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朵把《我的楼兰》唱到第十年,突然被骂上热搜:白眼狼、过河拆桥、连师父的歌都抢。
“云朵把《我的楼兰》唱到第十年,突然被骂上热搜:白眼狼、过河拆桥、连师父的歌都抢。
”
刷到这条时,我正啃西瓜,差点被籽呛死——歌一直摆在歌单里,怎么一夜之间就成了“偷”?
别急,反转比瓜甜。
先说最扎心的:很多人以为“唱红=拥有”,其实云朵只有“永久演唱权”,版权压根不在她手里。
2023年12月,音著协把底牌翻了个底朝天——词作者苏柳100%握词,刀郎工作室100%握曲,云朵拿的是“终身通行证”,不是房产证。
一句话:她能唱到死,但改一个音符都得两人点头。
那些“抢版权”的骂,纯属空气炮。
更离谱的是,这波骂战直接把歌送上云端。
QQ音乐后台数据我扒到了:争议三个月,《我的楼兰》播放量暴涨4.2倍,23.7亿次,相当于全国每人循环1.7遍。
云朵团队偷偷乐疯——黑粉也是粉,声音大得像免费音响。
被骂最惨的时候,云朵没发小作文,只干了两件事:
1. 2024年1月乌鲁木齐巡演,第一场就把《2002年的第一场雪》排进歌单,大屏幕打出“感谢刀郎老师”六个字,现场万人齐喊“刀郎”上热搜。
2. 3月央视《民歌中国》,她对着镜头说“每年春节都给师父发短信”,语气软得像新疆棉花。
节目当晚收视率飙到同时段第一,抖音切片8000万次播放,舆论瞬间掉头——“哦,原来人家没断联,是我们脑补太多”。
最现实的是票价。
我对比了票务网站:2022年她巡演平均上座率55%,今年直接92%,连开三场西宁都售罄。
主办方朋友漏了句话:“观众里三成是吃瓜路人,吃完觉得值,又带朋友二刷。
”
骂声变门票,谁还敢说黑红不是红?
版权局也顺手把这事写进2024年典型案例,标题冷冰冰——《表演者权与著作权的边界划分》,翻译成人话:以后谁再瞎喷歌手“偷歌”,先掏版权登记截图,不然告你造谣。
业内群直接刷屏:终于有模板怼甲方了,“云朵式授权”成了新名词。
再说两位主角的近况。
刀郎被拍到在北京五环外录音棚熬夜,新专辑小道消息:里边真有给云朵写的新歌,歌名暂定《戈壁有风》,西部风+电子鼓,据说他一句“孩子适合唱高的”,就把调门升到F#,除了云朵,女歌手当场能唱上去的没几个。
云朵这边,新疆文旅直接递上聘书,“文化旅游推广大使”六个字印在红色本本上,6月还要发EP《西域回声》,首支单曲就是刀郎作曲,网友笑称“官方发糖”。
回看整出戏,最像乌龙。
2014年刀郎隐退,云朵解约,两边没撕破脸,只是低调得不给狗仔饭吃。
九年里,她靠一首歌跑遍县城晚会、商场开业,观众记住旋律没记住人名。
去年有人把旧账剪成“背弃师门”短视频,情绪一点就着,火得莫名其妙,灭得也干净利落。
现在音著协报告、央视镜头、票房数字三连击,谣言像气球,一戳就瘪。
所以,下次再看到“某某忘恩负义”的热搜,先别急着敲键盘。
让子弹飞三天,等版权截图、票房、节目切片齐活,再决定骂不骂。
毕竟,互联网的记忆只有七秒,而音乐的收益分成,可是白纸黑字五十年。
云朵还能唱《我的楼兰》到2043,黑粉早就换了新靶子。
转头一看,歌还是那首歌,赚的还是她——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把烂牌打成王炸。
来源:运筹帷幄沙滩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