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王”变“鸭亡”?瞒报7亿巨款,中国鸭王走到今天怨不得别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18:19 1

摘要:9月底的股市里,“中国鸭王”绝味食品的日子不好过。停牌一天后连续两个跌停,股价跌到13.77元,比起曾经98.29元的高点,跌得只剩零头。这波暴跌的直接原因,是湖南监管局给它戴上了“ST”的帽子,这就如同给企业贴了 “风险警示” 的标签,融资难了,消费者也得掂

9月底的股市里,“中国鸭王”绝味食品的日子不好过。停牌一天后连续两个跌停,股价跌到13.77元,比起曾经98.29元的高点,跌得只剩零头。这波暴跌的直接原因,是湖南监管局给它戴上了“ST”的帽子,这就如同给企业贴了 “风险警示” 的标签,融资难了,消费者也得掂量掂量。

但老股民都知道,ST只是导火索。真正让这家卤味巨头站不住脚的,是藏了五年的“猫腻”:2017到2021年,居然瞒着没报7.23亿的加盟店装修收入。更反常的是,别的公司造假都爱往多了报业绩,绝味反而往少了藏,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要揭开这层迷雾,我们得从绝味食品的“发家史”谈起。它之所以能成为“鸭王”,靠的就是其独特的加盟模式。你可以想象,在街头巷尾,一家家统一招牌、统一口味的绝味门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其中超过七成的收入,都来自于对这些加盟店的供货。

特别是在2017年之后,绝味更是开启了“暴走模式”,七年间新增了八千多家门店,高峰期甚至达到了近1.6万家,比煌上煌和周黑鸭加起来还要多!

那么问题来了,它凭什么能吸引到如此庞大的加盟商大军?答案,很可能就藏在这七个亿里。按理说,加盟商开店,装修费是笔不小的支出,这笔钱理应计入公司的收入。

但绝味食品却玩起了“乾坤大挪移”,悄无声息地将这笔钱转入了神秘的“加盟商委员会”账户,完美避开了公司账目。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连前财务总监都亲自上阵,让员工用个人账户来处理这笔资金。这哪是“忘了记账”,分明是“刻意为之”!

这套“障眼法”的逻辑其实很简单:通过隐藏装修收入,加盟商的账面成本就“魔术般”地减少了,利润率自然就显得更高。就好比你本来要花10万块钱开店,结果对方告诉你只需8万,你是不是觉得这买卖“能赚”?

绝味食品正是凭借着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假象,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加盟商。然而,这种欺瞒手段带来的后果,就是公司业绩的极度不稳定,2020年营收增速骤降到2%,次年却又奇迹般地飙升到24.1%。这种忽高忽低的“过山车”式表现,早已让那些明眼人嗅到了财务造假的气息。

如果说财务造假是资本层面的“暗战”,那么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最直接的冲击,莫过于那一口鸭脖子。它,还安全吗?它,还值那个价吗?

在抖音等社交平台上,绝味鸭脖贵的话题播放量早已突破8万次,足以见得民怨沸腾。有网友精打细算后无奈地发现,半斤鸭脖售价24元,稍不留神买上一斤就得48元;三块鸭胗要17块,一小份海带结也近10块钱。随便挑上几样,账单就能让人心疼。这种高昂的价格,在经济下行的当下,直接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

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你敢相信吗?在江西的生产基地,有员工被曝出徒手抓卤菜、掉在地上的鸭脚捡起来继续卖,甚至车间里还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化工原料!

而在香港和加拿大,绝味的产品更是因为李斯特菌污染而被召回。翻开黑猫投诉平台,1500多条投诉中,“吃出蟑螂”、“变质发臭”等字眼触目惊心。这些触及底线的爆料,无一不在反复拷问着消费者的信任。

当“贵”与“不安全”的标签同时贴到绝味食品身上时,消费者用脚投票,是必然的结果。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绝味的卤制食品收入直接下降了16.7%,鲜货类产品更是暴跌19.15%。

曾几何时,全国上万家门店星罗棋布,如今却关店近5000家,从1.6万家锐减到1万多家,相当于每天都有10家绝味门店悄然熄灯。

有趣的是,即便面对如此困境,市场上仍有投资者高喊“抄底”,认为绝味食品在一年后摘掉ST帽子就能“咸鱼翻身”。但这种乐观,在基本面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2025年上半年,绝味食品净利润暴跌超过40%,华南市场的收入更是直接腰斩近49%。反观竞争对手,周黑鸭的净利润却增长了两倍多,煌上煌也实现了27%的增长。更让人费解的是,绝味食品竟然砸了9231万元巨资用于营销,一会儿送藕片,一会儿联名雪碧,钱花了不少,营收却不见丝毫起色。这不禁让人怀疑,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说到底,绝味食品的困境,绝非仅仅是ST帽子那么简单。它失去的,是消费者最宝贵的信任。卤味生意,说白了拼的就是性价比和食品安全。当市场上鸭肉价格普遍下降,绝味却迟迟不降价;当竞争对手们都在苦练内功,严抓品质,它却还在忙着掩盖财务造假。

就算明年绝味食品真的摘掉了ST帽子,那些曾经因为高价、因为不安全而选择离开的消费者,还会再回来吗?信任一旦失去,想要重新建立,谈何容易。

来源:奇闻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