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亲死得早,家里又很穷,母亲托七舅姥爷的三外甥女,在县衙里找了个临时工的工作,小郭却不愿意去,还说道: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道德经.二十七章》
小郭,打小就有主见。
父亲死得早,家里又很穷,母亲托七舅姥爷的三外甥女,在县衙里找了个临时工的工作,小郭却不愿意去,还说道: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
斗筲之役,就是低贱的工作。
远房亲戚都给气笑了,你这条件要啥自行车啊,进去了先好好干嘛,嘴巴放甜点,腿脚勤快点,万一哪天被领导赏识呢?再说,掏大粪和做县令不都是工作嘛。
小郭不为所动,他觉得自己成年了,不是让社会来摆布的,而是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辞别母亲,从山西跑到河南求学去了。
八百多里路程,小郭走得灰头土脸,走到玉仙圣母庙门外,看见一个老头在锄地,形体消瘦,衣服上打满了补丁,小郭开口问道:请问屈先生在哪讲学?
喏,往前走五百米,左转。
小郭说了声谢谢,来到屈伯彦讲学的地方,看见门口围满了年轻人,大都是山河四省的学子,他们都是来求学的,然而求学的动机各不相同。
东汉,是文人的白银时代,虽然不像外戚、宦官掌控权力,却拥有极其宽松的发展空间,有些大儒的学生多达万人,遍布朝野,甚至可以左右时政风评的走向。
有人拉帮结派,有人清议点评,小郭在安安静静地等待,等待聆听屈伯彦的精妙学说,当大门打开的那一刻,他看见了坐在讲台上翻书的屈老师。
我靠,这不是锄地的老头吗?
屈伯彦讲解《礼记.儒行》,一直讲到了日头高悬,小郭饿的肚子咕咕叫,忍不住询问啥时候开饭,旁边人笑着说道:咱老师穷啊,一天吃不上一顿饭。
人来,人往,有人攀上高枝走了,有人沉下心来苦学,小郭熬过了春夏秋冬,不光学到书本里的真义,更见识到先生的力行,一切简单而又自然。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花开,花谢,小郭学了整整三年,博通典籍,擅长说词,兜里没有几毛钱,嗓门却洪亮而富有气势,再加上一米八的大高个,容貌宏伟,不想被人注意都很难。
学生在比较老师,老师同样在点评学生,屈伯彦望着最优秀的学生,自己没有什么能教他的了,甚是欣慰的说道:小郭,你该出去走走了。
小郭辞别老师,前往各个州郡游学,才学逐渐与现实融合,名声伴随着足迹传播,在个人主见的加持之下,一丝丝的凝聚出了个人特质。
三十岁那年,小郭走进了洛阳。
乡野名流,在京城算不上什么,符融却非常喜欢小郭,听到他不愿去县衙上班,一拍大腿,激动地说道:你得亏没去啊,我考进去的都辞职了。
两人相见恨晚,从书本典籍说到现实人生,符融硬拉着小郭去找老师,还说自己的老师品性高傲,不爱与人来往,要是不搭理你了也别生气。
符融故作神秘,小郭也没有刨根问底,说了句顺其自然,就跟着符融走进政务大楼,当他看到河南尹的门牌,还有那位满脸刚毅的二千石高官。
我靠,你老师是天下楷模啊(见秦岭一白.李膺篇)。
几番交谈,就会被高人看出斤两,李膺极为罕见的笑了,又是泡茶,又是留饭,一系列举动代表着赏识,正是这份赏识,让小郭在京城名声大噪。
李膺返乡的时候,达官贵胄来到黄河边送行,光是豪车就停了数千辆,老李跟众人寒暄着,眼睛却始终盯着远处,直到看见小郭的身影,大步流星赶上前去。
散了散了,李膺拉着小郭上了船,众人都站在岸上望着,听不见他俩在聊什么,却看得见他俩谈笑风生,河水滔滔,衣袂翩翩,这是一官一民的简单自然。
林宗唯与李膺同舟共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司徒征召,不去。
太常举荐,不应。
有人劝小郭抓住机会,趁着当下还有热度,挑个钱多事少的职位,他却摇摇头说道: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
在小郭看来,东汉王朝快完蛋了,做官已然没有意义了,好比一棵参天大树要倒了,不是一根绳子能拴住的,既然如此,何苦要去奔走钻营呢?
