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思考和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影响。
高中地理-《遥感技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关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思考和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影响。
2.说出遥感的概念及主要环节,并简述其特点;能够分析利用遥感进行区域研究的优势。
3.通过读图识图,案例分析,能举例说明在生活中遥感的应用领域,提高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遥感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难点:遥感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超级台风》电影片段,提问学生:视频中的台风运动是怎么监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
1.遥感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播放视频《神奇的遥感》,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遥感?(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展示《遥感的主要环节》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遥感的主要环节有哪些?对应的功能是什么?(目标物:辐射或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数据;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与分析;成果: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补充:遥感的关键装置,是一种被称为传感器的仪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进行数据处理。一般来说,传感器分辨率越高,获取的影像精度越高。
2.遥感的特点
展示《传统区域研究与运用遥感进行区域研究对比分析报告》《1998 年长江洪灾监测报告》,引导学生以地理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你同意这种看法么?(同意,人们“看”的过程就是在遥感,眼睛就相当于传感器)
讲解: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已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传统的工作方法经常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逐渐过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运用遥感技术,则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且具有较高的连续性。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3.遥感的应用领域
展示《汶川地区地质灾害监测图》《“桑美”卫星影像图》,引导学生思考:遥感技术可以应用在哪些领域?(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资源调查等)
总结:遥感是地图的延伸,凡是应用地图或需要处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使用遥感技术。其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农业、林业、地质、矿产、水环境、海洋学、军事侦查等方面都有其身影。是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三)巩固应用
组织“学习研讨会”的活动,遥感除了能够监测台风之外,结合遥感的特点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哪些方面还可以应用遥感技术。
(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自主总结遥感的特点及应用领域知识。
作业:课下思考遥感为城市的发展规划带来了哪些影响。
四、板书设计
来源:日语加油君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