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筑牢教培行业防火墙守护未成年人成长净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17:13 1

摘要:5月13日有网民发布消息称,柳州市一名曾有违法犯罪记录的老师李某星服刑出狱后,开办教育机构,引发关注。5月15日,柳州鱼峰区教育局发布声明称,该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调查。经查,李某星只是口头表示过想开设教培机构,并未实际开办,刑满释放至今未从事过教培行业的相关工

据大皖新闻报道,5月13日有网民发布消息称,柳州市一名曾有违法犯罪记录的老师李某星服刑出狱后,开办教育机构,引发关注。5月15日,柳州鱼峰区教育局发布声明称,该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调查。经查,李某星只是口头表示过想开设教培机构,并未实际开办,刑满释放至今未从事过教培行业的相关工作。

柳州鱼峰区教育局的一纸辟谣声明,虽让“强奸犯教师开办教培机构”的传言尘埃落定,但事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焦虑与监管隐忧却值得深思。尽管涉事者李某星仅“口头表达过开办意愿”并未实际实施,但公众的恐慌情绪恰恰暴露了当前教培行业在准入门槛、从业限制、动态追踪等环节的薄弱性。

因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教师天然承担着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责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从业禁止制度适用于曾实施性侵害等严重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人员。2022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更是强调,教培机构须严格审核从业人员背景,防范“劣迹者”混入教育领域。然而现实中,类似李某星的事件仍偶有发生,凸显监管链条的薄弱环节——对刑满释放人员的从业资格审查是否存在盲区?培训机构准入审核是否流于形式?如何避免法律禁令在执行中“打折”?

教育行业容不得一丝“道德污点”。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塑造,若让劣迹者重返讲台或隐身教培机构,不仅威胁学生人身安全,更会侵蚀社会信任基础。近年来,校外培训市场规模快速扩张,一些机构为逐利降低用人门槛,甚至默许“无证上岗”“带病从业”等现象。监管失守的代价,是毁掉无数家庭的希望,更是对法治社会根基的冲击。

为此,必须完善监管,多管齐下进行治理。其一,完善全国统一的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平台,公安、司法、教育等部门数据共享,确保禁止从业名单实时更新、全国通用。目前,“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平台”已覆盖全国,但需进一步细化查询范围。其二,压实培训机构主体责任,设立“黑名单”公示制度,凡聘用违规人员的机构列入“黄牌警告”,多次违规的吊销资质。其三,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线上举报系统,但需加强信息反馈效率与举报人保护。此外,可借鉴日本经验,要求教培机构定期公开教学人员资质信息,并接受社区家长代表抽查。

法律之网正越织越密,但执行力度更需强化。柳州事件中,尽管李某星未实际办学,仍需追问为何此类敏感信息能快速传播却未被及时拦截?这暴露出跨部门联动预警机制的缺失。未来应建立“教育从业人员异常行为监测系统”,一旦发现禁业人员有办学倾向,立即启动多部门联合核查机制,防患于未然。

教育是立国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从严监管不是要“一刀切”压制行业活力,而是通过科学治理为合法合规的机构与教师清除“害群之马”。唯有如此,才能重塑公众对教育的信心,让校园内外真正成为守护未成年人成长的净土。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唯有以刚性制度守护人性底线,方能实现“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教育真谛。

作者 肖永琴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杨飏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