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暑假,家里循环播放着一段旋律——成毅的《赴山海》。起初,这只是背景音,是孩子口中哼唱的我听不懂的“暗号”。直到一次长途旅行,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我戴上耳机,试图走进他们的世界,却意外地进行了一场自我审视。
这个暑假,家里循环播放着一段旋律——成毅的《赴山海》。起初,这只是背景音,是孩子口中哼唱的我听不懂的“暗号”。直到一次长途旅行,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我戴上耳机,试图走进他们的世界,却意外地进行了一场自我审视。
01 初听:在旋律之外,听见一代人的“孤勇”
于我而言,初听《赴山海》,吸引我的是其国风旋律的磅礴与成毅嗓音中的清澈坚定。但孩子告诉我,他们喜欢的,是歌词里那句“我敢赴山海,也敢对答案”。
他们这一代,生长于相对优渥的环境,却也被置于前所未有的竞争赛道。这首歌唱出的,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无忧无虑,而是一种明知前路有险阻、依然选择出发的“孤勇”。这份勇气,不似我们当年的负重前行,更像是一种清醒的、个人主义的奔赴。我的“好奇”,在那一刻,变成了试图理解下一代精神世界的“桥梁”。
02 共鸣:从“少年意气”中,照见“中年赤诚”
真正让我“入坑”的,是《赴山海》所传递的那种纯粹感。成毅的演绎,没有沧桑世故,有的是一腔热血的坦荡与不问结局的赤诚。
这种气质,恰恰是身处复杂人际关系和KPI压力中的我们,最为稀缺的。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被生活磨去棱角的自己,也唤醒了我内心深处那份久违的、对理想主义的向往。原来,奔赴山海的不只是少年,也可以是每一个在平凡生活中,依然愿意为热爱、为责任、为一丝美好而“较劲”的我们。
03 共情:一场跨越代际的“双向奔赴”
因为这首歌,我和孩子有了共同话题。我们从成毅的表演聊到国风文化,从歌词意境聊到各自面临的挑战。我看到了他们用这首歌在考试前为自己打气,在遇到挫折时重拾信心。
我忽然明白,这已不只是一首流行歌,而是一种精神符号。它完成了一场奇妙的双向奔赴:孩子通过它,向世界宣告他们的态度;而我通过它,实现了与下一代的情感同频。所谓代沟,或许只是缺少一个像《赴山海》这样,能让彼此放下评判、尝试理解的契机。
▽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
这次“被动”的音乐之旅,让我收获的不仅是一首好歌,更是一个珍贵的启示:当我们愿意放下身段,怀着真诚的好奇心,走进孩子热衷的文化产品时,我们走进的,其实是他们的内心世界。
而最好的陪伴,或许就是像《赴山海》所唱的那样——我未必完全理解你的山海,但我愿意为你奔赴的勇气,默默喝彩。
来源:月影说职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