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的螃蟹丨再读左宗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2:21 1

摘要:这几天,新疆大地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凝聚起治疆稳疆兴疆的强大合力。

编者按:这几天,新疆大地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凝聚起治疆稳疆兴疆的强大合力。

上个月,由湖南、新疆、甘肃三地联袂打造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在多个平台同步播出,以“文化+科技”融合的方式,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艰辛与壮阔进行了立体回放。

在这个背景下,让我们再读左宗棠。

□邓赞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引领新疆迈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在雅玛里克山鸟瞰乌鲁木齐市城区。(图源:中国经济网)

从更广的角度回望,新疆治理的百余年历程中,不能不提左宗棠。

很多人都知道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壮举,其实,他对治理新疆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破与立”的贡献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行动本身,就是对传统边疆治理思维的一次突破。

19世纪70年代,面对“海防”与“塞防”的论争,左宗棠驳斥“弃疆论”,力主“塞防固国”。在“塞防”理念之下,最终收复了新疆。

1878年初基本肃清阿古柏的入侵势力,到1881年正月离职回京,这三年时间里,左宗棠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一系列治理和开发新疆的政策和主张,奠定了新疆近代工业和边疆农业的格局,使新疆出现了持续30余年的稳定局面和边疆开发热潮,推动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清军收复新疆之战进军路线图。(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首先是倡议设省,这是一项重大的行政体制改革。

左宗棠奏请朝廷设立新疆行省,废除伯克制,改行郡县制,推行与国内其他地区一致的行政体制。

1884年,左宗棠的整套建省构想获得清政府批准,新疆行省建立,湖南人刘锦棠出任新疆第一任巡抚。

建立新疆行省,不仅进一步捍卫了祖国的统一与领土完整,而且做到了与全国政制、政令的统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大正认为,左宗棠着力推动新疆建省,为清朝的中国边疆治理制度改革树立了一个样板。

坐落于哈密市巴里坤县的巴里坤清代古粮仓。(图源:哈密市委统战部)

其次,是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

在“屯田制”方面,左宗棠创新性实施“三屯并举”策略:通过军屯解决西征军粮问题,以民屯安置陕甘难民,借犯屯改造刑事人员。

如今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吸纳了古代的智慧。

2025(中国)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图源:新华社)

再次是扶持民族工商业,发展边境贸易。

左宗棠打破“封闭”思想,平定新疆后,使中俄西路的边境贸易有了很大发展。

据统计,1885年中俄在新疆的边境贸易,比阿古柏统治时期增长了3倍以上。

这种“破局”,与今天新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践行“向西开放”战略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

当前新疆锚定的“五大战略定位”中,排第一的是“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在新疆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即将驶离。(王菲/摄)

整体而言,在破与立中,左宗棠改变了边疆治理中“重军事轻民生”“重羁縻轻整合”的传统模式,让新疆人民的生产生活从战乱中得以快速恢复,为推行文教打下了基础。

发展文教的“长治之基”

要实现长治久安,不仅需要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文化。

当时,新疆是一个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的地区。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对新疆的文化教育非常重视,针对平民百姓子弟读书机会少的情况,大力兴办义塾、广印书籍。

在左宗棠治理新疆的3年时间里,新疆建立义塾37处,形成“一人传十,十人传百”的文化传播效应。

义塾免费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笔墨供给,无不丰备”,并以重资聘请教师。

4月15日,在乌鲁木齐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公园“一炮成功”广场,讲解员为幼儿园小朋友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图源:新华社)

由于地处边陲,新疆地区的书籍数量极少。为了振兴新疆文教,左宗棠决定在乌鲁木齐开设书局,自印图书,刊印的书籍大多为蒙童和士人所需。

没过多久,当地的文化教育状况就有了很大的改观。光绪皇帝在上谕中称赞左宗棠“开发新疆井井有条,资教有方”。

由于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在新疆历史上第一次掀起了兴办文化教育的热潮。

继任者刘锦棠延续左宗棠广设义塾的政策,继续在新疆普及基础教育。

可以说,新疆近代教育是从左宗棠起步的。

7月4日,在新疆昭苏县泰州高级中学,来自江苏省兴化中学的援疆教师陆秀良给学生上数学课。(图源:新华社)

左宗棠还创办书院、推广儒学,同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遵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治理原则。

这些既有实践创新也有文化包容的治理理念,为今天深入推进文化润疆、以文化人提供了借鉴。

文化的源泉正如坎儿井的水一样,绵绵不绝。

从十二木卡姆(新疆一种传统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到现代艺术,新疆的现代化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像左宗棠当年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一样,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基础上传承发展。

从“家国同构”到“共同体意识”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明交汇的战略枢纽,其地缘价值与文化生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中具有特殊地位。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以“经世致用”的理念主导治理,通过实施多种举措,不仅实现了边疆稳定,更开创了以文化整合促进民族交融的治理范式。

这种将“文化润疆”理念融入边疆治理的实践,与当前铸牢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认同感的战略部署形成历史呼应。

新疆精河新华新能源有限公司“光热储能新能源”一体化基地项目。(图源: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

站在肃州(今酒泉市)城头西望时,左宗棠或许未曾想到,他身后这片土地上正在上演的现代化实践,会将他所践行的“家国情怀”推向新的高度。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宋青红说,左宗棠的边疆基层治理思想,其核心在于以“家国同构”的理念整合边疆治理要素,以“务实创新”的手段破解治理难题。

其以“民本主义”为价值内核,以“刚柔并济”为策略选择,构建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协同推进的立体化治理体系。

9月9日,新疆阿勒泰市红墩镇的老人在“户儿家”文化大院合影,该镇居民由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11个民族组成。(图源:新华社)

宋青红认为,深入挖掘左宗棠治理思想的现代性价值,对于构建中国特色边疆治理理论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借鉴意义。

正如新疆大学历史学院孔凯媛所说,左宗棠这种将“硬治理”与“软浸润”相结合的边疆治理范式,不仅为晚清新疆的治理提供解决方案,更为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智慧——

文化认同的构建需要物质基础托底、情感共鸣催化,最终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坚实的精神纽带。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