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这是几幅AI图片的名字,“Tung Tung Tung Sahur”是所谓的木棒人、“Lirili larlla”是“仙人掌象”、“Tralalerotralala”是“耐克鞋鲨鱼”,类似的AI形象还有很多,它们统称为“外国山海经”或者“美国山海经”。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高祥 实习生 汤琦轩
“Tung Tung Tung Sahur”“Lirili larlla”“Tralalerotralala”……当看到这些句子时,你会想到什么?是陌生的英语歌词还是意大利语短句?
其实这是几幅AI图片的名字,“Tung Tung Tung Sahur”是所谓的木棒人、“Lirili larlla”是“仙人掌象”、“Tralalerotralala”是“耐克鞋鲨鱼”,类似的AI形象还有很多,它们统称为“外国山海经”或者“美国山海经”。
这些由动物、食物与日常用品拼接而成的“AI生物”,搭配上魔性旁白,正以荒诞离奇的风格强势出圈,在小学生中尤为风靡,成为“社交必备”。
“外国山海经”系列图片与视频走红后,吸引了不少孩子观看和模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家长和老师的错愕。这些“外国山海经”到底是什么?孩子接触之后能增添乐趣,还是会给成长添堵?长此以往,会不会让孩子们受到影响后认识不到我国《山海经》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
“外国山海经”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奇怪生物”在儿童群体中走红
“爸爸,外国山海经与中国山海经有什么区别吗?”“外国哪有山海经,只有中国有。”“不是的爸爸,外国也有山海经,不信我给你看……”
最近,杭州的陈先生被孩子抛来的一个个问题搞得有些莫名其妙,“他老是在说什么外国山海经、木头人、肌肉橙子等听不懂的名词,还配着更稀奇古怪的名字,比如‘乌din x4顿 马dinx3 顿’‘哩哩哩 辣力辣’等等。”
同样对孩子的谈话感到摸不着头脑的还有嘉兴的李女士,“孩子现在满脑子都是‘融合怪’,张口闭口都是动画里的英文名字,学习时也总想着相关游戏。”
“外国山海经”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近段时间,这种名为“外国山海经”的AI图片、动画及衍生游戏,在儿童群体中悄然流行。“外国山海经”是指全球网友用AI创造出的一系列诡异“生物”。最初,有网友使用Sora文生视频模型发布一条耐克鲨鱼(Tralalero Tralala)视频,配以魔性意大利语音频,在Tik Tok爆火。
随后,网友纷纷创作出木棍人(Tung Tung Tung Sahur)、茶杯女、香蕉猴等荒诞视频,剧情与国内的AI小猫短视频相似,并构建出每种生物不同技能故事的庞大体系。
该类视频的配音文案大多数是意大利语,也有印尼语、俄语、克罗地亚语等小语种配音,意大利语的所谓“山海经”含有隐晦的脏话或外来词组成的音节组合,印尼语的“山海经”是诡异、悬疑故事等。
嘉兴一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小易(化名)是“外国山海经”的资深粉丝。小易说,自己最初是在电视上看到“外国山海经”的系列动画,动画中由“木棍人”“仙人掌大象”等多种形象融合而成的“融合怪”瞬间吸引了他。
“我能背出‘融合怪’一长串的复杂名字,而且我觉得它的形象特别炫酷。”小易自豪地说,随即就背诵了起来,“tripa tropa tralala lirilira tung tung sahur boneka tung tung tralalelo tripi tropa crocodina……”
网络中大量的“外国山海经”衍生动画。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刚刚过去的暑假里,他不仅追完了所有衍生动画,还玩起了微信上的衍生游戏《我独自冒险》。小易在游戏中扮演冒险家,在闯关中积累财富、招募伙伴,通过吞噬与融合机制捕获并融合“山海经”神兽。
不仅如此,“外国山海经”在小易班级里也颇受欢迎。小朋友们会模仿动画和游戏中的剧情,在课间玩角色扮演的游戏。
与我国《山海经》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相去甚远
在家里,小易会让妈妈和外婆学习角色名的角色,“他老是喊一些我听不懂的话,也感觉莫名其妙的。”小易妈妈有点无奈地说。
