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确实,近年有个话题特别火,那就是“新闻无学”,秉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去一个“无学”的领域,别说本科四年了,再去啃几年书本读研,岂不是浪费时间?
文 | 胡炜(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一年一度,又到考研报名的时候了。
不少媒体从业人员重新拾起书本,争取到高校继续深造;也有新传学子准备再接再厉,读个硕士。
这时候,他们或许会面临别人的“拷问”:学新闻还需要读研吗?
确实,近年有个话题特别火,那就是“新闻无学”,秉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去一个“无学”的领域,别说本科四年了,再去啃几年书本读研,岂不是浪费时间?
那么,学新闻的、做新闻的,还有必要考研吗?你又是怎么看呢?
01
“新闻无学”?
持“新闻无学”观点的人,有的从技术导向考虑,认为新闻工作的核心技能,如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更依赖于天赋、经验和个人悟性,这些技能是无法在课堂上传授的,只能通过新闻实践“摸爬滚打”出来。
还有的认为,在新闻实践的形态、技术、平台日新月异的当下,学院里的教材和理论往往滞后,可能赶不上业界的实际变化。当学生花了三年研究的传统传播理论,毕业时可能短视频平台都已经迭代了好几轮。
有些高校的
目前在一家国内知名媒体就职的小叶(化名),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就没有考研,而是选择了直接工作。从个人的经历来看,小叶认为本科教育是能够胜任新闻记者这份工作的。她在本科阶段所受到的学科训练,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的,足够在实践中运用的,而且能比较快的上手工作。
今年从香港城市大学传播与新媒体专业硕士毕业的郑欣怡也表示:“新闻学是实践性学科,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在实践里”,这话很有道理。如果本科阶段就能获得优质实践机会,且明确职业方向不需要更高学历支撑,那确实不必盲目跟风读研,毕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与认知,同样是新闻人成长的重要路径。
02 新传的“破”与“立”
然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当代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调整中进步,很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技能深化,而是一场思维的升级。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是学习写“更好的消息”,而是要研究“消息为何会变成这样”;学习的内容不再是采写编评的“技巧”,而是量化研究、计算传播学等研究方法。这便是“术”与“道”的差异,经过这样的学习和训练后,可以有能力系统地分析一个传播现象,而不是仅凭经验感觉,这种能力是应对任何新变化的核心竞争力。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的姜慧表示:读研的三年间,无比庆幸自己选择了新闻传播这个专业。
本科是财会金融专业的姜慧,在互联网还没有兴起,四大和银行还是社会香饽饽的时代,却毅然决然选择了“新闻传播”作为考研的方向。因为跨考,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
在研究生毕业两年后,姜慧依然认为读研期间是她最充盈的日子:我像章鱼一样伸出每一只触角,去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通信技术等汲取知识。正如博尔赫斯所言“没有比思考更复杂的享受了,因此我们乐此不倦。”思考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03 如何选择?
学新闻要不要读研,就像是一场人生的 “十字路口抉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当代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其价值恰恰在于帮助我们去反思、回应甚至超越“新闻无学”的困境。
究竟该怎样选择,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但有些共同的问题,在下决定前,还是要考虑清楚。比如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评估自身实力,并结合就业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等外部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对此,郑欣怡还提醒,
无论选择读研还是直接就业,有一点是共通的:新闻行
业始终处在快速迭代中,无论身处校园阶段还是职场实践,学习的脚步都不能停止。新闻工作者只有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心态,持续吸收新知识,才能真正地讲好中国故事,握住时代的“麦克风”。
对于下定决心备考的新传学子,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小莹,提供了更具体的建议:备考是一段孤独却充盈的旅程。考研不仅考验知识的厚度,更考验心态的稳定与节奏的掌控。希望每一位正在备战的你,首先对目标院校与专业方向有清晰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复习计划,并始终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复习过程中,请注重对理论内涵的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多追问“为什么”,而不止步于“是什么”。唯有如此,才能在考场上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的答案,而不只是机械地复述知识点。
其实,无论最终做出怎样的选择,都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唯有如此,才能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以不变应万变”,在新闻行业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校对 | 李立军
主编推荐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