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此时,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突然现身示威现场,手持扩音器,用西班牙语发出一条极具争议的呼吁:“美国军人,不要把枪口对准民众,违抗特朗普的命令!”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9月26日的纽约联合国总部外,巴勒斯坦旗帜高高飘扬,人群情绪高涨。
就在此时,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突然现身示威现场,手持扩音器,用西班牙语发出一条极具争议的呼吁:“美国军人,不要把枪口对准民众,违抗特朗普的命令!”
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为什么要在美国本土“喊话”美军?美国为何反应如此激烈?拉美、美国、乃至全球的外交格局,是否正面临新的震荡?
9月26日,佩特罗在纽约曼哈顿的联合国总部外,参加了一场声援巴勒斯坦的示威活动。
他不仅公开声援巴勒斯坦,还直接点名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要求美军“违抗命令”,并呼吁组建一支以“解放巴勒斯坦”为目标、规模超过美国军队的全球武装力量。
佩特罗的这番言论,不仅突破了拉美领导人在美所能触及的政治底线,更是在全球现场直播下,前所未有地向美国军队喊话。
美国国务院随即在“X”平台发布声明,吊销其签证,理由直指“煽动性行为”。
佩特罗并不是第一次公开抨击美国。就在9月23日,他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强烈谴责特朗普政府,要求对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打击“贩毒船只”的军事行动展开刑事调查。
佩特罗自上任以来就以“反美、左翼、亲社会运动”形象示人。
其外交风格激进,时常挑战美洲传统盟友体系。他此次在纽约的高调表态,既有对中东热点的“拉美立场”,更有对美国全球主导地位的直接质疑。
面对签证被吊销,佩特罗淡定回应,称自己拥有意大利国籍,进入美国本就无需签证。哥伦比亚内政部长贝内德蒂甚至反击称,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签证才应该被吊销,而不是佩特罗的。
美国国务院罕见地在社交媒体上第一时间宣布“拉黑”一国总统,信号极其明确:对任何在美国本土煽动本国军队“违令”的挑战,绝不容忍。
回顾历史,2017年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华盛顿期间,保镖与美国警方发生冲突,导致美方一度冻结美土军事合作谈判。
2023年,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访美期间公开抨击美对拉美制裁,美国同样以“外交准入”为筹码,限制马杜罗团队出入境。
美国此举,不只是针对佩特罗个人,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向全球领导人释放信息:美国的安全红线和政治权威不可挑战,尤其是在美国本土。
哥伦比亚作为拉美第二大经济体,长期被视为美国在南美的“战略桥头堡”。
但随着拉美左翼浪潮再起,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纷纷走出独立外交路线,哥伦比亚也开始在中美洲、加勒比乃至中东问题上与美国分道扬镳。
2025年以来,拉美多国对巴以局势的表态日趋激烈。巴西总统卢拉曾在2月公开谴责以色列军事打击加沙,墨西哥也多次批评美国中东政策偏袒以色列。
这种“外交自主化”趋势,正加剧美洲内部的地缘政治摩擦。
佩特罗高调呼吁美军“违抗总统命令”,实质上挑战了美国军队的政治中立和执行体系。美国军队传统上强调对总统作为三军统帅的绝对服从。
2021年美国国会针对国会骚乱调查时,军方高层就曾重申,军队不会卷入党派争斗。
佩特罗的喊话无疑触碰美国最敏感的政治神经。美军如果出现大规模“违令”行为,会直接影响美国全球军事部署和战略信用。美国务院的迅速反制,是对外部干预美军体系的坚决回击。
哥伦比亚国内,佩特罗的“纽约喊话”在社交网络引发两极反响。支持者称其为“拉美正义之声”,反对者则担忧哥美关系恶化,影响国家安全和对美经贸。
以色列方面,虽然未直接回应此次签证风波,但其与哥伦比亚的外交关系因加沙冲突持续紧张。中东舆论则普遍支持佩特罗的巴勒斯坦立场。
欧洲国家整体保持观望,法国、德国、英国等均呼吁美拉双方保持克制,避免影响联合国多边合作氛围。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则更多关注事件背后的国际法和主权原则。
美国吊销佩特罗签证,短期内将让哥美关系雪上加霜。哥伦比亚作为美国在南美的重要盟友,未来或将面临贸易、投资、情报、反恐等多领域的“温差政策”。
对拉美来说,此事将加剧地区“自主外交”的信心。对美国而言,如何平衡自身全球安全红线与地区盟友多元诉求,将成为新一轮拉美政策调整的难题。
佩特罗在纽约的“美军喊话”,不仅仅是拉美领导人的一次高调表态,更是全球地缘政治新旧秩序的缩影。
美国用吊销签证的方式,划出了权力与忠诚的底线,但全球多元利益格局已不再是冷战年代的“单极世界”。
拉美总统能否用一场“喊话”撼动超级大国?美国会否因“零容忍”而失去更多盟友?这场外交风暴,也许只是全球大棋局中的一枚小小棋子,但它的涟漪,正传向更远的未来。
你怎么样看待此事件呢,欢迎评论区留言探讨。
参考:美国吊销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签证——中国新闻网
来源:娱客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