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的拧巴公关:回避问题只会火上浇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18:54 1

摘要:就好比你发高烧躺在床上,浑身难受,只想喝口热水。结果你对象冲过来,拉着你的手,眼含热泪地回忆你们第一次约会的场景。

西贝最近这波公关,给我一种特别拧巴的感觉。

就好比你发高烧躺在床上,浑身难受,只想喝口热水。结果你对象冲过来,拉着你的手,眼含热泪地回忆你们第一次约会的场景。

你感动吗?你只想让他赶紧倒水去。

现在,消费者对西贝的核心质疑是:价格贵,且菜品制作方式不透明。结果西贝呢?讲一个一岁小孩在他们家学会了吃饭。

这是一个典型的公关失焦。当品牌信任的根基已经动摇时,任何顾左右而言他的温情故事,都无法安抚用户,反而像是在火上浇油。

大家到底在气什么?是背叛感。

消费者对西贝的愤怒,根源并非仅仅是“贵”,而是“感觉被骗了”。

多年来,西贝通过“天然、手作、家庭厨房”的叙事,成功塑造了高品质、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消费者愿意支付高溢价,买的是这份“放心”和“现做”的承诺。所以,当“后厨工业化”、“菜品非现炒”的疑云出现时,大家感受到的不仅是金钱损失,更是一种信任的背叛。

这就像你花全价票去看演唱会,却发现主唱全程对口型。你气的不是他唱功如何,而是那种被明晃晃欺骗的感觉。

此刻,消费者最想听的是一句实话。而西贝的公关,恰恰回避了最核心的问题,反而试图用“舞台灯光多好看”(你看,我们这里多有爱)来转移话题。这种姿态,在消费者看来就是:“我知道你不高兴,但我不想理你,我们聊点别的吧。”

这种无视,比问题本身更伤人。

别再“用力过猛”和“屡教不改”

一场巨大的舆情危机,本质上是公众情绪的总爆发。在情绪尚未平息时,任何“用力过猛”的煽情都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反感。西贝借孩子讲故事,本想唤起温情,结果却被解读为利用儿童转移视线,更坐实了“心虚”和“不真诚”的印象。

更糟糕的是,这种做法显得“屡教不改”。官博上温情脉脉的小作文,和评论区里“查后厨、开发票”的汹涌民意,形成了极其分裂的画面。品牌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岁月静好”,只会给大众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证明自己“我行我素,毫无反省”。

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品牌已经无法单方面定义自己。你发的每一个温情故事,都像在用棉花使劲堵大家的嘴,结果只会让喊声更大。

西贝到底要怎么做?

西贝的问题,表面是公关翻车,根子是商业模式与品牌承诺的错位。它想用连锁快餐的工业化、标准化路径,去赚取“家庭厨房”、“匠心手作”的品牌溢价。这套模式在后厨还是“黑箱”时行得通,但在人人都是监督者的今天,已经藏不住了。

事到如今,讲再多故事都于事无补。西贝必须做出真实的改变,而且只有两条路可选:

第一条路:降价,回归质价比,主打一个坦诚。

大大方方地承认标准化、部分预制的制作模式。然后,清晰地告诉消费者,哪些是中央厨房配送的,哪些是门店现做的,并据此进行分类定价。用规模化带来的成本优势,把价格降下来。

如果能做到比同类快餐好吃,比同类正餐便宜,用极致的质价比和童叟无欺的坦诚,西贝可以重塑一个“好吃、方便、可信赖”的国民食堂形象。

第二条路:不降价,那就用“绝对透明”来支撑高溢价。

如果坚持“家庭厨房”的高端定位,那就必须拿出配得上高价的诚意。与其发“意林体”鸡汤文,不如把官方账号变成24小时后厨直播间。

全面开放后厨:让消费者随时可以看到切菜、炒菜的全过程。公布供应链:把食材来源、配料表、制作流程全部亮出来。用事实说话: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用“所见即所得”的绝对透明来重建信任。

想两头都占,既要工业化的效率和利润,又要“手作”的品牌溢价和消费者的盲目信任,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

总结来说, 西贝当前最需要的不是更高明的“话术”,而是最朴素的“诚实”。消费者没那么难伺候,大家最反感的,是被糊弄和被无视。

透明,才是当下最厉害的营销。有事儿说事儿,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选择一条路坚定地走下去,西贝才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来源:娱乐女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