肉、酱大骨,晚上演出收工后,时不时还会和同事们坐在路边烧烤摊,啤酒一瓶接一瓶,烤串一盘接一盘,说说笑笑中一天结束。不知不觉中,徐美珍的身体健康逐渐响起了警报。


2022年5月1日,这天正逢“五一”假期,景区里人声鼎沸,徐美珍扮作媒婆,正对着游客抛着俏皮的台词。话音未落,她忽然觉得眼前的舞台仿佛起了波纹似的,观众的面孔重影交错,她只能眯着眼才能看清。下一秒,徐美珍的额头绷得紧紧的,心口也突然又紧又闷,就好像有一只手从胸腔深处攥住了心脏一样。慢慢的,太阳穴的跳动越来越急,疼痛顺着额头往后脑勺扩散,她手心里全是湿漉漉的冷汗。徐美珍勉强挺直身子,继续强装笑容,但声音已经发虚,连连深呼吸也无法缓解胸口的压迫感。


徐美珍勉强撑到节目结束,散场后她缓缓走下舞台。正准备去下一个演出地点时,胸口突然一沉,心跳狂乱加速,节奏快得让她有种要冲出胸膛的错觉。徐美珍急忙把手按在胸口,整张脸因疼痛而僵硬,嘴唇发白,额头的汗顺着下颌滴落。很快,她的双腿开始打颤,几乎站立不稳,只能靠在墙边支撑,喘息急促,每一次吸气都像被压住了喉咙。徐美珍赶紧掏出口袋里的速效救心丸含在舌下,几分钟后胸口的紧缩感才稍稍缓解,心跳渐渐慢下来。她长长吐了一口气,心里安慰自己可能只是过度劳累罢了,过两天请个假休息一下就好了。

然而,身体并没有给她等待的机会。5月18日,景区又有大型演出,她化身卖花婆婆与游客互动。刚走上舞台,徐美珍就觉得胸腔深处传来熟悉的压迫感,比上次更猛烈。心跳再次紊乱,快慢无序,仿佛在胸腔里乱撞。她的表情明显扭曲,眉头死死皱起,嘴角因为憋气而微微抽搐,呼吸声粗重急促,像被堵住喉咙。下一秒,这股疼痛感开始向左肩扩散,连带着手臂酸麻无力,徐美珍甚至连举手做动作都僵硬。她的台词刚说到一半,嗓音突然断掉。徐美珍不得不扶住身旁的道具桌,整个人弯下腰,大口喘着气,额头和脖颈全被冷汗浸湿。


短暂停顿后,她想硬撑着继续,可疼痛却像刀割般顺着胸骨蔓延,扩散到下颌和左臂,连手指都发麻,几乎握不住话筒。徐美珍的脸色由惨白转为青灰,眼神发直,冷汗成片滚落。胸口仿佛被重石死死压住,她张大嘴拼命吸气,却依旧无法缓解窒息感,呼吸变得短促而急促。眼前开始发黑,耳边只剩轰鸣。紧接着,徐美珍的身子忽然踉跄,整个人摇摇晃晃地快要瘫倒。旁边的演员和游客见状慌忙上前搀扶,并急忙拨打了120。

送到医院后,急诊医生第一时间为徐美珍做了详细检查。心电图结果提示:窦性心律,Ⅱ、Ⅲ和aVF导联可见ST段下移约0.1mV,T波呈低平,显示心肌存在缺血迹象。血脂分析同样异常:总胆固醇高达9.7mmol/L,低密度脂蛋白4.8mmol/L,高密度脂蛋白仅0.85mmol/L,甘油三酯4.6mmol/L,均严重偏离正常范围。心肌酶谱结果显示:CK-MB 32U/L,肌钙蛋白T(cTnT)0.21ng/mL,较参考值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已受到损伤。

心脏超声检查进一步发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轻度增大,左前降支供血区室壁运动幅度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降至48%。冠状动脉CTA结果显示:左前降支近端存在明显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约60%;右冠脉近段也见斑块影,狭窄接近45%。结合这些检查结果,医生明确诊断为高脂血症合并冠心病,出现典型心绞痛发作。


确诊的结果让徐美珍心中一震。她疑惑不解地问医生:“我才四十多岁,平时只是忙碌些,怎么就成了心脏病?是不是最近太累了才这样?”医生看着她,语气凝重地解释:“根本原因在于长期高血脂。血液中的坏胆固醇水平长期升高,就像水管里不断沉积的水垢,会在血管壁堆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逐渐让血管变窄,血流供应不足,心脏就会缺血、缺氧。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斑块还可能突然破裂,引发急性心梗,甚至危及生命。”

