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迟浩田看望胡奇才,胡老拿出了一张堆满日本兵尸体的照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5:54 1

摘要:1984年深冬,沂蒙山区的石崖洞里还留着当年刺刀劈开的缺口,而真正唤醒那段记忆的,却是一张拍摄于1944年的黑白照片。照片里横七竖八的日本侵略者尸体被堆作一垛,旁边三个战士神情憨直,中间略矮的小个子正是胡奇才的警卫员。四十多年过去,这张照片被胡奇才小心地夹在日

1984年深冬,沂蒙山区的石崖洞里还留着当年刺刀劈开的缺口,而真正唤醒那段记忆的,却是一张拍摄于1944年的黑白照片。照片里横七竖八的日本侵略者尸体被堆作一垛,旁边三个战士神情憨直,中间略矮的小个子正是胡奇才的警卫员。四十多年过去,这张照片被胡奇才小心地夹在日记本里,从未示人。直到1987年,迟浩田来访,它才再次暴露在阳光下。

1944年的冶源战斗并不算大规模,但对鲁中抗日根据地而言意义非同小可。那时鲁中军区二团奉命拔除冶源据点,胡奇才预判日伪会从临朐派出增援,于是干脆把两个营埋伏在村外的荒地里。鬼子一头扎进包围圈,八路军子弹不多,胡奇才让战士直接拼刺刀。十几分钟厮杀结束,只剩下那堆尸体,弹孔在冬日寒风里冒着热气。胡奇才抢过缴获的照相机,把场景记录下来,他说那叫“给后辈留个证据”。

翻到1986年夏天,迟浩田第三次进沂蒙老区。临朐以北的水库堤岸,一位白须老汉钓鱼时哼起小调:“胡奇才,真勇敢,指挥八路攻冶源……”老人唱得眉飞色舞,还竖起大拇指,说胡司令“属这个的”。迟浩田一下被勾起往事。孟良崮南麻阵地,18岁的他腿部动脉被击穿,多亏老乡把他装上独轮车,一路躲炸弹、喂炒面,才捡回一条命。那口土炒面味道,他到七十岁仍记得。

1987年1月中旬,迟浩田借进京开会顺道看望胡奇才。两人刚握手,胡奇才便打趣:“又长高了?”迟浩田笑答:“您可千万别再冲锋陷阵,让后辈有活干。”对话显得轻松,却掩不住军人间独有的敬意。迟浩田递上的礼物是一幅字,上款写明:一年前于临朐听老翁抗日歌谣,书赠奇才老;下款则是那首七言歌谣。胡奇才让警卫立即挂到客厅最显眼的位置,转身说一句:“老区人民的夸奖,比勋章沉得多。”

寒暄过后,胡奇才取出那张照片。“看看,这是冶源那仗的全部日军增援分队。”迟浩田仔细瞧,只见尸体堆上薄雪未化,画面凛冽。他脱口而出:“这构图像专业记者。”胡奇才轻拍胸脯:“随军,非记者,本人。”两位上将对视大笑,笑里带着战火硝烟的味道。

照片引出了战后琐事。冶源被拔掉后,胡奇才的爱人身怀六甲,被安顿在西墙峪村张恒谦家。日军扫荡时,张家人把她藏进石崖洞,上铺麦草,下垫厚墩羊皮,连哭声都用布片堵住。三个孩子都在沂蒙山呱呱落地,胡奇才说:“不是老百姓,从指挥员到婴儿,一个都活不成。”迟浩田听得沉默,过了好久才冒出一句:“亏欠的情,得下一代去还。”

谈及老区现状,两位将军心情并不轻松。迟浩田说,去年下乡时看到村民衣服补丁摞补丁,地瓜窝窝掺着榆树皮,心里别扭得不行。胡奇才点头:“打赢了仗,拔不掉贫根,算什么胜利?”他们都清楚,贫困像山道里的冻土,一寸一寸化开才见成效。晚饭前,两人达成默契:继续催促有关部门加快沂蒙扶贫方案。

临别时,胡奇才把《将军诗词选》塞到客人手里,随口背了一段新作:“勤回首,常自勉,革命岂能有清闲?”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迟浩田把书夹在臂弯,敬了一个军礼,没有多说什么。

十年后,1997年7月3日,胡奇才病逝。那幅写着抗日歌谣的字依旧挂在客厅,照片依旧夹在原处。有人说,世上最直白的勋章其实是一张敌人的死亡合影;还有人说,真正的胜利是让老区孩子不再饿着肚子上学。两句话都没错,只是前一句写在历史里,后一句写在人心里。

来源:历史与江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