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整顿天津港务,王震提醒:你是太岁头上动土啊!他说:我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7:53 1

摘要:距这番对话不到三个月,叶飞已经坐在交通部那张旧木桌后。对海港运输,他的确“门儿清”不多,然而复出的第一纸任命昭示了中央的急切——内河堵、海港乱,工厂原料进不来、成品出不去,全国物流像被一只无形手攥住咽喉。统计处那摞报表冰冷地写着:一年压船压港时间累计超两百万小

“1975年春天,你真要去天津动那摊浑水?”王震推开窗,话音压得极低。叶飞只答了仨字:“非去不可。”

距这番对话不到三个月,叶飞已经坐在交通部那张旧木桌后。对海港运输,他的确“门儿清”不多,然而复出的第一纸任命昭示了中央的急切——内河堵、海港乱,工厂原料进不来、成品出不去,全国物流像被一只无形手攥住咽喉。统计处那摞报表冰冷地写着:一年压船压港时间累计超两百万小时,内河货运量跌回十年前水平。局面再拖,经济复苏便是空谈。

叶飞翻完材料,吐了口气,操起作战图惯用的方式给自己列了四条“战役目标”:买船、扩港、援外、落实政策。但他清楚,枪林弹雨的阵地能靠冲锋,港务系统却绕不开体制里的派性。1970年代初形成的“造反派班底”占着码头,船来船走都得看他们脸色,规章制度形同废纸。要想让航道畅通,必须先让港口“去火气”。

试点选哪儿?上海硬碰硬代价太高,南方几个中型港口又缺示范效应。叶飞把指尖落在海河入海口——天津港。这是华北最大的出海口,也是北京工业北上的生命线,距离中央最近,成效成败中央看得见。选天津,既是棋高一着,也是给自己上紧箍。

到港第一天,叶飞没开动员会,而是登上“海河一号”拖轮,挨个码头看。靠岸的化肥船刚卸完,作业面上白茫茫一片。工作人员抱着扫帚,化肥颗粒像沙子一样从跳板缝流进海里。53000吨货物,跑冒滴漏370吨,损失及污染谁来买单?有人回一句:“老规矩,算自然损耗。”一句话,道尽多年陋习。

叶飞并未发火,他让工人继续干活,自己却回到港务局翻查值班记录。卸货不按规程、吊机超负荷、夜班无灯照,这些问题在厚厚几本日记里明晃晃。问题找到了,人却不好动——派性头头多是码头骨干,一撤就可能引发停港。叶飞抬眼对身边的安全科干部说:“先定三件事:谁不改规程,谁不戴袖标,谁阻工,立刻停职学习。”

整顿刚起步,阻力就来了。天津市里部分负责人担心“刮风下雨”波及地方稳定,电话一通接一通。有的甚至委婉暗示:“港务系统问题复杂,缓一缓。”叶飞握着话筒一句不让,末了丢下一句:“我是管港口,不是管政治,港口塌了政治也得跟着塌。”

很快,阻力升级。港内几个大队长串联工人夜间停工,前台理由是“设备维护”,实际意在拖垮整顿节奏。叶飞将情况写成专报,亲自上楼敲开王震办公室门。王震眼睛眯成一线:“你知道那边谁在撑腰?江青点过名的。”叶飞点头:“我懂,所以更不能退。”

中央随后下发13号文件,重申九号文件精神,明确“凡以派性干扰生产,一律先停后议”。文件像一记闷棍,港内“造反派班底”接连表态“愿意接受组织安排”。叶飞趁热打铁,调来外地一支海军工程分队协助装卸,重新划定劳动定额,增设安全督导岗。两个月后,天津港平均靠港待泊时间缩短三分之一,货损率则从千分之七降到千分之一点五。

天津港一稳定,青岛、大连、连云三座港口整顿方案紧接着铺开。模式几乎复制:先派调查组入场,抓安全漏洞,再拆派性“山头”,最后用制度锁死流程。1976年上半年,全国港口卸载效率较1974年提高了近40%。一纸不起眼的统计公报,成为交通部交出的第一份像样答卷。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整顿并非简单的“清查+换人”。叶飞借机推动了三项制度创新:一是港口、外运、船代三方信息联网,当时还没有计算机,只能用“快速电报+人工对账”,却硬是做到了船舶到港信息即时共享;二是把安全生产与工资挂钩,工人每月领到的绩效表上,违规次数清清楚楚;三是启动“七海计划”,挑选技术能手去新船厂盯建万吨级远洋货轮,这批人后来成为中国集装箱运输的早期骨干。

1977年,叶飞转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到福州临行前,他再次踏上天津码头。海风裹着咸味,一排排新焊的集装箱像积木一样堆到天际线。老工人围过来,递上一包盐汽水糖,憨声说:“叶部长,当年您说码头塌了政治得跟着塌,现在好了,桩子都打牢了。”叶飞没多话,只拍拍他们肩膀,转身上车。车轮碾过新铺的柏油,留下深深胎印,却再也不见当年的乱象。

整顿天津港,看似“太岁头上动土”,实则是一次精准的体制手术。压船压港的症结不只在铁锈斑斑的吊机,更在混乱的管理和无序的派系。叶飞敢硬碰硬,不靠空喊口号,而是用调查结果说话,用制度固化成果。后来的事实证明,港口一通畅,沿海工业带活力倍增,华北粮棉与化肥、钢材的运输再未出现大面积积压。对于那个正处在过渡期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及时、有效且不含掺水成分的强心针。

来源:小妹讲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