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3日下午,2025年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举办。与会国内外嘉宾围绕“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博物馆数字化浪潮”等作主题演讲、交流展示与圆桌对话,共同讨论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人民日报选取论坛部分嘉宾言
23日下午,2025年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举办。与会国内外嘉宾围绕“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博物馆数字化浪潮”等作主题演讲、交流展示与圆桌对话,共同讨论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人民日报选取论坛部分嘉宾言论予以刊发,让我们共同了解嘉宾们的精彩观点吧——
“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截图。敦煌研究院供图
2025年5月31日,敦煌研究院推出“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让流失海外、尘封已久的藏经洞文物以数字化的崭新姿态,实现前所未有的解读与共享。一座贯通古今、全球共享的敦煌千年数字图书馆就此搭建。
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2017年,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院六地”的管理和运行格局,负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庆阳北石窟寺管理的综合性研究。
自上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开始探索数字化保护,以期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数据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212个洞窟空间结构、45身彩塑、16处遗址的三维重建,5万余张历史档案底片的数字化,总数据量达到500TB(太字节)。
在充分利用数字资源支撑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的同时,我们经过深度挖掘和创新性转化,开发了一系列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数字敦煌展示内容,借助互联网实现了数字敦煌资源的全球共享,让海量丰富的数字化成果得到永续利用。2022年12月8日,“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打造了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通过素材库向全球开放,为学者、文化爱好者以及艺术创意者打造“一站式”的敦煌文化共享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平台获得所需资源的敦煌研究院官方授权,也可以将自己的创作成果上传到平台,进行共创开发,推动了文物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文博领域内一次全新的探索,也是一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实践。
“数字藏经洞”是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领域全新的探索,推动数字文博进入参与式体验新阶段,开辟了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与弘扬的新模式。“数字藏经洞”云游戏,以全新的理念和体验模式,结合前沿的游戏技术,高精度还原了曾经藏有数万卷珍贵文物的敦煌藏经洞,并将真实历史事件与游戏叙事相结合,呈现敦煌藏经洞发现、流失的历史,演绎藏经洞文物所蕴含的文化故事,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数字化资源深度的价值挖掘、艺术创新、素材提炼,再经过数字化团队的潜心研究、精心策划、借鉴互助,一个主要涵盖实景洞窟复制、沉浸式展示、彩塑三维重建、主题投影展示、虚拟漫游体验、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展示内容,结合了科技、艺术、文化的综合性展览数字敦煌得以生动呈现。从2014年至2025年,敦煌研究院在北京、上海、重庆、浙江等地和奥地利、德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了50余场次的数字敦煌展览,让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走向世界,助力敦煌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敦煌研究院还将继续深度挖掘海量数字资源,借助高科技展示手段和共享平台,构建敦煌学研究高地的“数字基座”,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无限可能,为敦煌研究院成为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北京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