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豆橛子月饼火爆出圈!日销30万粒的“黑暗料理”背后真相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13:56 1

摘要:“躲得了豆橛子的夏天,没躲过豆橛子的中秋。”这句在山东人朋友圈刷屏的调侃,折射出今年月饼市场的最大黑马——豆橛子月饼的强势崛起。

“躲得了豆橛子的夏天,没躲过豆橛子的中秋。”这句在山东人朋友圈刷屏的调侃,折射出今年月饼市场的最大黑马——豆橛子月饼的强势崛起。

当这款将豆角卤肉包入月饼的点心横空出世,不少网友直呼“妈妈包的饺子馅变异了”。然而正是这款看似“黑暗料理”的月饼,在外卖平台日销破十、生产线昼夜不停,成为中秋档的现象级产品。

01 豆橛子月饼,什么来头?

豆橛子,正是山东人对豆角的亲切称呼。这款月饼由青岛一家月饼生产企业推出,采用每日鲜肉和豆橛子制作内馅。

在济南丹香蛋糕店,这款产品被命名为“豆角卤肉月饼”。它的外皮既有广式月饼皮,也有苏式月饼皮,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偏好。

蛋糕店运营负责人刘雁透露:“这个豆橛子月饼采用了青稞的外皮,搭配豆角,加上卤肉,低油低糖的同时更满足口感。”

正是这种对健康与口感兼顾的考量,让这款产品一经上市便受到山东老乡的热捧,平均单店日销量高达一千多个。

02 什么味道?尝过的人这样说

掰开豆橛子月饼,肉香味扑鼻而来,馅料中可见细碎的豆角颗粒和肉丝。加入青稞的饼皮有些软糯,入口后能够感受到在松软和咸香之间还有肉丝和豆角的韧劲,形成丰富口感。

有消费者幽默地描述:“一口下去,仿佛看见丈母娘在月饼皮里包了一盘豆角炒肉。”

还有第一批尝鲜者表示,愣是吃出来了“豆角炒肉+松子”的香味。这种熟悉又陌生的体验,让它区别于纯猎奇产品,不是为怪而怪,而是让家常菜穿上节日礼服。

03 制作工艺有讲究

豆橛子月饼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独特的工艺考量。不是所有菜都能塞进月饼,食材预处理藏着技术门槛。

制作过程中,需要先将豆角焯水去生,再卤制入味——这样既保持脆感,又防止出水破皮。

在青岛的生产企业,12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每天生产月饼30万粒,礼盒3万盒,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企业负责人介绍,每年中秋节前两个月是月饼生产的“黄金期”,公司还会对月饼的工艺和馅料进行创新。

04 为何能引爆市场?

豆橛子月饼的爆红,首先得益于其精准的地域定位。丹香一句“山东人自己的月饼”,精准戳中了地域认同的情绪点。

山东豆角产量占全国1/4,原料成本天然有优势。消费者对“豆橛子”这一本土食材天然亲近,让“豆角炒肉”这道家常菜在中秋节获得全新表达。

同时,“限时+地域限定”带来的稀缺感,走的正是酱香拿铁那套爆款逻辑。社交平台上“豆橛子硬控山东人”这类调侃,还自发完成了二次传播。

数据显示,这款月饼超六成订单来自25-35岁群体。这届年轻人既要传统仪式感,又要新潮参与感,而豆橛子月饼恰好成了一种“社交货币”。

05 销售火爆,多次断货

市场需求远超预期。9月15日,记者走访济南多家丹香烘焙店发现,这款“鲁味”月饼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均被抢空。

宝华街店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月饼是一个半月前公司推出的新口味,最近几日在互联网上突然爆火,一天接到20多通客户的咨询电话,前期上架的300多个昨天全部售罄。”

面对供不应求的情况,店家已陆续反馈给青岛工厂,门店即将陆续补货。丹香世茂店店长赵女士建议有需要的顾客先向门店预订,统一将订单上报给厂家批量生产,效率更高。

06 全国月饼创新大战

豆橛子月饼的成功,激发了全国各地的创意灵感。一场月饼界腥风血雨大乱斗,就此拉开了序幕。

安徽推出了臭鳜鱼月饼,贵州有折耳根月饼,山西有老醋月饼,陕西有油泼辣子月饼,河北甚至推出了驴肉火烧月饼。

河南的胡辣汤月饼掰开后,浓浓的河南老家味随着流心一起溢出。这些创新尝试共同构成了今年中秋节独特的风景线。

不过,成功的关键点可能在于:既要地域符号鲜明,又要口味大众化。不是所有创新都能被接受,如网友调侃的“方便面月饼”,就被评价为“阴的没边了”。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六六看世界

来源:花花美食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