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审美能力,是孩子感知世界美好、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能力。它不是天生的天赋,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的素养 —— 从分辨一朵花的色彩层次,到感受一首诗的意境之美;从欣赏一幅画的构图巧思,到体会生活中平凡事物的独特韵味。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是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孩子感知世界美好、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能力。它不是天生的天赋,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培养的素养 —— 从分辨一朵花的色彩层次,到感受一首诗的意境之美;从欣赏一幅画的构图巧思,到体会生活中平凡事物的独特韵味。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关键场域。抓住家庭生活中的点滴契机,用科学的途径引导孩子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才能让审美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财富。
营造充满美感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的 “基础土壤”。孩子对美的感知,往往从身边的环境开始。一个整洁有序、充满细节的家庭空间,能在潜移默化中唤醒孩子的审美意识。比如,在客厅摆放几盆绿植,让孩子观察叶片从嫩绿到深绿的变化,感受生命的生机之美;在书房的书架上搭配不同颜色、不同质感的书籍,让孩子在取书时感知色彩与线条的和谐;在孩子的房间里,允许他们参与装饰 —— 选择喜欢的窗帘图案、摆放亲手制作的小摆件,让孩子在布置空间的过程中,学会搭配色彩、协调布局。朋友家的孩子小诺,从小生活在充满美感的环境里:妈妈会把水果摆成可爱的造型,爸爸会用废旧纸箱做成创意收纳盒,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透着用心。久而久之,小诺对美有了敏锐的感知 —— 她会注意到路边野花的不同花瓣形状,会把画纸折成别致的信封,还会提醒妈妈 “窗帘颜色和沙发不搭哦”。家庭环境是孩子审美认知的第一扇窗,一个充满美感的空间,能让孩子在日常中不断接收美的信号,逐渐形成对美的基本判断。
引导孩子体验多元艺术形式,是提升审美能力的 “核心途径”。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不同形式的艺术,能从不同维度滋养孩子的审美感知。家长不必强迫孩子学习专业的艺术技能,而是以 “体验” 和 “感受” 为核心,带孩子走进艺术的世界。比如,周末带孩子去美术馆看画展,不必讲解复杂的艺术理论,而是让孩子说说 “这幅画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最喜欢画里的哪个颜色”;睡前给孩子读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和孩子一起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语言的韵律之美;在做家务时播放轻柔的古典音乐,让孩子在旋律中放松心情,体会音乐带来的愉悦。有位妈妈分享过这样的经历:她带 4 岁的儿子去听音乐会,起初担心孩子坐不住,没想到儿子全程专注,结束后还说 “那个小提琴的声音像小鸟在唱歌”。此后,这位妈妈经常和孩子一起听音乐、玩节奏游戏,孩子对音乐的感知力越来越强,还主动要求学习尤克里里。艺术体验不是为了培养 “小艺术家”,而是让孩子在多元的艺术形式中,学会用更细腻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更丰富的情感感受美好,从而提升审美判断力与感知力。
鼓励孩子参与审美实践,是巩固审美能力的 “关键环节”。审美能力不仅是 “欣赏美”,更包括 “创造美”。在家庭生活中,给孩子提供动手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把对美的感知转化为具体的作品,能让审美能力真正内化为孩子的素养。比如,和孩子一起做手工 —— 用树叶拼贴画、用毛线编织小挂件,让孩子在动手过程中探索材料的质感与色彩的搭配;鼓励孩子记录生活中的美 —— 用画笔描绘看到的晚霞,用文字写下喜欢的公园角落,甚至用手机拍下有趣的云朵形状;在节日时,让孩子参与装饰家里的氛围 —— 设计春节的窗花、制作生日的贺卡,让孩子在创造中体会 “美能给他人带来快乐”。邻居家的小女孩朵朵,喜欢把捡到的贝壳、石头带回家,和妈妈一起涂颜料、做装饰,摆在家里的展示架上。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作品,不仅锻炼了朵朵的动手能力,还让她学会了发现平凡事物中的美,并用自己的方式赋予它们新的价值。审美实践是连接 “感知美” 与 “创造美” 的桥梁,只有让孩子亲手参与创造,才能真正理解美的内涵,让审美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巩固与提升。
审美能力,是孩子一生的 “精神滤镜”,能让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家庭教育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不需要昂贵的教具,也不需要复杂的方法,更多的是家长的用心陪伴与正确引导 —— 用美的环境滋养孩子,用多元的艺术丰富孩子,用实践的机会锻炼孩子。当孩子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他们的内心会更丰盈,生活也会更有温度。这,正是家庭教育在审美培养中最珍贵的价值。愿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审美路上的 “引路人”,让孩子在美的滋养中,成长为内心柔软、眼中有光的人。
来源:果冻柚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