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 《短歌行》优质教学设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7 06:20 1

摘要:《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这首诗歌将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

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它虽然继承了汉代乐府的传统,但面对人生苦短却一扫两汉时期及时享乐的腐朽诗风,代之以新鲜的现实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建功立业的欲望,强烈的个性,都体现了魏晋时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学习这首诗歌将对中学生思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乐府诗、作者曹操等相关常识,熟练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分析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人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学习其为实现人生价值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设疑导入】

他是谁?

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

政治上最得意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

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

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

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

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

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他就是曹操,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短歌行》。

一、解读题目

1.行——古代诗歌体裁

《短歌行》

是汉乐府曲调名。本诗用的是汉乐府的旧题,即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其长短的区别不在于篇幅的长短,也不在于句式的长短,而在于歌声的长短。本诗是曹操用旧题写的新词。

2.关于「歌行」

乐府的别称:

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行:《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3.关于乐府

广义上讲,可以入乐的诗都称为乐府诗,有多种含义:

(1)指宫廷主管音乐的部门,这种官方机构在秦、汉时已经设立。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以及创作歌辞等。习惯上把采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

(2)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曹操创作的《短歌行》属于此类。

(3)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仿照乐府诗的某些特点而写作的诗,通常被称为“新乐府”,如杜甫《兵车行》。

(4)宋元以后 “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为它们最初也是配乐演唱的。

乐府与古诗

(1)乐府可歌,古诗不尽可歌

(2)乐府诗多长短句,古诗,除四言外,多为五、七言

(3)乐府内容多为记功述事,古诗主言情

(4)乐府诗贵遒劲,古诗当温雅

二、作者介绍

1.曹操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借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2.名人眼中的曹操

“太祖运筹演谋……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 《三国志》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汉末名士许绍《魏书》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唐太宗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苏轼

3.曹操印象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中透露出的情操是否有极大的反差。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4.作品风格: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5.现存诗歌

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6.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建功立业。

三、初读正音

1.观看《三国演义》中《短歌行》的歌曲视频,订正字音,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组朗诵

短歌行(其一)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四、整体感知

1.第一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翻译】

(我)饮酒听歌,感叹人生有多少时间!生命如同早上的露水易逝,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心中的忧思令人难忘。用什么东西来解除忧愁?只有美酒(才能让我解脱)。

【注释】

当:“对”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

慨当以慷:即“慷慨”,当以,没有实义。

何以:以何,用什么。

杜康:代指酒。

思考1:如何理解开头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主要情感是“愁”。一方面在抒发个人之情,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另一方面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贤才人生就像朝露那样容易消失,岁月已经流逝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诗人那里施展抱负。因此,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政治目的。

思考2:第一层(1 ~ 8 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四句,抒发了诗人对生命有限这个自然现象的无限感慨。诗句带有感伤苍凉的情调,在这样的氛围里,诗人慷慨高歌,以美酒浇愁,寄托忧思。“忧思”是全诗之脉,而全诗抒写的正是诗人未能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忧思”,这“忧思”既解释了前面痛苦感叹的原因,又为后文埋下了伏笔。于是,诗人面对当时天下纷争、社会动乱的现实,寻找着解决的办法,这就揭开了下面广纳贤才的章节。

2.第二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翻译】

年轻的贤才呀,我长久地思念你们。只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思念倾慕到如今。鹿儿呦呦鸣叫,它们在呼唤同伴采食田野里的艾蒿。如果我有八方好宾朋,我将奏瑟吹笙热烈欢迎。

【注释】

子:对对方的尊称。

衿:衣服的交领。

悠悠:长远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但:只。

沉吟:沉思吟味,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人。苹:艾蒿。

思考3: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有何用意?

明确:诗人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表达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省略掉的原诗中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人不可能一个一个去找贤才,所以含蓄地提醒他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呢?求才的用心十分真诚。

3.第三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翻译】

人才光耀如明月,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忧伤不觉起于内心,久久难以排遣。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注释】

掇:拾取,摘取。一说同“辍”,停止。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枉:枉驾。 讌:同“宴”。

用:以。存:问候,探望。

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

思考4:“明明如月”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含意?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以“明明如月”来作比,贤士如明月一样令人仰望,不可招致,这正是诗人“忧从中来”的原因,“不可断绝”更进一步写出诗人求贤而不得的苦闷。

思考5:“越陌度阡”四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贤才到来,诗人由上文求贤不得的忧变为喜,忧喜交织中表现出诗人求贤过程中的复杂心情。

4.第四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翻译】

明月朗朗星稀落,乌鸦向南高飞起。彷徨失意绕树三周,不知可以依靠哪根树枝?高山不会满足自己的高度,大海不会满足自己的深度。我会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英才人心归服。

