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普通教育一样,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为落实“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教育部确定开展“职业教育‘新双高’改革试点”,并作为教育强国三年
与普通教育一样,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为落实“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教育部确定开展“职业教育‘新双高’改革试点”,并作为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作为全国唯二的省级试点,上海市选定浦东新区、金山区、松江区为市级试点,着力破解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适配度不够、吸引力和认可度不高、学生多元升学通道不畅、成长路径相对单一等难题。
本月初,松江区召开职普融通综合改革任务推进会,吹响了职普融通综合改革探索的“松江号角”。这次会议明确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实施路径——即由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牵头,联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华东师范大学松江实验高级中学、上海市三新学校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四所小初高试点学校,以及来自区内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领域的优质企业,共同开展首轮实践探索。
顶层设计先行全学段职普融通模式落地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长,“职普融通”不仅是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壁垒的关键一步,更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重要实践。但如何“融”出实效、“通”向未来?松江的做法是顶层设计先行。
松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朱永介绍,首轮实践探索将从课程开发、师资建设、教学改革、评价创新等方面寻求突破,以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目前,区级层面成立了职普融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由交通运输、现代服务和装备制造等专业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职普融通工作小组,还建立了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记者了解到,职普融通综合改革任务推进会召开后仅一周,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20余名骨干教师就出现在了各试点校的课堂上。起步阶段,小学选定四年级、初中选定六年级、高中选定高一年级试点开课。《汽车总动员——未来工程师的奇妙探险》《建模初体验——创意姓名牌建模与切片打印》《电机“肌肉”——组装会格斗的“对战”机器人》等课程在各试点校以社团课形式开展。
眼下,松江区正协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开展理论研究,探索构建覆盖1-12年级的全学段职业启蒙课程体系,开发适配课程资源包、建设智能学习平台。后续,还计划筹建1至2个区级中小学职业启蒙中心和劳动教育实践中心,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线上线下协同、课内外联动的科普教育活动,构建“尊重多元成长路径”的教育生态,实现职普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立足现实所需开发螺旋式职普融通课程
职普融通课程如何设计?课程开发小组曾邀请企业、教师,聚焦“全学段职普融通育人”展开探讨。
上海东联松奥与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长期开展“现代学徒制”与“新能源专业建设”等重点合作项目。上海东联松奥相关负责人周元德认为,职普融通的起点是“需求”,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汽车产业为例,随着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变革,人才需求从“专业技能”向“综合素养”转变。企业更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团队协作意识和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
在中小学教师看来,职普融通课程的引入,不仅能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也有助于在学生心里播下“职业规划意识”与“技能探索精神”的种子。但职业院校的课程与中小学学校学情的匹配度、与学生的喜好等,还需调整磨合。“职普融通课程不是‘压缩版中职课程’,而是‘启蒙版职业探索’,通过生活化的理论、轻量化的实操,让学生听得懂、做得会、愿意试。”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陈雷介绍,今年暑假,由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及中小学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整合课程与学情,面向小初高学生先行开发了5门职普融通课程。以装备制造领域的课程为例,该领域的职普融通课程覆盖机器人、机械、电工、无人机、3D打印等五个产业方向,中职课程以“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职普融通课程则聚焦“职业认知启蒙和实践体验”。
上师大附外中课程教学中心副主任李志慧告诉记者,引入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新技术类别的职普融通课程,丰富了学校原有的课程群,尤其充实了聚焦国际视野与全球问题的“融”课程群。从初期落地情况来看,学生选课积极性非常高。该校高一学生钱佳瑜本学期选修的职普融通课程与3D打印有关。“目前已经上了两节课了,接触到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感觉可以为今后考大学选专业提供参照。”钱佳瑜说。
记者:王梅
部分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编辑:桂可欣
审核:周样波 初阳
来源:上海松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