“这些动画的画风很诡异,动画内容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教育意义,还会出现有暴力倾向的词汇。”最近,浙江台州一所幼儿园小班的男孩童童(化名),也被“外国山海经”吸引。童童妈妈表示,此前孩子看电视时会轮换不同动画,但接触“外国山海经”后,连续几天只看这一系列的动画,似乎怎么都看不腻,这也导致周月对此很是担忧。
一次,童童看到一个女性形象的动画,说:“这不是夫人吗?”,这句话让童童妈妈大为震撼:“他现在才三岁半,这种词汇不像是他这个年纪的小孩会说出来的。”
不少家长向记者吐槽,这些动画形象虽被称作“外国山海经”,却与我国《山海经》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相去甚远,它们并非对经典文化的创新诠释,而是借由技术手段拼凑而成的 “无意义组合”。一些家长和老师担忧,长此以往,会让很多孩子对《山海经》产生错误认知。
他们表示,这些所谓的“外国山海经”既无清晰的美学逻辑支撑,还刻意以猎奇反差博眼球,更搭配“Tung Tung Tung Sahur”这类意大利语乱码式魔性音频,以此放大洗脑效果。
小易提到的融合怪。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暴力元素,是家长们的首要顾虑。童童妈妈认为,“外国山海经”的系列动画毫无教育意义,却充斥着“杀死”“烧死”等暴力词汇,“孩子正处于模仿能力强的阶段,家长们主要是担心会影响他的行为和思维”。
此外,“外国山海经”对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干扰,也让家长头疼。小易妈妈坦言,孩子一天到晚想着玩相关游戏,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
更让家长无奈的是,部分孩子会偷偷接触这类内容,因为这已经成为很多孩子在同龄人群体里的“社交必备要素”。小易妈妈说,自己不支持孩子看,但暑假孩子放假在家,自己工作繁忙时无暇看管,孩子就会趁大人不注意偷偷观看、玩游戏。
这是一种“廉价而高效的陪伴替代品”吗
针对家长的担忧,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李世佳向记者表示,“外国山海经”这类内容本身并无明确危害性,无需过度妖魔化。短时间接触无意义声音不会造成孩子的认知、语言和审美能力受损,真正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是长期沉浸、缺乏指导、代替现实学习的观看方式。
对于部分孩子出现的模仿、沉迷倾向,李世佳觉得与其纠结内容为何吸引孩子,不如反思孩子为何在现实中没有更有趣的选择。“‘猎奇’本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天然好奇倾向,他们喜爱惊奇、违反常规的内容,这是他们探索世界的自然方式。如果没有人读绘本、陪游戏、参与互动,那么AI生成的怪物、无意义音节、重复型动画,自然成为一种廉价而高效的陪伴替代品。”
“其实‘外国山海经’的流行跟二十年前‘火星文’的流行差不多,它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时是网络时代现在是AI时代,这些新奇的东西对孩子比较有吸引力。”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潮新闻记者表示。
熊丙奇认为,公众对于“外国山海经”不必过于忧心。更重要的是,从中看到孩子们对于个性化的渴望,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合理引导孩子学习创造、发挥想象力,避免单纯地跟风模仿,影响学业。
对此,记者也在与一些中小学老师沟通此现象过程中发现,老师们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过度关注甚至沉迷这些所谓的“外国山海经”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因为在很多老师看来,这些内容是非常机械的呈现,并且很容易就会被孩子们所接受和传播,如果其中伴有一些不良信息,所产生的后果会是比较大的。同时,这也会让孩子们对我国《山海经》产生错觉和误知,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李世佳则建议,家长、学校、社会平台要形成三方合力,共同构建健康的内容生态。在家庭和教育中提供多样化的审美刺激、良好的语言交流氛围、鼓励表达与讨论的空间,可以有效保护孩子的认知发展和价值判断力。
那么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一起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