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药合同外包服务行业包括医药研发外包(CRO)和医药研发生产外包(CDMO)两大赛道。其中:CRO 服务于从早期药物发现到新药注册申报的整个研发流程,根据阶段不同可以分为药物发现 CRO、临床前 CRO、临床 CRO等不同环节,服务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药物发现、药
1、 CXO 细分赛道全景图分析
医药合同外包服务行业包括医药研发外包(CRO)和医药研发生产外包(CDMO)两大赛道。其中:CRO 服务于从早期药物发现到新药注册申报的整个研发流程,根据阶段不同可以分为药物发现 CRO、临床前 CRO、临床 CRO 等不同环节,服务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药物发现、药理药效、药动药代、安评毒理、生物分析、临床试验监测、临床现场管理(SMO)、数据统计等内容;CDMO 服务于研发阶段和商业化阶段的药品研发生产流程,根据项目类型不同,可以分为小分子 CDMO 和大分子 CDMO 两大方向,近年还衍生出CGT、ADC、多肽、寡核苷酸等新分子方向。
医药研发外包(CRO)示意图
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信达证券研发中心
CRO 市场景气度: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3 年全球 CRO 市场规模为 821.1 亿美元,预计 2023-2026 年市场规模将以 9.0%的年复合增速提升至 1,064.5 亿美元,2023 年中国 CRO 市场规模为 848.3 亿人民币,预计 2023-2026 年市场规模将以 9.9%的年复合增速提升至 1,126.5 亿人民币。具体而言,药物发现、临床前 CRO、临床 CRO、安评等细分方向具备不同的市场规模和增长预期。
CDMO 市场景气度: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3 年全球 CDMO 市场规模为 797 亿美元,预计 2023-2028 年市场规模将以 16.1%的年复合增速提升至 1,684 亿美元;2023 年中国CDMO 市场规模为 859 亿人民币,预计 2023-2026 年市场规模将以 19.4%的年复合增速提升至 2,084 亿人民币。具体而言,小分子 CDMO、大分子 CDMO、ADC、TIDES 等细分方向具备不同的市场规模和增长预期。
2、需求:海外融资略有波动,国内融资触底回升
海外融资略有波动,和降息节奏密切相关。CXO 行业本质上属于“卖水人”商业模式,其景气度和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高度相关。根据医药魔方统计,2024 年海外创新药融资金额达到 537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 26%;2024 年海外创新药融资事件达到 890 例,同比增长约 4%。
2025 年 1-8 月海外创新药融资金额达到 226 亿美元,同比下降约 36%;2025年 1-8 月海外创新药融资事件达到 489 件,同比下降约 16%。海外融资和美联储降息节奏密切相关,2022 年以来利率持续位于高位,导致创新药融资出现断崖式下降,2024 年美联储启动降息后,海外融资情况曾经略有改善,后来随着降息预期延后,导致 2025 年 1-8 月海外融资情况略有回落。
美联储有望进入降息周期,海外需求景气度复苏在即。美联储加息/降息可以影响融资成本,进一步影响生物医药等风险行业的景气度。XBI 指数为纳普生物技术行业指数,可以用来反映生物技术行业的景气程度,2019 年美联储降息推动 XBI 指数大幅上涨,2022年美联储加息推动 XBI 指数大幅下跌。
中国 CXO 龙头服务全球生物医药公司,和 XBI指数高度正相关,以申万医疗研发外包指数为例,2019 年美联储降息推动指数大幅上涨,2022 年美联储加息推动指数大幅下跌。2025 年 9 月 18 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 25 个基点到 4.00%至 4.25%区间,这是美联储 2025 年第一次降息,根据美联储点阵图预测,2025 年内有可能还有两次降息,正式进入降息周期,我们认为海外需求景气度有望显著复苏。
国内融资触底回升,行业需求复苏在即。根据医药魔方统计,2025 年 1-8 月国内创新药融资事件 273 件,同比下降约 4%;2025 年 1-8 月国内创新药融资金额 77.50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 89%,其中一级市场融资金额 26.16 亿美元,同比下降约 7%,二级市场融资金额 51.35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 304%。我们认为,2021 年国内创新药融资见顶以来,已经经历过连续 3 年大幅下滑,2024 年融资金额甚至跌至 2017 年同期水平,2025 年国内创新药融资已经开始触底回升,其中二级市场融资已经率先恢复,考虑到一二级市场具备联动性,我们预计一级市场融资情况有望跟随改善,国内行业需求复苏在即。
关注港股回暖和 BD 出海,有望促进国内需求恢复。2025 年以来港股生物医药行业涨幅领先,带动港股 IPO 和再融资回暖,根据 iFind 统计,截至 2025 年 9 月 20 日,2025 年港股医疗保健行业累计募集资金 746.02 亿港币,基本已经恢复至 2020 年同期水平,其中首发募集资金 240.96 亿港币,配售募集资金 504.84 亿港币。
与此同时,中国创新药BD 交易总金额创新高,企业具备自我造血能力。根据医药魔方统计,近年来中国创新药BD 交易总金额保持大幅上涨趋势,其中 2025 年 H1 中国创新药 BD 交易总金额 627 亿美元,已经超过 2024 年全年总金额并创历史新高,而 2025 年 H1 全球创新药 BD 交易总金额为 1336 亿美元,中国创新药 BD 交易总金额占比已经达到 47%。
3、供给:龙头公司重新进入扩张周期,中小公司加速出清
CXO 龙头正在从收缩周期进入扩张周期。从供给侧来看,2023 年以来 CXO 行业开始进入收缩周期,国内 CXO 龙头公司的员工人数和资本开支普遍呈现下降趋势。以药明康德为例,员工人数从 2022 年最高 4.44 万人减少至 2025 年 H1 的 3.78 万人,资本开支从2022 年最高 99.66 亿元回落至 2024 年的 40.03 亿元,2025 年 H1 资本开支为 21.02 亿元。
随着行业需求复苏,龙头公司有望重新进入扩张周期,例如:药明康德预计 2025 年资本开支达到 70-80 亿元(参考公司官网投关材料),药明生物预计 2025 年资本开支约为 53 亿元(参考公司公告投关材料),均同比 2024 年有显著提升,这也展现出龙头公司对于市场需求修复的信心。
中小 CXO 有望陆续退出,竞争格局有望向头部集中。和龙头公司相比,中小公司将面临更大竞争压力,经过我们不完整统计,2021 年以来 IPO 失败的 CXO 公司超过 10 家,大部分公司收入体量不到 5 亿元,行业周期底部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多以国内业务为主,基于国内订单价格承压的内卷环境,我们推测这些公司大部分面临竞争压力。
根据诺思格、博济医药等上市公司调研公告反馈,目前订单价格体系已经处于底部区间,中小企业存在运营困难、降薪裁员甚至停业清算等问题,我们推测中小 CXO 有望逐步退出市场,行业竞争格局有望向头部集中。
来源:思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