【注释】

匝:周、圈。

厌:满足。

吐哺:吐出嘴里的食物。

思考6:最后四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最后诗句画龙点睛,希望人才都来归顺,确切地点明主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通过比喻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五、分析探究

1.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抒发了作者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2.分析各层次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

(1)人生短暂功业未就(忧)

(2)思慕贤才宴饮嘉宾盼望与贤才相聚(思)

(3)希望贤才来帮助自己建功立业。忧思不绝 宴待贤士(迎)

(4)贤才择主搜揽人才(盼)

3.总结着眼点、落脚点和情感变化

4.用典的概念及作用

(1)所谓用"典"

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2)用典的作用

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3)请指出《短歌行》中运用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借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深切思念。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句子,表达自己优待贤才的态度。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贴切地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5.《短歌行》中以“何”字发问,抒发人生感慨,请加以分析。

①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为第一次发问。诗人感慨人生的短暂,时光流逝,借此感叹人应及时建功立业,亦提醒贤才应及时选择明君,施展抱负。

②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为第二次发问。唯有饮酒才能排解愁绪,曹操发出更加茫然的慨叹,志向不得实现,他忧愁万分。

③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为第三次发问。明月象征贤士,诗人为实现人生抱负,渴求人才。

④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为第四次发问。用“乌鹊”来形容天下贤才,曹操替贤能之士思索何人值得归附,实则告诉天下贤才自己正是他们的伯乐。

6.分析比兴手法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喻人生短促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用人要“多多益善”

7.内容总结

对酒当歌慨叹人生(1–8句)

我心有愿期盼嘉宾(9–16句)

为人而忧渴求贤才(17–24句)

敞开胸怀广纳贤才(25–32句)

8.主题归纳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以及求贤若渴、慷慨激昂的宏伟抱负。

9.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契阔谈讌(“讌”同“宴”)

(2)古今异义

明明如月[古义:明亮。今义: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实(下文意思往往转折)。]

(3)词类活用

名词的活用:

鼓瑟吹笙 (名词用作动词,弹)乌鹊南飞 (名词作状语,向南)

动词的活用:

天下归心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顺)

形容词的活用:

去日苦多 (形容词用作动词,苦于)

六、随堂练习

1.《短歌行》中透露出的曹操形象与传统的评价存在极大反差的原因:

①小说体裁因素

《三国演义》题材七实三虚,有些虚构故事的影响。

②历史上民族关系因素

宋朝的民族关系紧张;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 ,人心思汉。

③三国戏和评话本的人民创作性因素

反对“暴君”、“奸相”造成的民不聊生,生活贫困。

④《三国演义》作者因素

尊奉儒家朱熹的体系,未遵循司马迁的体例

2.下列对《短歌行》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四句忧叹人生苦短,看上去是要人们对酒当歌,及时行乐,实则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余年渐少而功业未成的感慨,表达出时不我待的急迫之情。

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承接前句而来,其中“君”不再指称一个具体的人,泛指曹操心目中的贤才;“沉吟”沉思,深思,指对贤才的思念与渴慕。

C.“越陌度阡”四句,实写客人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举杯畅谈不忘旧谊,因贤才既得而喜不自胜,感情由忧转喜。

D. 全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写忧思,无处不在,难以排解,引人共鸣;写壮志,头角峥嵘,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博大胸怀。

答案:C 解析:“实写”“贤才既得”错误,“越陌度阡”四句是诗人想象贤才来归、主客畅谈的情形,为虚写。

3.仿照下面文段中的画线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酒,被泉水不停润泽,朦胧中任风月穿越了时空,依然能看到智者对酒当歌时的潇洒。酒,让人回味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词人的不凡气魄,回味这“酒酣胸胆尚开张”时文人的豪兴傲气, , ……如今,古时的佳酿已无处可寻,而佳酿制成的诗句,倒是历久弥香,愈发芳醇。

答案:(示例)回味这“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时词人的多愁善感回味这“浓睡不消残酒”时文人的悲伤心情。

解析:仿写句子中要有“酒”,要引用有关“酒”的诗词名句,要展现写这一名句时,作者当时的心境。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出诗人渴求贤才的博大胸襟。你能写出几句这样的名言警句么?试试看。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②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 故天下归心。

③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④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天空,但比天空更为浩瀚的是人的心灵。

5.回顾学过的《观沧海》、《龟虽寿》,联系这首诗,总结曹操的创作风格。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突出地运用了________手法,表达了诗人_______精神。

答案:起兴 乐观自信、顽强进取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七、作业

你是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曹操的?

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要写得有激情。 (100字左右)

来源:老谢语文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