他提醒徐美珍,“你的职业常年饮食不规律,烧烤、肥肉和酒精几乎成了日常,加上作息紊乱、缺乏锻炼,这些都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推手。你现在出现的胸痛,只是心脏在发出的警告信号,如果继续忽视,就会像舞台幕布突然坠落一样,毫无征兆地带来致命风险。”医生的话让徐美珍第一次感受到问题的严重。在向徐美珍解释病因后,医生为她制定了初步治疗方案,开具了阿司匹林和瑞舒伐他汀。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从而降低心梗和脑梗的风险;而瑞舒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药物,既能降低血液里的胆固醇水平,又能稳定血管内的粥样斑块,防止斑块继续增大或破裂。

出院前医生再三叮嘱,药物必须长期、规律服用,绝不能因为症状缓解就自行停药或漏服,否则所有努力都会前功尽弃。同时,他建议徐美珍彻底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要低盐、低脂,少吃烧烤、油炸、肥肉和动物内脏,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酒精必须戒掉,作息要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适度锻炼,每天至少快走半小时,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剧烈波动。最后,医生提醒她要定期复查,监测血脂和心脏情况,只有坚持综合干预,才能真正降低心梗发生的风险。

于是出院之后,徐美珍的生活彻底变了个样。过去表演结束后一定要去撸串喝啤酒,如今换成了一瓶温水和一份水果沙拉;舞台间隙,她不再随便蹲在后台玩手机,而是绕着景区小路快走十几分钟;家里的餐桌也焕然一新,清蒸鱼、燕麦粥、凉拌蔬菜成了主角。最重要的是,徐美珍严格按照医生的叮嘱,每天固定时间服用阿司匹林和瑞舒伐他汀,从不漏服。丈夫担心她忘记,还特意在手机里设了闹钟。三个月里,她再没有出现过胸闷和头晕的症状,体重也悄悄下降了五斤。连同事们都笑说,舞台上的“媒婆”看起来轻快多了。

8月20日,徐美珍日如期来到医院复查,结果比她预想的更好。血脂数据显示:总胆固醇已降至4.6mmol/L,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2.0mmol/L,高密度脂蛋白升至1.2mmol/L,甘油三酯下降到1.7mmol/L。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ST段压低不再明显,仅见轻度T波平坦;心脏超声显示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射血分数升至60%;冠脉CTA复查提示左前降支原有斑块边缘清晰,狭窄范围较前无加重,局部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医生告诉她,这些变化说明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起了作用,心脏的负担在逐渐减轻。徐美珍听后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然而谁也没想到,新的危险却已在体内悄然酝酿。

2023年12月25日,这天徐美珍难得和丈夫、儿子一起去商场吃饭看电影。刚坐下点餐时,她不知怎么地总感觉胃口不佳,精致的菜肴端上来却没有平时的食欲。为了不扫兴,徐美珍还是夹起一块鱼肉放入口中,很快她就感觉嘴里泛起一阵阵的苦涩,连咽下都有些困难。徐美珍皱了皱眉头,嘴角不自觉地往下垂。丈夫问她怎么了,她挥挥手说没事,可额头已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很快,一家人吃完饭后就走进了影院。可随着影片播放,徐美珍愈发感到全身倦怠,眼皮沉重,双手在扶手上支撑时竟微微颤抖。

没多久,腹部一阵胀痛感袭来,像有股气顶在肋下,她忍不住捂着上腹,脸色逐渐发黄,唇色也开始泛白。徐美珍试图深呼吸缓解,可呼吸越发急促,胸口压闷感一阵阵涌上来,让她忍不住弯下身子,嘴里苦味更浓。影片刚到一半,徐美珍的状态陡然恶化。她的眼神开始涣散,盯着屏幕时分不清画面,舌头打结,说话含糊不清,儿子喊她,她只是断断续续挤出几个含混的音节。一旁的丈夫发现她指尖都开始发抖,整张脸泛出蜡黄,额头大滴大滴冷汗滚落。

正想上前关心时,徐美珍突然剧烈干呕,胃里几乎翻腾出来,呕出的东西带着刺鼻的气味。她的呼吸越来越急促,胸膛剧烈起伏,双手耷拉在身体两侧,整个人虚弱得像要滑下座椅。丈夫慌忙扶住她,却发现她的脉搏快而乱,皮肤冰冷,连声音都在颤抖。儿子吓得直喊“妈”,徐美珍却已几乎无法回应,嘴角溢出细细的涎液。此刻,情况已十分危急,丈夫急忙拨打120,影院的工作人员也迅速帮忙,几个人合力扶着徐美珍出了影院。


