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他任河南省委常委,有中央领导来他家吃饭,他以红薯来款待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10:23 1

摘要: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濮阳中心县委书记、豫北地委书记、冀鲁豫区党委宣传部长、平原省纪委书记、华北局纪委副书记、中纪委专职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为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晏春,原名芳园,字晏春,1903出生,濮阳县五星集人,贫苦农民家庭出生。

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濮阳中心县委书记、豫北地委书记、冀鲁豫区党委宣传部长、平原省纪委书记、华北局纪委副书记、中纪委专职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为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0年春,刘晏春考入濮阳县高级小学。因当年收成不佳,他又被迫辍学,跟随祖父种田。此间,他坚持自学,常常挑灯夜读。1922年春,他被聘为五星集小学教员。10月,考入濮阳县师范讲习所。

毕业后,他到季家寨、王花园和濮阳县第一模范小学、第二模范小学等处任教员,发动学生参加读书会、运动竞赛会等组织,阅读进步书刊,传播进步思想。1930年7月,经徐仲三介绍,刘晏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建立了濮阳第一模范小学党支部,利用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散发传单,书写标语,宣传党的主张。他还参与领导了盐民斗争、增薪罢教运动等影响比较大的革命斗争。

1932年9月,正是白色恐怖严重的时候,受党组织委派,刘晏春赴濮县,利用其父在濮县彭楼(范县辛庄)开染坊的便利条件,开展党的革命活动,并组建了濮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彭楼党支部。

1934年下半年,在刘晏春的领导下,中共濮县县委成立。1935年9月,为了打击敌人,扩大革命力量,保卫群众利益,刘晏春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组建了濮县游击队。

濮县游击队最初是手持大刀、长矛的几个人,后来发展到100多人。游击队活动在濮范观一带,控制范围逐渐发展到三个区。

1936年春,刘晏春从濮县转移到范县。4月,中共范县工委书记于子元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离开范县,刘晏春为保存和发展党的力量,在孟楼将工委改建成中共范县县委,由王继魁任县委书记,同时组建了四个区委。

1936年春,刘晏春任山东省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兼鲁西特委书记。经过精心组织,1936年夏,阳谷、冠县、莘县很快建立了党的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晏春亲自发动组织抗日后援会和工、青、妇抗日救国会,动员各界爱国人士组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义勇队、抗日自卫团等抗日武装,同时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

他经常深入到濮县、范县、观城一带的乡村给群众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亲自动手编写并教唱抗日儿童团歌。由于进行了广泛、深入、扎实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濮县、范县、观城一带的群众很快建立起抗日后援会、抗日救国会等组织。

1937年底,他组织创建了冀鲁豫民众抗日义勇队,还将原在濮县建立的一支10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动员起来,连人带枪参加了直南特委领导的抗日武装——四支队。1938年3月,濮县、范县、观城划归直南特委领导,北方局调刘晏春任直南特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

他连续主持开办几期党员训练班,培养干部,充实县、区组织机构。同时,积极开展党群工作,发展抗日武装,迅速地组织起以濮县、范县抗日义勇队为基础的黄河支队,也就是直南特委领导的东进纵队第一支队。

在直南特委工作期间,他积极开展同国民党濮阳专员兼县长、冀鲁豫边区八县保安司令丁树本的统战工作,中共地下党的活动也随之逐步发展到半公开状态,为开展抗日活动争取到极为有利的地位。

1939年3月,刘晏春到北方局党校学习半年之后,任豫北地委书记。1940年3月初,北方局决定成立冀鲁豫区党委,刘晏春参加了区党委的组建工作,任宣传部部长兼党校校长。1940年10月,他作为冀鲁豫区党员代表身份赴延安,参加了整风运动并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七大闭幕后,他返抵冀鲁豫,时日军已经投降,内战危险迫在眉睫。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调集大批军队进攻解放区,地主还乡团也趁机反扑。

