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从“会种地”变成“会卖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15:38 1

摘要:金秋九月,稻浪翻滚,瓜果飘香。在这个满载收获的季节里,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丰收节多了一抹数字化的亮色——直播电商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连接起田间地头与消费市场,让优质农产品跨越千山万水,直达城市餐桌。据统计,今年丰收节期间,各大电商

金秋九月,稻浪翻滚,瓜果飘香。在这个满载收获的季节里,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丰收节多了一抹数字化的亮色——直播电商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连接起田间地头与消费市场,让优质农产品跨越千山万水,直达城市餐桌。据统计,今年丰收节期间,各大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3%,其中直播带货占比超过六成,数字经济的"毛细血管"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活力。



在云南大理的核桃种植基地,农民杨建国正举着手机穿梭于果林间。镜头里,饱满的青皮核桃挂满枝头,他边剥开新鲜核桃展示果肉,边向观众讲解种植过程。"以前商贩压价,每斤只给3块钱,现在直播间能卖到8块!"这场持续3小时的直播,最终卖出1.2万单,相当于他往年半个月的销量。

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20多个农产品主产区同步上演。京东"千县名品"计划开设的丰收节专场,单日观看量突破8000万人次;拼多多"百亿补贴"专区推出的"万人团"活动中,四川会理石榴5分钟售罄8万斤;抖音电商的"山货上头条"项目,更让贵州刺梨汁等小众特产首次进入全国消费者的视野。



这场农产品上行革命背后,是电商平台构建的立体化支撑体系。阿里巴巴数字乡村事业部推出"春雷计划2025",投入10亿流量资源打造100个农产品地域品牌;美团优选启动"明日达超市"助农通道,通过"24小时极速配送"让刚采摘的草莓保持露珠;苏宁易购则联合中国邮政,在832个脱贫县设立"产地直发仓",物流成本降低30%。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平台不再停留于简单的流量扶持,而是深入产业链前端——京东的"京心助农"团队驻扎在田间,指导农户进行标准化分级;快手的"幸福乡村带头人"计划,已培养出3.6万名掌握短视频制作的"新农人"。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塑农产品流通的每个环节。在陕西洛川苹果基地,每个果箱都贴着区块链溯源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果树生长全程影像;浙江舟山的海鲜直播间里,5G+AR技术让观众实时观看渔船捕捞场景;盒马鲜生的"数字农业大脑"则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三个月预测柑橘品类需求,指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

这些创新不仅解决了农产品"优质难优价"的痛点,更建立起"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接入数字化供应链的农产品,平均溢价达到20%-35%。



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江西赣州,57岁的脐橙种植户黄水根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手机变农具"培训后,学会了用剪辑软件制作短视频。他拍摄的"父子嫁接果树"系列视频获得280万点赞,带动网店销量增长17倍。

像这样的故事正在全国涌现:甘肃陇南的留守妇女通过抖音卖刺绣,月均增收4000元;山东寿光的菜农用无人机直播大棚种植,吸引6万粉丝在线预订。截至2024年6月,全国农村网民规模达3.2亿,农产品电商从业者超过680万人,手机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农具"。



这场由直播电商推动的农业数字化浪潮,产生了远超经济收益的复合价值。在湖北恩施,土家族姑娘田小娟的直播团队带动周边12个村种植富硒土豆,不仅使该品类价格翻番,更让200多名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云南普洱的咖啡种植园主李健发现,消费者通过直播间参与"云认养"咖啡树后,复购率提升至75%。这些变化印证着:当手机屏幕成为展示窗口,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结,农产品就完成了从商品到文化载体的蜕变。



当然,农产品电商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挑战。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短板制约着生鲜品类拓展,部分地区同质化竞争导致价格战,少数商家以次充好影响行业信誉。对此,行业正在构建更完善的生态:中国农业大学开设的"农产品电商"专业年培养500名复合型人才;中国邮政与顺丰联合推出的"村村通冷链"工程,已覆盖85%的县域;市场监管总局推出的"农产品网络交易信用体系",则通过红黑名单制度规范市场秩序。



站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直播电商助农已从单纯的销售渠道升级为生产要素重组者。它打破了时空界限,让深山里的优质农产品与城市消费升级需求精准对接;它重构了价值分配链,使农民能够跳过中间环节获取更大收益;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逻辑,推动着农业从"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深刻转型。

当数字技术真正扎根乡土中国,丰收的喜悦将不再局限于季节性的狂欢,而成为流淌在365天里的持续获得感。正如一位宁夏枸杞种植户在直播间留言所说:"屏幕那头每一声'下单',都是对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最好回馈。"

来源:农兴村小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