但是,天象人事变恶劣了,做自己依然是最重要的,小郭开始纯粹的做自己,辗转地方和京城之间,劝人们读书修德,或许这也是源于内心的主见。
他去茅容家里做客,老茅宰了一只母鸡,将一半拿去给母亲吃,另一半留给母亲下次吃,小郭和老茅吃着粗茶淡饭,却感觉比山珍海味更加可口。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他在路上遇到孟敏,小孟正扛着瓦罐去打水,一不小心给摔碎了,小孟头也不回的往前走,小郭对此很奇怪,孟敏淡淡的说道: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刷油漆的,当门卫的,酿酒的,杀猪的...,这些受世人轻贱的职业角色,只要品性贤良,小郭就跟他们做朋友,教导,鼓励,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名士。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小郭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当他宽衣大带行走在山林间,遇到倾盆大雨,将头巾折起来挡雨,人们争相模仿,还给这种款式取名为“林宗巾”。
其见慕皆如此。
从穷困少年,到乡野名流,再到天下名士,小郭被评选为“八顾”之一,有些人看不明白,一介草民为何有如此高的名望,他们跑去询问范滂(见秦岭一白.范滂篇)。
范滂同样是八顾成员,同样德行深厚,他徐徐放下手中的公章,感慨道: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李膺和范滂是官员,他们强力对抗不法权贵,小郭没有职位,他也在褒贬朝臣,却不作激切深刻的谈论,当清流与浊流短兵相接时,爆发出了第一次党锢之祸。
老百姓眼里的贤人,接连被朝廷抓捕,处死,小郭之所以能躲过一劫,并不是宦官网开一面,而是没有可以定罪的把柄,谁来抓他,谁就是对号入座。
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
八顾死了六个,小郭不再妄议朝政了,他将一卷卷典籍堆在案头,开馆讲学,各地的年轻人纷至沓来,最多的时候高达千人,恍惚间,小郭仿佛看到了希望。
天下的事情管不了,朝堂的争斗不掺和,小郭愿意将半生所学,所悟讲出来,从根本上教化人心,从根源上净化风气,或许这也是源于他内心的主见。
有一天,来了位年轻人,小郭看着他在门外转悠,看着他犹豫不决,当那人低下头准备离去时,小郭开口说道:快进来吧,马上就要讲课了。
我,我是坐过牢的人...
左源说起了过往,自己出狱后想重新做人,但是走哪都受到歧视,没人和他做朋友,找工作也没人敢要,整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抑郁寡合。
眼看着越说越激动,小郭没有打断左源,而是等他倾泻完之后,语重心长的说道:颜涿聚是齐国大盗,段干木是晋国奸商,他们后来却成了忠臣贤士,所以啊,不要恼怒怨恨,要去找出自身的过失。
几番交谈,左源的愤懑被平息了,小郭还摆上酒菜招待他,有人讥讽他和坏分子来往,小郭淡淡的说道: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乱也。
是啊,颜回都会做错事,何况普通老百姓呢?如果一个人犯了错,人们不去教导他,而又过分地憎恶他,迟早会生出更大的乱子。
从善如流,从恶如崩。
次年,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了,外戚兼名士的窦武死了,七十多岁的陈蕃率领太学生,冲到皇宫门口也倒下了(见秦岭一白.陈蕃篇)。
宦官又赢了,或抓捕处死、或流徙囚禁的名士多达六七百,这些士人或志向不屈,或慨然赴死,东汉王朝犹如参天朽木,最后一丝生气几乎断绝了。
噩耗传来,小郭走进山野放声痛哭,天边的夕阳摇摇欲坠,树枝上的乌鸦叫声凄厉,一起交织出了愁肠百结的景象,小郭痛惜地念叨着: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秦岭一白正在带人割蜜,不动仔脾,割一半蜜脾,留一半蜜脾,只有给蜂群留下些火种,才有来年的兴旺繁盛,可惜啊,小郭再也看不到了。
卒于家,时年四十二。
四方之士前来送葬,浩浩荡荡的队伍多达千人,他们要为小郭刻石立碑,要为出身穷困却明德贤良的同道,表达最后一份崇敬与哀思。
人们推选蔡邕撰写碑文,蔡邕是当朝太傅的学生,他对太尉的学生卢植说道:我写过很多碑文,皆有惭德,唯有小郭这篇没有半点吹嘘。
十六年后,黄巾起义爆发了,没有文典教化,只有武力抢夺,一直持续到三国末期,天下民生才稍有安定,曹丕承前启后,将小郭列入二十四贤。
小郭,就是郭林宗。
#历史人物故事#
来源:秦岭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