救护车飞驰到医院时,徐美珍已明显意识模糊。医生迅速开通静脉通道,吸氧并监测生命体征。急查血液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ALT)达到1800U/L,谷草转氨酶(AST)接近2000U/L,总胆红素升至315μmol/L,白蛋白仅27g/L,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至30%,提示凝血功能严重受损。腹部彩超显示肝脏体积缩小、回声不均,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结合病史和症状,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肝衰竭。

徐美珍当即转入重症监护室,给予保肝、抗炎、补液及血浆置换等一系列治疗,希望能争取时间。徐美珍的丈夫和儿子守在门外,心急如焚,却只能听到监护仪此起彼伏的报警声。入院后的前几天,徐美珍的情况一直不稳定。尽管经过人工肝支持和多轮血浆置换,黄疸依然迅速加深,皮肤和巩膜明显染黄,腹水也逐渐增多。她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常常说话语无伦次,有时连最亲近的人都认不出。

到第六天时,医生注意到徐美珍出现定向力障碍,反应迟钝,伴随明显的嗜睡,血氨水平飙升至185μmol/L。医生判断,她的病情已由急性肝衰竭进展为肝性脑病II级。面对这一转折,医疗团队紧急加强治疗,使用降氨药物、强化脱水、控制并发感染。然而,病情发展之快远远超出预期,家属的心一天天揪紧。第八天清晨,徐美珍陷入昏迷,瞳孔对光反应迟钝,伴随抽搐和呼吸浅慢。复查提示:血氨持续升高,凝血指标进一步恶化,肝性脑病进展至III-IV级。

医生立即启动抢救,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静推升压药物,持续心肺复苏,但监护仪上心率逐渐减慢,血压无法维持,最终心电图呈直线。十分钟后,医生不得不宣布抢救无效。听到“死亡”二字,丈夫当场瘫坐在地,泪水决堤,儿子扑在母亲的床边哭喊不止。一旁的医生面色沉重地递过一张死亡诊断报告,并低声安慰父子俩节哀。拿着医生递过来的死亡诊断报告,徐美珍的丈夫双手止不住地颤抖,眼神失焦,怎么都想不到,妻子一年来所有的努力和坚持,竟然换来这样一份冰冷的纸张。

他喉咙哽住,眼泪模糊了视线,下一秒便失声扑到医生面前,声音嘶哑而悲怆:“医生,我媳妇一直好好的,从来没查出过肝脏毛病,连你们之前的体检报告都说肝功能正常,怎么会突然变成急性肝衰竭?她没喝酒,也没熬夜,连饭菜都吃得清淡,你们能告诉我,这到底是为什么吗?是不是哪里出了差错?就算是之前有冠心病,可是她血脂降下来了,心脏功能稳定,复查一遍遍都说没有问题,怎么今天就突然没了?是不是药物出了问题?是不是治疗方向一开始就错了?!”

丈夫的哭声撕心裂肺,儿子眼眶通红,声音颤抖着跟着质问:“是啊医生,我妈身体一直健康,三个月前复查肝功能也都正常,你们还说恢复得不错。她每天按时吃药,不偷懒,也没乱吃什么东西。我们一家人都以为,她这样坚持下去能平平安安过日子。可为什么几天前还和我们在商场里说说笑笑,今天就突然没了?她明明没有肝病史,为什么会走得这么突然啊?”

医生面对父子二人的质问,神情沉重,翻阅病例时眉头越皱越紧。他仔细比对了徐美珍近三年来的各项复查数据:血脂控制在目标范围,肝功能曲线始终正常,没有任何明显的异常波动。既往病史中,也没有肝炎、脂肪肝或肝硬化的记录。这样一位依从性极高的病人,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天之内走到肝脏衰竭的地步?医生一边翻看监测曲线,一边低声与同事讨论,提到或许与某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负担有关,或者存在极为罕见的免疫反应。但这些只能作为推测,没有明确证据。

科主任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病房,神情凝重地调出徐美珍历年来的检查资料,从最早的肝功能化验单到最近一次复查的全套指标,一份份逐一翻阅。他反复确认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数据的曲线走向,却发现几乎一直平稳,没有任何可疑的异常波动。他又追问检验科,确认所有的血液样本编号与检测流程均无差错,并让同事重新复核关键指标。得到的答复依然一致——在入院急查前,徐美珍的肝脏功能并没有异常的迹象。主任的眉头皱得更深,心里却涌起强烈的不安:这样一个循规蹈矩的患者,怎么会在短时间内直坠谷底?


