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圈的乱局:资本把石头炒上天,老藏家却认不出“文化”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6 14:50 1

摘要:柳州奇石城的早市上,陈叔蹲在石头堆里,手里攥着块巴掌大的黄河画面石,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石面上淡褐的纹路像极了老树枝,是他十年前在郑州黄河滩亲手捡的,那会儿有人出五百块他没卖——在他眼里,这石头带着“水冲的灵气”,不是用钱能衡量的。可今早听旁边石商老周说的事儿

柳州奇石城的早市上,陈叔蹲在石头堆里,手里攥着块巴掌大的黄河画面石,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石面上淡褐的纹路像极了老树枝,是他十年前在郑州黄河滩亲手捡的,那会儿有人出五百块他没卖——在他眼里,这石头带着“水冲的灵气”,不是用钱能衡量的。可今早听旁边石商老周说的事儿,让他心里堵得慌。

老周压低声音,指着手机里的石展视频:“你看这块‘大漠雄鹰’戈壁石,去年在阿拉善展会上,被个姓张的老板喊到三百万,现场拍了照发朋友圈,说‘稀缺性决定价值’。结果上个月私下交易,八十万都没人要,买家查了才知道,这石头是他自己找托儿抬的价,连地质报告都是伪造的。”

陈叔凑过去看视频,石头造型确实像展翅的鹰,可他越看越别扭:“戈壁石讲究‘自然成型’,这鹰的翅膀边缘也太规整了,说不定动过刀。三百万?十年前我在阿拉善捡过块比这还像的,那会儿也就卖八千。”

这话没说错。陈叔玩奇石三十年,最看重的是“文化味儿”——灵璧石要听“磬音”,像古人击石奏乐;太湖石得有“瘦透漏皱”,藏着江南园林的雅致;就连普通的长江石,也得看纹路里的“意境”,是山是水,得能让人想起古诗。可这几年圈子里变了,到处是“资本玩家”,张口闭口“稀缺性”“增值空间”,连石头的名字都得往“天价标签”上靠——普通的红玛瑙叫“丹霞落日”,带点白斑的戈壁石叫“踏雪寻梅”,只要敢包装,价格就能翻几十倍。

去年陈叔还遇到过更离谱的。本地一个奇石拍卖会,一块叫“龙凤呈祥”的清江石,石面上红纹像龙、黄纹像凤,被卖家吹成“千年一遇的吉祥石”。拍卖时,张总带着几个人轮番举牌,从十万一路抬到一百二十万,最后“勉为其难”地自己拍下来,现场还有人拍视频发抖音,说“奇石进入百万时代”。可陈叔后来从老周那得知,这块石头是卖家提前用染料勾勒过纹路的,成本连一万都不到,张总这么做,就是为了炒作自己手里的“奇石基金”,吸引别人投钱。

“以前玩石头的,凑一起聊的是哪块石头有故事、哪处纹路有韵味;现在一见面,全是‘我这石头估值多少’‘下次拍卖能不能抬价’。”陈叔叹了口气,手里的黄河画面石被他摩挲得发亮,“我儿子去年还劝我,把手里的石头拿去做个‘数字藏品’,说能翻倍卖。我跟他说,石头没了‘真意境’,跟塑料玩具没区别,再贵也不是奇石了。”

老周的生意也不好做。以前他靠卖“接地气”的奇石为生,几十块、几百块的长江石、黄河石,卖给喜欢的普通人。可现在资本进来后,低价石没人要了,买家要么追“天价稀缺石”,要么被“增值承诺”忽悠,他仓库里堆了几百块石头,半年没卖出去几块。“上次有个年轻人来问,有没有‘能升值的石头’,我给他推荐块纹路像‘渔舟唱晚’的长江石,他嫌便宜,说‘低于十万的没收藏价值’。”老周苦笑着说,“这哪是玩石头,这是赌石头啊。”

最让陈叔寒心的是上个月的事儿。他认识的一位老藏家,一辈子收藏灵璧石,家里有块清代传下来的“卧虎石”,石形浑然天成,以前圈子里都夸“有古意”。可去年被张总的团队盯上了,说“这石头造型普通,不值钱”,转头就把一块人工修形的灵璧石炒到两百万,还请了所谓的“专家”站台,说“现代工艺让奇石更具观赏性”。老藏家气不过,拿着“卧虎石”去参加石展,却没人愿意看——大家都围着天价石拍照,没人再关心石头里的“古意”和“文化”。

“资本把石头的价格炒上天,却把石头的魂给抽走了。”陈叔把手里的黄河画面石小心翼翼地放进布袋里,起身准备回家。早市上的人渐渐多了,有人举着手机直播卖“天价奇石”,有人在讨论“下一块能炒作的石头是什么”,他走在人群里,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

临走前,老周跟他说:“下个月有个小范围的奇石交流会,都是以前的老石友,咱们带几块真喜欢的石头,不聊价格,就聊纹路里的故事。”陈叔点点头,心里稍微暖了点——不管资本怎么搅局,总有人还守着奇石的“文化根”,这就够了。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