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中多灶性HCC在初诊患者中占相当比例,其肿瘤结节可来源于肝内转移(IM)或多中心发生(MO),两者在临床预后和治疗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近年来,肿瘤内微生物群在癌症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尤其在调控肿瘤微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其中多灶性HCC在初诊患者中占相当比例,其肿瘤结节可来源于肝内转移(IM)或多中心发生(MO),两者在临床预后和治疗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近年来,肿瘤内微生物群在癌症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尤其在调控肿瘤微环境、促进转移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然而,多灶性HCC中不同结节间的微生物组成是否存在异质性,以及其如何与宿主遗传和转录特征相互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多组学方法系统分析了来自58例多灶性HCC患者的242个肿瘤结节和58个癌旁组织,首次揭示了同一患者不同结节中微生物群的显著异质性,并进一步探讨了其与肿瘤进化途径和转移潜能的关联。
多灶性HCC的微生物分布转录组分析发现,IM结节中上皮-间质转化(EMT)通路显著富集,且与IM富集细菌显著相关。例如, Streptococcus anginosus 和 Enterococcus spp. 与EMT相关基因(如CEACAMs、SLC2A1)呈正相关。功能实验表明,与E. faecalis 或 S. anginosus 共培养可显著增强HC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在小鼠原位模型中,这两种细菌亦能促进肿瘤生长和肺转移,并诱导免疫抑制微环境,表现为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增多和CD8+ T细胞功能下降。通过CODEX多重染色和空间分析,发现细菌富集区域与血管和MDSCs密切接近,提示细菌可能通过血源途径进入肿瘤。无菌小鼠灌菌实验进一步证实,E. faecalis 和 S. anginosus 可从肠道易位至肝脏,并促进HCC进展和EMT标志物表达改变。本研究表明,多灶性HCC中不同结节的微生物组成具有高度异质性,IM型结节中富集的某些细菌可通过激活EMT通路和塑造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肝内转移。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对多灶性HCC异质性的理解,也为利用微生物标志物进行分型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参考资料:[1]Granda D, Szmidt MK, Jarmuzek-Orska P, Kaluza J. Dietary predictors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protective role of nuts, seeds, and legumes, and adverse role of sugar and sweets. Nutrition. 2025;138:112835. doi:10.1016/j.nut.2025.112835撰文 | 梅斯医学编辑 | 木白●●●版权说明:梅斯医学(MedSci)是国内领先的医学科研与学术服务平台,致力于医疗质量的改进,为临床实践提供智慧、精准的决策支持,让医生与患者受益。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原标题:《Cancer Discovery:我国学者揭示微生物群异质性、EMT 通路激活与肝内转移潜能的关联》 来源:小猫说科学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