不甘心的主任又调出历次影像学资料,从腹部超声到增强CT,一帧帧对比肝脏大小、回声结构、血流情况。他甚至把最早三年前的影像与近期的放在一起逐点比对,仍旧未能找到明确线索。肝脏在这些片子里一直保持正常大小,没有萎缩,也未见异常占位。主任陷入沉思,缓缓提出一种可能:是否存在隐匿性感染,比如某些病毒或细菌,在平时潜伏不显,却在某种触发下迅速恶化?又或者,患者个体的免疫反应出现了意外,使肝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量坏死?话音刚落,同事们交换了一下眼神,却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为了不遗漏任何细节,主任再次将矛头指向生活习惯。他转身详细询问丈夫和儿子:最近有没有额外进补过所谓的保健品、草药?饮食里是否出现过偏方或来路不明的补品?有没有特殊的食物接触史?丈夫和儿子急得不断摇头,拼命回忆着妻子近半年的生活,强调她饮食清淡,作息规律,没有任何异常。可再细的追问,依旧找不到蛛丝马迹。主任一声长叹,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检查资料,心头的疑团却越来越沉重。病因就像笼罩在迷雾里,近在眼前却无法触及,让整个团队陷入了无力感。

几个月后,在一场全国肝病学术年会上,徐美珍的病例被作为“急性肝衰竭不明原因死亡”的典型个案呈现在大屏幕上。会场灯光暗下,科主任带着厚厚一叠资料走上讲台,声音沉稳却透着一丝压抑。他开场便强调,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病例——一名48岁女性,既往无肝脏疾病史,无乙肝、丙肝等病毒感染记录,无脂肪肝、酒精史,生活习惯在确诊心血管疾病后严格改善。数年来复查的肝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甚至在三个月前的检查中,转氨酶和胆红素完全处于参考区间。然而,这样一位“标准化管理”的患者,却在短短一周内出现急性肝衰竭,并迅速进展为肝性脑病,最终抢救无效。主任停顿片刻,扫视台下静默的医生们,低声说:“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深思的意外。”


随着病例细节的展开,主任将实验室和影像资料逐一呈现。屏幕上依次显示出肝功能曲线、心脏用药记录、影像学片子。可以看到,所有常规指标在发病前都无异常波动,没有慢性肝病积累的迹象。主任特别强调,徐美珍在治疗高血脂和冠心病时,全程规律服用瑞舒伐他汀和阿司匹林,没有出现漏服或停药的情况,家属记录详尽,依从性极高。会场里有人低声议论,质疑是否药物在某些个体中可能诱发极罕见的肝毒性反应。也有人提出是否存在隐匿性感染,未在常规检测中被捕捉。主任点了点头,承认这些都可能,但他坦言:“我们反复排查,病毒学检测阴性,药物浓度监测也未见异常,但患者依然在短时间内走向崩溃。”


一位来自北京的专家举手发问:“是否考虑过免疫系统异常?某些患者在外界刺激下会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坏死,这类情况常常来势汹汹。”另一位来自上海的教授补充:“有没有查过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比如部分保健品或草药,可能与常规药物叠加,产生不可预知的效果。”会场陷入热烈的讨论,屏幕上的病例资料被不断放大、缩小,逐一比对。主任回答时语气凝重:“我们确实追问过家属,但家属反复强调没有任何额外用药,也没有食用过特殊食物。免疫指标确实有轻度异常,但不足以解释这样的进展速度。”这句话让会场一时间静了下来,许多医生眉头紧锁,神情复杂。

坐在后排的著名药理学家——黄教授静静听完了整个病例汇报,神情依旧沉稳,没有一丝波动。直到展示结束,他才举起手,声音不紧不慢,却让整个会场瞬间安静:“你们看的只是表面的合规。真正的问题,也许就藏在最不容易被怀疑的地方——她服用阿司匹林和瑞舒伐他汀的方式。”这一句话仿佛当头一击,击穿了沉闷的空气。会场里不少医生愣在原地,开始低声议论,而刘教授接下来的追问,更是触及了此前没人认真考量过的细节。

主任如同醍醐灌顶,当即再次联系了徐美珍的家人。丈夫和儿子在回忆时断断续续地提到一些细节,很快,一段被所有人忽略的生活片段终于浮出水面。那是一段极为日常、却充满漏洞的服药习惯,只因太过常规,所以被所有人视为理所当然。

