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总喜欢躺在父母怀里,撒娇地说:长大后我买大房子给你住。但真的长大了,才知道,我们的家父母其实住不下。
小时候,总喜欢躺在父母怀里,撒娇地说:长大后我买大房子给你住。但真的长大了,才知道,我们的家父母其实住不下。
我认为,孝敬父母,不理他们就对了。
01我叫李松林,在省城生活有三十年。
和哥哥一样,我们都在城市安了家,有了自己的家庭,而七十多岁的父母仍住在距离省城几百公里外的老家县城。
老家是个小县城,街巷狭窄,熟人遍地,父母一辈子生活在那里,早已习惯了熟悉的街坊和小市场。
起初,我们只是担忧父母的身体。
每次通电话,母亲的声音都透着疲惫,说最近腰酸背痛,走路没以前轻快了;父亲则总是嘴硬,说“我们身体好着呢,不用你们操心”。
但那一次,母亲在电话里隐约提到父亲前几天摔了一跤,虽然没有大碍,但听得我和哥哥心里一紧。
“你们年纪大了,该搬来里里跟我们住,我们照顾起来也方便。”
我劝了几句,母亲却一口回绝:“城里有什么好?我连路都认不全,买个菜都得问人,还不如在县城自在。”
哥哥在电话里接了话头:“爸妈,你们的身体重要,到了省城,我们好歹能送你们去医院做个全身体检,也不用整天惦记着你们在家磕着碰着。”
父亲嗤笑一声:“我们老了就成累赘了?你们真孝顺的话就多回家看看,接到城里干啥!”
到城里住这事,一拖再拖,一晃就过了两年多,还是劝不了父母,他们始终不松口。
但我和哥哥也很坚持,最后,他们终于不情愿地答应搬来了。
02父母搬到城里后,先到哥哥家住。
哥哥家200平的大平层,家里还不定期找保洁来做卫生。
但父母一进门就皱起了眉头。
母亲看着满屋子的瓷砖地板,叹气道:“一点烟火气都没有。”
父亲则摆弄着厨房的燃气灶,自言自语:“连柴火灶都没,做出来的菜能好吃吗?”
哥哥家那套厨具可是花了几万块钱配的,被父母这么一通指责,气得嫂子想发火。
我们特意挑了周末,带父母去附近的商场熟悉环境。
嫂子也一起去了。
嫂子从小生活在城里,衣着时髦,说话干脆,见父母总是满脸笑意。她耐心地陪母亲挑选衣服,在我看来,她已经尽量做到了儿媳该做的本份了。
一路逛下来,还算和谐。
在我们都逛得疲惫不堪时,嫂子想去买点水果,边吃边休息一下。
嫂子正在挑苹果,母亲站在一旁,挑来挑去不满意,嘴里嘀咕:“这苹果也太贵了,还是县城的便宜。”
嫂子解释:“这里的苹果新鲜,贵一点也值得。”
母亲闻言放下手里的苹果,皱着眉说:“在县城,这种价格能买一篮子了,真是不会过日子。”
嫂子听了心里不爽,但还是憋住火,尴尬地笑了笑,把苹果放回去,转而指着旁边一堆价格更低的说:“那这些行吗?”
母亲脸色稍缓,点了点头。
我看气氛不对,则努力地调和气氛:“妈,嫂子就是心疼你们,想给你们买点好的。”
但母亲的脸上仍挂着不悦,心底的不适感更加加深了几分。
回家后,母亲私下对我说:“你嫂子做事太讲究,看不上我们这些老土的习惯,和她住一起迟早得吵架。”
我安抚说:“妈,城里是讲究点,但嫂子没有恶意,你们多接触接触就会好了。”
03但父母与嫂子之间的矛盾比我们预想得来得更快。
父母的生活习惯与嫂子格格不入。
嫂子习惯晚睡晚起,母亲习惯早起弄早餐。
不管有没有人喜欢吃,每天都早早起来蒸一锅馒头,她说外面的东西放乱七八糟的佐料,吃了对身体不好,非得天天起来自己弄吃的。
哥哥家每天起来餐桌上都是一堆已经做好的食物,吃吧,确实不喜欢吃,不吃吧,又被母亲说不懂得过日子,浪费食物。
重要的是每起来做早餐的声音大得吵醒全家。
父亲买菜回来,嫌嫂子做的菜不合口味,亲自下厨炒出一桌满是猪油味的家常菜,嫂子却连筷子都不动。
最严重的一次争吵,是母亲收拾厨房时不小心摔坏了嫂子心爱的咖啡杯。
嫂子心疼地捡起地上的碎片,说:“妈,这杯子是限量版的,很贵的。”
母亲一听“贵”字,火气顿时上来了:“不就是个杯子吗?城里人就是矫情!”
