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4日,社交平台突然传来震动:张雪峰在微博、抖音、B站等主流平台的账号集体被标注“禁止关注”,其累计超2600万粉丝的内容矩阵一夜停摆。而就在72小时前,央媒还在评论中直指其“消费民族情感”“煽动教育焦虑”,彼时不少人以为只是常规舆论监督,没人料到会迎来账
前言:顶流账号突遭封禁,72小时舆论反转藏着什么信号?
9月24日,社交平台突然传来震动:张雪峰在微博、抖音、B站等主流平台的账号集体被标注“禁止关注”,其累计超2600万粉丝的内容矩阵一夜停摆。而就在72小时前,央媒还在评论中直指其“消费民族情感”“煽动教育焦虑”,彼时不少人以为只是常规舆论监督,没人料到会迎来账号封禁的“终局式处罚”。从5月哽咽宣称“动了太多人蛋糕”预告退网,到9月彻底沉寂,这位“高考志愿第一IP”的坠落轨迹,早已不是个人命运的转折——它撕开的,是教育商业化与公共价值碰撞的巨大裂缝,而该慌的,从来不止张雪峰一个。
一、72小时“连环重击”:从央媒批评到账号封禁的时间线
1. 导火索:一句“捐款宣言”触发的监管红线
9月3日的一场内部活动直播中,张雪峰的言论成为风波起点。在提及国家统一议题时,他以“老子他妈先捐”的激烈措辞宣称,若战争打响个人捐款5000万、公司捐款1亿元。这番看似“爱国”的表态,却恰好撞上中央网信办“清朗整治恶意挑动情绪”专项行动的枪口。
央媒在评论中犀利指出,该言论既违背“和平统一”基本方针,将严肃国家议题异化为个人秀场,又涉嫌以0成本承诺消费民族情感。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番言论被外网刻意曲解传播,造成不良影响,直接将其推上监管视野的中心。
2. 致命一击: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崩塌
若说言论争议是“导火索”,那早已积弊的商业操作就是“炸药桶”。央媒批评话音刚落,就有家长曝光张雪峰团队的核心产品漏洞:售价168元的“高考押题卷”不仅存在多处题目错误,更被揭穿4月即已印刷,而高考命题5月才启动,所谓“命题组定制”纯属虚构。
这并非个例。其团队推出的12999元“梦想卡”、18999元“圆梦卡”套餐,宣称包含“命题专家1v1”“内部保录取”等服务,实际却是公开数据的简单整合,“保录取”协议暗藏十余项免责条款。当这些细节随央媒报道浮出水面,监管部门的介入已成必然——9月24日,平台以“违反法律法规或社区公约”为由封禁账号,不过是对系统性违规的最终裁定。
二、张雪峰的“双面人生”:为何有人哭着感谢,有人盼着他凉?
1. 被追捧的“破局者”:普通家庭的信息救星
张雪峰的走红从来不是偶然。2025年全国1335万高考生中,大量普通家庭面临“分数在手,志愿发愁”的困境——父母缺乏报考知识,学校指导有限,信息差可能让孩子的努力付诸东流。
直播中,他曾为农村女孩逐分规划职业路径,从分数匹配到乡镇医生岗位的前景分析,帮对方实现“从农民到公职人员”的阶层跨越;面对“不懂教育的家长”,他能用通俗语言拆解高校专业差异,让无数人“拨开云雾见光明”。这种“把复杂信息变简单”的能力,让他成为普通家庭眼中的“救星”,有人甚至蹲点数月抢他的咨询名额,抢到后激动得双手颤抖。
2. 被批判的“收割者”:功利教育的推波助澜者
但流量变现的欲望,逐渐吞噬了最初的价值。为了吸引眼球,他将复杂的教育选择简化为极端论断:“孩子非要报新闻,我一定打晕他”“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成一个字就是舔”。这种“非黑即白”的话术,精准命中就业焦虑,却也消解了教育的多元价值。
重庆大学张小强教授直言其“害人不浅”:若所有人都扎堆计算机、金融等热门专业,基础科学、人文学科将无人问津,最终导致社会知识结构失衡。更值得警惕的是,他的商业版图早已超出教育范畴——名下10家关联企业涉及金融投资、在线教育等领域,甚至筹备赴美IPO,估值达15亿美元。当教育咨询变成资本游戏,“破局者”终究成了“收割者”。
三、该慌的何止张雪峰?三类群体早已坐立难安
1. 教育咨询行业:靠“焦虑营销”吃饭的日子到头了
张雪峰的倒下,给整个教育咨询行业敲响了丧钟。长期以来,不少机构跟风其模式:用“内部渠道”“保录取”等虚假宣传吸引客户,以“低分高就”的噱头收取高额费用,实则靠信息不对称套利。
如今监管已亮出利剑:抖音下架所有含“命题专家”“内部渠道”的直播回放,江苏明确1v1咨询需公示资质且基础收费不超200元/小时,教育部要求机构接入官方数据接口,禁止“录取概率预测”等误导性表述。那些依赖“套路话术”而非专业服务的机构,正面临生存危机。
2. 知识类网红:流量与底线的天平该怎么摆?
张雪峰的遭遇,也是所有知识类网红的“生存警示”。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不少博主陷入“极端化表达”的怪圈:为了涨粉制造对立,为了变现夸大价值,将“知识传播”异化为“流量收割”。
央媒的态度早已明确:知识付费可以,但不能成为“焦虑收割机”;言论自由可以,但不能触碰政策红线。从“新闻无用论”引发的舆论反噬,到“捐款宣言”触发的封禁处罚,张雪峰用亲身经历证明:没有底线的流量,终究会反噬自身。那些仍在靠极端言论博眼球的网红,若不及时调整,下一个“被封禁”的可能就是自己。
3. 普通家庭:失去“张雪峰们”,志愿填报该问谁?
最该慌的,其实是曾依赖张雪峰的普通家庭。当他的账号被封,那些缺乏教育信息渠道的家长再次陷入迷茫:没有“权威指导”,如何避免志愿填报失误?高价咨询不敢信,免费信息又怕不准。
但这种“慌”,恰恰指向问题的核心: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顶流网红”的个人解读,而是标准化的公共服务。值得期待的是,教育部已启动“阳光志愿”工程,计划2026年前实现全国高中升学指导全覆盖。当官方渠道补足信息短板,普通家庭才不用再依赖“网红专家”,这或许是张雪峰事件带来的最有价值的改变。
结语:封禁不是终点,教育该回归本真了
张雪峰的账号被封,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教育功利主义退潮的信号。他曾靠打破信息差获得认可,却在资本围猎中迷失方向,最终在监管与民意的双重审视中倒下。这场风波留给我们的,不该是“支持”或“反对”的站队,而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教育从来不是“投资套利”的工具,专业选择不该是“有用无用”的单选题,知识付费更不能沦为“焦虑生意”。
对行业而言,这是规范发展的契机;对网红而言,这是守住底线的警示;对普通家庭而言,这是回归理性的开始。当“张雪峰们”的喧嚣散去,我们更该期待的,是一个信息透明、服务规范、价值多元的教育环境——毕竟,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成就“完整的人”。这一天到来时,没人会再为“找谁报志愿”而慌,而这,才是对教育最好的尊重。
来源:Kitty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