黄教授听完后,神情严峻,语气沉沉:““这是一例非常典型、却又极易被临床忽视的病例。近年来,像徐美珍这样血脂指标长期达标、按时服药却依然发生致命脑梗的情况并不少见,他在生活管理和用药依从性上几乎挑不出毛病,但在服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的过程中,却犯了三个非常低级的错误……”

黄教授继续道:“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作为冠心病和高血脂防治的黄金组合,确实成分安全,既能降脂稳定斑块,又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风险。但这并不代表着只要按时服用、定期复查就万事大吉。徐美珍的三个用药习惯,其实很多患者身上也存在,看似无关紧要,却可能在长期累积中破坏药物的稳定作用,导致药效下降,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而这,也正是他此次突发肝性脑病、抢救无效的关键原因啊!”

第一个细节:饭后立即服药


徐美珍平日里演出繁忙,吃饭常常是匆匆忙忙解决。她习惯在刚吃完饭后立刻把药片吞下,认为这样不容易忘记,也能省去专门安排时间的麻烦。尤其是遇到游客多、节目排得紧的节假日,她往往端起一碗油腻的红烧肉或大骨头汤,还没等食物完全消化,就顺手把药吞下。久而久之,这种“图方便”的做法成为日常,而她也从未觉得其中有什么问题。

实际上,饭后立即吞药会使得药物与食物混杂在胃里,尤其是油脂和蛋白含量较高的餐食,可能干扰药物的吸收速度和代谢过程。阿托伐他汀类药物的代谢主要依赖肝脏酶系统,如果同时有大量营养物质需要处理,肝脏的负担会加重,药效被削弱的同时,还可能增加副作用风险。对徐美珍而言,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服药,肝脏承受了额外压力,却始终没有引起她的注意。

第二个细节:与刺激性饮品同服


表演间隙,徐美珍为了提神,经常来一杯浓茶或者功能饮料。她自认为这样既能解渴又能缓解疲劳,因此常常在喝下饮品的同时把药片一并咽下。她并不知道,茶叶中的鞣酸、咖啡因,以及功能饮料中的咖啡因和各种添加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药物的代谢,甚至与药物发生反应,改变药效。久而久之,她逐渐形成了“喝一口茶水,顺便把药送下”的习惯。

这种做法潜在风险很大。阿司匹林在酸性环境下会加快释放,若与浓茶或功能饮料同服,可能导致局部刺激增强,增加胃肠道负担。而阿托伐他汀则需要经过肝脏酶的代谢来发挥作用,如果饮品中含有影响代谢的成分,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就会出现波动,既影响疗效,也无形中增加肝脏解毒的负担。她以为自己坚持按时吃药,却没意识到,送药下肚的那一口饮品,才是真正埋下的隐患。

第三个细节:作息紊乱下的服药习惯


徐美珍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的作息极不规律。节假日时,她往往从早忙到晚,连睡眠时间都被压缩。这样的节奏下,她虽然表面上保证了药物的“每天服用”,但时间点却常常前后差距很大。有时早晨七点刚起床就吞下药片,有时则拖到中午才想起;有时晚上演出结束后才临时补上。她坚信“只要一天别落下就行”,却不知不觉中打乱了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浓度。

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都需要保持规律的血药浓度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尤其是他汀类药物,在夜间是胆固醇合成的高峰期,更应在固定时间服用。若服药时间忽早忽晚,药效无法平稳维持,身体就像在不断经历“忽然有药效—忽然失效”的波动,既降低了长期保护作用,也会让肝脏在不规律的代谢过程中承受反复冲击。徐美珍从未意识到这种“时间不固定”的习惯可能累积成隐形杀手,最终让身体在毫无征兆中走向崩溃。


这三个细节,都是徐美珍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动作:饭后立刻吞药,与浓茶或功能饮料一同服用,以及作息紊乱下的时间不固定。她坚信自己“每天都没忘记吃药”,甚至为此感到欣慰,却没有意识到,药物的安全与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有没有吃”,还取决于“怎么吃”。在长期的积累中,这些细节像是在肝脏里一点点堆积压力,最终在某个时刻一并爆发,形成了急性肝衰竭的致命结局。这并非偶然,而是一个看似合规的过程里隐藏的漏洞。

内容资料来源:

[1]花世廷.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与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4,37(18):112-115.

[2]胡国梁,彭冬,陈方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医学信息,2024,37(17):120-123.

[3]母朝辉.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4,40(08):1582-1584.

(注:《河北一女子吃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1年后复查,她的身体咋样了》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来源:三秦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