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演员刘轩丞搭乘G1555/8次列车抵达该站,30余名持有有效车票的人员在站台主动聚集,对其实施围堵,并一路尾随拍摄,直至出站口区域。
近日,一则“开封北站出站口乱作一团”的视频冲上热搜。
画面中铁路工作人员连声呼喊“不要挤”“别掉下去了”的警示声。
铁路郑州站于9月8日发布官方说明,披露9月6日22时许开封北站发生的一起秩序混乱事件。
当时,演员刘轩丞搭乘G1555/8次列车抵达该站,30余名持有有效车票的人员在站台主动聚集,对其实施围堵,并一路尾随拍摄,直至出站口区域。
从现场传播的视频中能清晰看到,大量人员举着手机在站台内聚集,密集的人群将站台通道完全堵塞,导致其他正常出行的乘客暂时无法顺利上下列车,现场秩序陷入混乱。混乱过程中,还有个别参与追拍的人员因相互推搡,不慎摔倒在地。
在这一危急情况下,开封北站的工作人员与铁路公安迅速介入,第一时间开展人群疏散工作。
经过及时处置,不仅保障刘轩丞顺利出站,且事件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也未对列车正常运行造成延误,车站其他通道的通行秩序始终保持正常。
此后,刘轩丞所属经纪公司发布声明,明确指出此类私生饭行为严重破坏公共场所秩序、威胁公众安全,同时呼吁粉丝理性追星。
外界提及追星,多与私生围堵、网络互撕等负面事件关联,而圈内粉丝则常因群体标签被污名化而难以辩解。
这种认知偏差的根源,在于公众将部分不理智粉丝引发的“饭圈乱象”与正常追星行为混为一谈,忽视了追星本身可能具备的积极价值。
“追星”与“饭圈文化”存在本质区别,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追星的核心是个体对具有特定魅力,如艺术才华、专业能力、人格品质的对象产生欣赏与支持,这种情感投射本身具有主观性与多样性,既可以是购买偶像作品、观看公开演出,也可以是从偶像身上汲取前进动力。
而饭圈文化则是粉丝群体在互动中形成的行为模式与规则体系,其初始形态包含投票助力、正向安利等良性内容,旨在为偶像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且不影响其他群体利益。
但近年来,饭圈文化逐渐出现异化,部分粉丝群体在“为偶像好”的名义下,衍生出控评、互撕、购买未公开行程等乱象,如私生粉丝为近距离接触偶像,在高铁站、机场等公共场所围堵,扰乱公共秩序,甚至威胁他人安全。
部分粉丝群体为争夺“人气排名”,组织大规模网络攻击,对其他偶像及其粉丝进行辱骂、人肉搜索。
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少数不理智粉丝的极端选择,属于饭圈文化中的负面分支,不能代表所有追星行为,更不应成为“追星”被污名化的理由。
公众对追星的负面刻板印象,主要源于对饭圈乱象的过度关注,却忽视了理性追星群体的存在与价值。
在粉丝群体内部,不理智行为同样受到抵制与批判:当出现网络暴力言论时,理性粉丝会主动劝导发布者删除内容,避免偶像声誉因个别行为受损。
面对私生围堵事件,多数粉丝会公开反对,呼吁尊重偶像私生活与公共秩序。这种内部约束机制表明,追星群体并非单一的“疯狂”画像,而是存在明显的理性与非理性分层。
然而,外界往往聚焦于负面事件的传播,对理性追星的积极案例缺乏关注,导致“追星即疯狂”的认知固化。
事实上,理性追星者从不将“追星”视为生活的全部,而是将其作为自我成长的助力,他们可能因偶像的外语歌曲开始学习新语言,为制作偶像安利视频主动掌握剪辑技术,甚至为参加偶像的海外公开演出,锻炼独自规划行程、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偶像更像是一个“精神坐标”,引导粉丝将欣赏转化为行动,在探索新领域、突破舒适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
部分粉丝在追星过程中容易陷入“自证陷阱”:为证明对偶像的“爱意浓度”,与其他粉丝比拼购买周边的数量、参加演唱会的次数,甚至因他人获得偶像“饭撒”而产生嫉妒心理,逐渐失去最初追星时的纯粹快乐。
这种状态的本质是将追星异化为“横向竞争”,忽视了追星的核心是个体与偶像之间的情感连接,而非与其他粉丝的比较。
而理性追星者则能始终保持清醒:他们会为偶像作品付费,但不盲目囤积。会存钱参加公开演出,但不牺牲自身生活质量。
会欣赏偶像的优点,也能理性看待偶像的争议行为。这种理性源于对“追星主体性”的认知,粉丝与偶像之间并非“依附”关系,而是一种双向的价值互动。
偶像通过作品与言行提供情绪价值,粉丝通过合理支持为偶像创造发展空间,而粉丝自身则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规划时间、管理财务、学习新技能,不断探索自身潜力,实现自我管理与能力提升。
追星过程中,个体的情感投射与行为实践,本质上是对自我需求、能力边界与成长方向的探索。
当粉丝为理解偶像的海外采访而学习外语时,是在突破语言壁垒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学习潜力。当粉丝为制作高质量安利内容而研究视频剪辑、文案写作时,是在尝试新技能的过程中明确兴趣方向。
当粉丝独自前往异地观看演唱会时,是在克服对陌生环境的恐惧中提升独立能力。这些行为看似围绕偶像展开,实则每一步都是对自我的挑战与突破,粉丝在“为偶像付出”的表象下,实则是在为自我成长积累经验。
正如部分粉丝所言,“追星不是把自己变成偶像的附属品,而是通过偶像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以自我成长为核心的追星模式,正是自我启蒙的体现。
它让个体在情感投入中保持理性,在目标追求中认清自我,最终实现从“欣赏他人”到“提升自我”的转变。
此外,追星的对象不应局限于娱乐明星,任何能为个体提供正向引导的人物,都可成为“追”的对象。
科学家的科研精神、艺术家的创作态度、运动员的拼搏意志,同样能成为粉丝的精神动力,有人因崇拜航天科学家而投身理科学习,立志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有人因欣赏画家的艺术追求而开始学习绘画,在创作中找到精神寄托。
“追星”不应被饭圈乱象所定义,更不应被污名化。
理性的追星是一场以偶像为起点、以自我为终点的探索之旅,它让个体在情感与行动的平衡中,实现能力提升、兴趣拓展与认知深化,最终完成自我启蒙。
来源:科技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