全家气氛骤然冷凝。
哥哥努力调解没结果,嫂子却不再说话,母亲也没再看嫂子一眼。
父亲板着脸吃完饭后把碗一放,说:“我们回县城住吧,这毕竟不是我们 的家,跟人家住一起心里别扭。”
闹过几次矛盾后,哥哥家他们实在住不下去了。
一周后,父母搬到了我的家中。
搬到我家后,我家原本平静的生活也被打破了。
母亲依旧早起蒸馒头,锅盖的响声一大早就惊醒了全家。
父亲则喜欢在客厅抽烟,烟味弥漫在整个房间。
我儿子皱着眉头捂住鼻子跑回房间,嘴里嘟囔着:“姥爷怎么这么不讲卫生?”
父亲听见了,脸一沉:“小孩子懂什么?你爸妈平时是怎么教育你的?没点教养,就这么对老人的?抽个烟怎么了?”
气氛再次紧张。
母亲倒是想帮忙做些家务,但她擦地用的是湿抹布,留下一片片的水渍,丈夫走进来,差点滑倒。
他勉强挤出个笑容:“妈,下次可以用拖把,这样地上干得快。”
母亲却不以为然:“你们城里人净讲究这些虚头巴脑的,地干不干,有那么重要吗?”
丈夫在我地工作,本来就是每周才得回家团聚一次,但父母住进来后,他不想跟父母有直接冲突,渐渐地,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甚至宁愿在外面找便宜的酒店住也不愿回家。
我儿子也借着功课多的理由搬去同学家复习。
家里只剩下我和父母,每天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我试着劝母亲改改生活习惯,她却摆摆手说:“我们这一辈子就这样了,你让我改,这不是要我的命吗?”
在我家住了两个月后,僵局终于到达顶点。
一天清晨,我发现父母的房间空空如也,床上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
我冲到客厅,果然看见桌上留了一张字条,母亲笔迹歪歪扭扭地写着:“你们家我们住不下,我们回县城了。”
那一刻,我的怒火一下子冲上脑门,我们费尽心思把他们接到城里来,他们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走了!
我委屈地跟哥哥诉说了父母不告而别的事。
哥哥也很生气,还说了狠话:别理他们,过一段他们在县城有难处了就会自己回来的。
04我和哥哥决定暂时不去理会他们。
但没想到,一个意外打破了这个沉默的局面。
一天晚上,我接到县城邻居张婶的电话,语气着急:“你爸摔了一跤,现在住在县医院呢!快回来吧!”
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手机差点从手里滑落。
我和哥哥连夜开车回到县城,赶到医院时,看见父亲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腿上打着石膏,母亲坐在一旁,低头抹着眼泪。
她看到我们,眼神里是明显的愧疚和疲惫:“我们不该回来的……”
父亲见到我们,憋了半天才开口:“城里住不惯,回来以后日子倒也清静,就是不小心摔了。”他还是一幅倔强的语气,但我看得出来,话里的无奈。
我站在病床旁,心里五味杂陈。母亲忽然拉住我的手,哽咽着说:“松林,妈知道你们好心,可我们老了,真的改不了,也适应不了。”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他们好可怜。
为了儿女一辈子,到老了,在儿女面前变成这么卑微。
父亲出院后,我们意识到一个事实:强行改变父母的生活方式,只会让他们更痛苦。
我们四人围坐在县城家里的小饭桌前,终于做出了决定,尊重父母的选择,但我们也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哥哥决定每月固定寄钱给父母,请一个保姆在县城照顾他们。
我则计划在孩子上大学后,尽可能回县城陪伴他们。
我和哥哥回到城里后,没再过多过问他们的生活,全权由他们和保姆爱怎么过就怎么过。
我已经两个月没有回县城去看父母了,平时也就打打电话。
这次再回县城。
发现父母的脸色缓和了许多,心情也好了不少,母亲拍着我的手说:“你们有这个心,我们也不能拖你们后腿。”
离开县城那天,我回头看了一眼父母的小院,夕阳洒在青瓦上,院子里是他们熟悉的一切:晒着的红辣椒,柴火堆,还有母亲最喜欢的那盆茉莉花。忽然间,我觉得这个院子是父母的整个世界,我们的爱不能改变它,但可以让它更温暖一些。
儿女对父母的孝道,不是时时陪伴;而是适时的不理他们。
来源:雪妈说曰常生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