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芳:承肖派之韵,传秦腔之魂 | 陕西守艺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16:14 1

摘要:而在当代秦腔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位艺术家以其非凡的执着、精湛的技艺和深沉的使命感,成为了肖派艺术的重要传承者与守护者——她就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代表性传承人李淑芳。

在中华戏曲的浩瀚星空中,秦腔作为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西北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

而在当代秦腔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位艺术家以其非凡的执着、精湛的技艺和深沉的使命感,成为了肖派艺术的重要传承者与守护者——她就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代表性传承人李淑芳。

腔韵求索

李淑芳的艺术之路始于家庭熏陶与个人热爱。生长在陕西周至县的她,自幼受父亲影响,家中经常有唱戏之人相聚。父亲是自乐班会成员,这种环境下的耳濡目染,让她早早地与秦腔结下了不解之缘。

“秦腔是我们血液里的一种东西,它割离不了。”李淑芳这样形容自己与秦腔的关系。起初只是觉得“好听好玩”,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简单的喜欢逐渐升华为一种深刻的艺术追求。

她尤其痴迷于肖若兰老师的表演风格,这便开始了自学之路。

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一个小小的随身听成为她最亲密的伙伴。“我为了学肖老师的戏,听坏了五个录音机。”这简单的一句话,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反复聆听与练习,是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李淑芳对肖派艺术的理解深刻而独到。她指出,肖派的特色在于独特的鼻音共鸣、真假声的完美结合以及装饰音的巧妙运用。“真声和假声的结合,让人听不出来瑕疵”,而装饰音的丰富性更是肖派的标志性特点——“肖派会用五个音符,甚至是六个音符,把这一个拖腔和行腔完成”。

师恩如戏

为掌握肖派独特的鼻音共鸣技巧,她甚至不惜在寒冬故意让自己感冒,体验鼻塞不通气的感受,寻找声音从鼻腔发出的共鸣感。这种近乎"自虐"的钻研精神,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对技艺极致的追求。

1988年,李淑芳正式拜师肖若兰,开启了艺术生涯的新篇章。拜师之初,她便向老师表达了学习《藏舟》的渴望,但肖若兰认为她“还没到那个份上”,婉拒了她的请求。

这一等就是数年,直到肖若兰住院期间,感觉自己身体不佳,才主动提出要为李淑芳排这出戏。“老师在那种身体不好的情况下,在医院给我把这个戏排出来,对我来说真的是意义不一样。”李淑芳回忆起这段经历,依然难掩激动之情。病榻授艺,不仅传递了艺术精髓,更寄托了老一辈艺术家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与深情嘱托。

这份师徒情谊超越了普通的技艺传授,成为了李淑芳艺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都说时间能淡忘一切。我每次提到肖老师给我排戏这事儿,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心里特别难受,这种情感是时间是淡漠不了的。”

李淑芳参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后,向病中的肖若兰报喜时,肖老师为她起了"小若兰"的艺名。这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对李淑芳艺术成就的认可,象征着肖派艺术薪火相传的郑重交付。

流派薪火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代表性传承人,李淑芳对秦腔的传承发展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她谦虚地表示:“我不敢说我能成为什么,从我老师那儿接到我这儿,我成为李派或者是什么。我觉得我是做不到的。”但她坚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肖派艺术能够完整传承下去。

从陕西传统秦腔流派传承发展中心到陕西肖派学社,从秦腔著作的出版到五期免费秦腔“流派传承班”的举办及传承成果的汇报演出,李淑芳看到了希望,也更加坚定了她对秦腔流派传承的信念。

2024年,为纪念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若兰诞辰九十周年暨流派中心成立十周年,她奔走于北京、甘肃、陕西,让肖派艺术的薪火熠熠生辉。

对于流派的理解,李淑芳有其独到见解:“你得先传承,流派就是要能留得下来,怎么留下来?有人传唱,有人学,有专家的认可,有戏迷的喜爱,有文字的记载。”她认识到,肖派之所以能成为流派,是“几代人奋斗出来的”,自己当前的任务首先是接过来、传下去,而不是急于标新立异。“明年将是肖老师逝世三十周年,今年上半年,很荣幸秦腔《游龟山》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期待早日播出,向老师和喜爱肖派艺术的观众汇报我的工作。”

“前面的路真的我看不到,但是我能看到的就是我的坚持。”这句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一位传统艺术守护者的心声。她将希望寄托于后代:“那或许到后面我的学生,我的孙子辈儿,我的学生辈儿可以做到。”

李淑芳不仅自身坚持不懈地追求艺术完美,还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秦腔人才,“不管走到哪儿演出,能看到我们流派中心的学生,我非常高兴”。她将自己视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秉承“只要天天在排练场,只要在舞台上,那汗水没有白流的,泪水没有白流的”信念,践行着传承秦腔艺术的历史使命。

李淑芳的艺术人生,是一部关于热爱、坚持与传承的生动教材。从自学肖派到拜师深造,从钻研技艺到传授后人,她走过的每一步都印证着“只要你愿意做,只要你愿意付出,就会有成果”的人生信念。

在传统文化面临现代化冲击的今天,李淑芳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显得尤为珍贵。她们不仅守护着一门古老艺术的技术精髓,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审美精神。通过她的努力,肖派艺术得以延续,秦腔之火得以燎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新时代焕发出绚丽光彩。

正如李淑芳所说:“秦腔是我们血液里的一种东西,它割离不了。”而这种深入血脉的文化认同与艺术追求,正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不绝的内在动力。在李淑芳等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秦腔这门古老艺术必将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每日经济新闻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