时任冀鲁豫社会部部长、组织部部长的刘晏春,夜以继日地战斗在第一线,举办公安干部训练班,还带领干部前往新收复的南华、菏泽、定陶等县发动群众,领导土改运动,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支援战争方面,刘晏春领导群众坚壁清野、破坏敌人交通、发动群众参军参战、选派优秀干部打入敌军、分化瓦解敌人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他指挥支前大军,抢架黄河浮桥,运送粮食弹药,救治伤员病号,为支援解放战争,夺取全国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9年8月,平原省委成立,刘晏春任省委组织部部长兼党校校长、省纪委书记。为适应新时期革命任务的需要,刘晏春特别注重干部思想教育工作,有计划地培养选拔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充实到省、地、县各级工作部门和厂矿企业。同时,他还积极组织本地干部南下,支援全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

1958年3月,刘晏春调到河南省委任专职常委。此时,浮夸风严重。刘晏春不信那些吹起来的报表数字,主动下乡检查农、林、水战线上的工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实践中掌握第一手资料。

由于“高指标”和“高征购”,农村出现了饿死人现象。有些人想隐瞒事实真相,压制群众意见。在省委讨论信阳问题的会议上,刘晏春据理力争,几次提出批评意见。后来,中央查明信阳事件真相,进行了严肃处理。

在那段特殊时期,刘晏春受到了严重冲击,于1971年去死,享年68岁。

在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刘晏春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不仅自己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对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更是严教育、高要求。

1960年,刘晏春率领省委工作组到濮阳整顿干部作风。县委认为省委常委来了,又是老乡亲、老同事、老上级,想备些酒菜招待一下。刘晏春则严厉地提出批评:“我还是当年的老脾气,爱吃红薯,弄点岳村的红薯就行了。”

稍停了一会儿,他又语重心长地告诫县委一班人:“濮阳是个老区,建党几十年了,工农业生产虽然有些发展,但进步步子不快,群众生活还没大的改善。现在自然灾害还没有渡过,我们一桌菜,群众就是几锅饭,共产党的干部可不能那样搞特殊呀!”几句话说得大家心悦诚服。

一次,有位中央领导同志来郑州视察工作,顺便到刘晏春家坐坐。中午,他用绿豆面丸子和红薯招待客人。那位领导高兴极了,连声说:“好,好!在你身上还保持着老八路的作风啊!”刘晏春也风趣地说:“我的胃口怪,老觉着家常饭好吃,也觉着让别人吃家常饭痛快!”

那位领导津津有味地吃着,乐呵呵地说:“晏春哪,现在我们官做大了,一切都变了。有些人老想往我们嘴里抹蜜、浇油,这是‘喂’而远之,闹不好就喂懵了,可要当心啊!”刘晏春也说:“我总是这样想,千变,万变,老八路的作风不能变!”

刘晏春家的一位保姆回忆说:他平易近人,生活简朴。我做饭时,他通常站在跟前指导,提醒我不要浪费。有一次我择菜,扔掉的多了,他一一捡起来,语重心长地说:“这菜来之不易啊,不能浪费。以前在旧社会连这也吃不上。”

刘晏春对自己的子女要求特别严格。在三年困难时期,学校的伙食办得不好,孩子提出要回家吃饭,他坚决不许。他说:“干部的孩子不能搞特殊。学校的生活,人家能过得去,你们也能过。你们学校的生活比农村老百姓的生活不知好多少倍呢,不要不知足。”

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他买来钉鞋工具,让孩子修补自己的鞋子。节假日,他让孩子每人拿一条麻袋,到马路上扫树叶、拾粪积肥,送到警卫连战士种的地里。有时候学校放假时间很长,他安排孩子们到农村劳动,要求他们一定干好,不能给农民添麻烦。

他常无限感慨地对孩子们说:“咱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也是农民出身,我虽然参加了革命工作,当了干部,但是没有农民给我吃、给我穿,没有农民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我,那我什么也干不成!你们是我的后代,也是农民的后代。要把农民当成自己的父母。父母生活好了,儿子才会高兴,父母缺衣少穿,儿子怎么能独自享福!”

刘晏春病重期间,把孩子们叫到床前,嘱咐道:“爸爸是无产者,一生干革命,没有什么留给你们,只希望你们刻苦学习,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要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人民的儿子,千万不要当人民的老爷!”

来源:晚上没下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