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读古文总怕“隔一层”,觉得千年前的人说的话离自己太远。但《爱莲说》不一样,周敦颐写莲,就像在跟你唠身边的人——谁踏实、谁浮躁、谁能守住本心,全在那几句里藏着。今天我们就一段段拆,不搞虚的,就说这文字里的“实在劲”。
唐宋文人酷爱牡丹,独周敦颐把莲夸出天际之外
我们读古文总怕“隔一层”,觉得千年前的人说的话离自己太远。但《爱莲说》不一样,周敦颐写莲,就像在跟你唠身边的人——谁踏实、谁浮躁、谁能守住本心,全在那几句里藏着。今天我们就一段段拆,不搞虚的,就说这文字里的“实在劲”。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开头没直接夸莲,先绕了个小弯——先说花多了去了,再提俩“名人款”:陶渊明爱菊,唐朝以后大家都爱牡丹。
你别觉得这是闲笔,周敦颐鬼着呢!菊是“隐士”,陶渊明躲着官场才爱它;牡丹是“富贵”,开得艳、人人追,像极了现在追名逐利的风气。他故意把这俩摆出来,不是踩一捧一,是为了衬莲——就像满街都穿花衣裳,有人偏穿素布衫,一下子就显出来“不一样”了。
咱细想:要是直接说“我爱莲”,多干巴?加了菊和牡丹,莲的“特立独行”就有了对比,你心里自然会问:这莲到底好在哪,能让他这么偏爱?——你看,他早把读者的好奇心勾住了。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一段是《爱莲说》的魂,可别只当“景物描写”读。周敦颐写的不是莲的“颜值”,是做人的“筋骨”。
“出淤泥而不染”,不是说莲没沾过泥——哪有荷花不长在泥里的?关键是从脏地方长出来,还能干干净净。像现在有些人,在复杂的圈子里混,却不跟着搞小动作,守住底线,多难得啊!
“濯清涟而不妖”更妙,莲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里妖气地炫耀。你看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从来不用装腔作势;反倒是半瓶子晃荡的,才总想着显眼。
还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的茎是空的,心里通透;长得笔直,不缠缠绕绕攀附别人。这不就是说“做人要正直、不搞弯弯绕”吗?现在多少人为了往上爬,拉关系、搞依附,对比下莲,真觉得这花“有志气”。
最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说莲有傲气,不是你想随便拿捏就拿捏的。君子也这样,有自己的尊严,不卑不亢,让人尊重。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前面铺垫了半天,这儿终于说透了——菊是隐士,牡丹是富贵,莲是君子。可紧接着就是三声叹,读着都让人心里发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说像陶渊明那样愿做隐士的,没几个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最扎心——愿意像莲一样做君子的,还有谁?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无奈,也是实话:追着富贵跑的,从来都多。
周敦颐不是装清高,是真的纳闷:为啥踏实做人、守着本心的人,反而成了少数?就像现在,有人坚持做良心生意,会被说“傻”;有人老老实实上班,会被笑“没本事”。千年前他的那声“噫”,到现在听着还像在替咱叹气——有些道理,真的从来没变过。
请问朋友们,你们最爱那种花
来源:爱讲历史的老猫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