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礁作业,怎样保护中华白海豚?王敏幹教授建言福建泉州围头湾工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6 16:45 2

摘要:福建泉州围头湾一处码头工程因开展水下炸礁作业,引发公众和环保组织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受损的担忧。环保组织指出,该海域是约20头中华白海豚的核心栖息地,正值5~9月的繁育高峰期,爆破作业可能对幼豚和成年个体造成严重影响。这个项目虽通过了环境评估、并完成审批,但报道

本文来源:“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2025年5月中旬,据媒体报道,福建泉州围头湾一处码头工程因开展水下炸礁作业,引发公众和环保组织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受损的担忧。环保组织指出,该海域是约20头中华白海豚的核心栖息地,正值5~9月的繁育高峰期,爆破作业可能对幼豚和成年个体造成严重影响。这个项目虽通过了环境评估、并完成审批,但报道中提到已有多位专家质疑环评未充分考虑实际生态分布,呼吁在施工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据悉,当地生态环境部门已展开现场调查。

中华白海豚。©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对此,“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顾问、海洋生物学家王敏幹(John MK Wong)教授也有一些建议供参考。他呼吁沿海城市在发展建设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对海洋哺乳动物,尤其是海豚和鼠海豚的保护。为助力我国环境治理,“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将王教授的建议编译(原文是英文)分享信息如下,供感兴趣的读者们参阅。

王敏幹教授指出,在进行水下爆破作业前,应制定有效的预防性保护措施,避免在海豚的繁育季节和核心栖息地附近施工。他特别强调,任何爆破作业,都应在确保施工区域附近没有海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并建议安排经验丰富的海豚专家现场观察,实时监测海域内是否有海豚出没。

由于水中的声波传播速度很快,通常爆破声响会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听觉系统造成极大刺激,甚至导致听力受损或迷失方向。针对爆破对水下环境的影响,王教授提到了两项具体的技术性的建议:

一是使用“气泡帘”(bubble curtains)。在爆破作业中,气泡帘可以有效降低水下冲击波和噪音的传播,减少对海洋哺乳动物听力和行为的干扰。这些气泡会在水中产生一种隔音、缓冲效果,能比较有效地减弱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噪音向周围水域传播。

二是提前驱赶海豚。若在作业区域发现海豚,可使用“水弹”(water bombs)等非致命方式将其驱离施工区域,避免直接伤害。水弹通过在水中产生短暂的、相对温和的爆炸声或震动,模拟自然界中的声响刺激,从而让海豚等动物感受到不适,主动离开特定区域。跟真正的爆破作业相比,水炸弹的爆炸强度较低,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致命伤害,但足以让它们远离施工现场,减少遭遇危险的风险。

此外,王敏幹教授还建议,在沿海地区的大型开发项目启动之初,应设立一个由多部门组成的协调工作组或咨询委员会,涵盖海洋、生态环境、渔业等相关职能部门,并确保充分的公众参与(特别是环评阶段)。在项目前期评估阶段,委员会应就项目对环境和受保护物种的潜在影响进行充分讨论,并提出具体的减缓、或补偿措施,来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王敏幹强调,海豚和鼠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不应局限于已有的自然保护区的思路。很多人以为只有“自然保护区”里的动物才值得保护,但其实,像中华白海豚这样的物种,很多活动范围根本不限于保护区边界。他强调,所有沿海城市在推进港口建设、旅游开发等项目时,都应该提前规划好“避让方案”,把动物的栖息地考虑进去。

(注:本文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专家 | 王敏幹

来源:小周说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