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通过的《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提了“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协同转型”的重要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大部分城市区划优化,比如撤县设区等调整方式提供了标准支持和实施路径,包括只有一个市辖区的单区市在内的很多地级城市可能因此迎来全新的发展空间。
通辽·西辽河
最近通过的《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提了“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协同转型”的重要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大部分城市区划优化,比如撤县设区等调整方式提供了标准支持和实施路径,包括只有一个市辖区的单区市在内的很多地级城市可能因此迎来全新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在撤县设区、析置、功能区转正等方式的影响下,四川广安、广东潮州、内蒙古鄂尔多斯等金鸡独立市城市已成功脱单,国内单区市的数量从2010年的80多个降至2025年的58个,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空间结构单一的瓶颈;在相关规定的支持及影响下,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单区市会迎来第二个市辖区。
鹄书认为在国内现有的单区市之中,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市是最有可能快速“脱单”的,原因在于当地此前曾经两次提到过从科尔沁区析置哲里木区的概念,同时这方面自治区内又有从东胜区析置康巴什区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这里地处华北与东北的交界处,作为区域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通辽因紧邻长春、吉林等区域性中心城市而成为内蒙东北一体化的关键节点。美中不足的是区位优越并未有效地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辽市2024年的GDP是1686.21亿元,虽有人均GDP高于赤峰等地的亮点,但却在区内处于第七的位置。
科尔沁区地图
单区市对产业升级与城市能级提升的影响和限制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未来很可能通过区划调整的方式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升竞争力。这从通辽2020年就启动了哲里木区的论证便可看出一二,同年年底的《通辽市科尔沁区新城区(开发区)设立行政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众参与公示》提到“拟将现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区域从科尔沁区中划分出来设立行政区,命名为通辽市哲里木区”的内容。
2021年9月再次被提到哲里木区在范围和定位已有调整,大概是因为先前方案的带动性较小;辖区对半劈:从开发区代管区扩大至科尔沁区西辽河以北的丰田镇、庆和镇、敖力布皋镇、莫力庙苏木(含莫力庙林场)、半截店牧场、胡力海原种繁殖场、莫力庙种羊场、三义堂农场、高林屯种畜繁殖场等5个农牧场及莫力庙水库的“139个嘎查村、29个社区”为辖区。
哲里木源自于蒙古语ᠵᠡᠷᠢᠮᠤ转写为Jerim之后的音译,有“马鞍的肚带”或“捆绑“等含义,可能源于游牧民族对马具的称呼,象征连接与稳固。清崇德元年(1636)将科尔沁等部编为内蒙古六盟之一的哲里木盟;另说因今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有一座形似马鞍肚带的山,蒙古语称其为哲里木山,该山成为会盟地,故以山名命名盟。
自哲里木盟变为通辽市之后,这个底蕴深厚的区划地名就成了民间记忆符号和文献缩影,通辽开发区转正时若以此命名,增加地名底蕴的同时也较好地保护了当地的地名文化。从哲里木盟到哲里木区,加上哲里木盟最大之时包括今通辽、兴安盟及吉林、黑龙江部分蒙古族聚居区,区划身份上的地名倒置现象可能让哲里木区的命名成为一把双刃剑而产生争议。
那么除了哲里木区,通辽开发区转正之时还有哪些名称可供选择呢?鹄书认为有如下几种可能:
潢水区/饶乐区
这是因西辽河在历史文献中曾与西拉木伦河被合称为潢水、饶乐;寓意积极且国内目前并无与之同名的县级区划;不过潢水也特指西拉木伦河,在于翁牛特旗与奈曼旗交界处便与老哈河汇合成为西辽河,因此这可能带来一定的歧义与争议。
辽北区/辽滨区
这区域位于西辽河北岸的地理位置来命名,符合地名的区域性、代表性及指位性等特征;但辽北和辽滨以及与辽相关的这些地名让人可能更容易联想到辽宁;因此似乎也不能成为首选的优选方案。
清朝·哲里木盟附近
巴林他拉区
这是以通辽的前身命名,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通辽城区的蒙古语名为巴林他拉或称巴林他日雅,巴林意为军寨、要塞或哨所,他拉指草原或原野;巴林他拉有草原上的军塞或原野上的要塞等含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通辽当地的地理位置,这从通辽及周边旗县有大量含他拉的地名便可知道一二。
个人觉得这种划分是最合理最便捷的,河西主要承担通辽市驻地迁移的行政中心功能、打造区域性商品集散及物流中心的商贸枢纽功能、依托西辽;调整后科尔沁区作为老城和东部产业核心、哲里木区作为西部新城和商贸行政中心,让通辽形成更合理化的双中心城市格局,对于城市框架有序合理的扩大也有相当积极地促进。
与当年从广安区以渠江为界析置广安市前锋区等先例一样,这个方案中的科尔沁区与哲里木区大致可理解为与科尔沁区以河为界,哲里木区一定程度上可视为通辽县的建制得到恢复,科尔沁区则继承了原县级通辽市的身份。那么通辽市开发区是怎样的存在呢,她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2001年9月自治区级的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不仅拉开了当地城市格局扩展之幕、奠定西辽河以西区域的开发基础,也为如今以河流为界规划新的市辖区的发展方向埋下了伏笔。2002年3月开发区挂牌并代管科尔沁区辽河镇,次年12月代管科尔沁区河西镇,2006年4月电厂街道划入。2010年5月新城街道和滨河街道由开发区代管;自此通辽经济开发区形成了四街一镇的面积约420平方千米的总体格局。
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通辽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具备主城区成熟功能的城市新区,截至2024年10月代管1个镇、4个街道,50个村(嘎查)、36个社区;常住人口22.5万、城镇常住人口17.5万、城镇化率77.8%;总面积4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2024年GDP是153.12亿元。
除了开发区转正,撤县设区也因能将主城区与周边县域的资源整合优化,而成为单曲市区划优化的有效方式之一,这种方式是否适合通辽呢,个人觉得要从多个方面来全面看。
在撤县设区的标准上,通辽的旗县各有所长,锡林郭勒经济和城建有优势却距离较远、开鲁最近其他方面却不是最优、剩余旗县优势不一但也受限于与主城的距离;距科尔沁区直线距离约75公里的开鲁县更容易受到主城区的辐射,2024年GDP达159.91亿元,不仅超过了通辽开发区,而且拥有陆家堡油田等矿产、良好的城建基础及便利的交通。
综合来看,距科尔沁区最近的开鲁县因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扎实,很可能在通辽通过撤县设区来告别单区市之时成为首选,可能性将随着当地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目标的推进而增加;不过也并非万无一失,这不仅要符合行政区划总体稳定步调,还应看到近年来撤县设区审批趋严的形势,更重要的科尔沁区与开鲁之间的距离,以当地的实际情况很难达到融城的局面,这个距离离的新市辖区也可能为人诟病。
在鼓励通过撤县设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等利好因素下,通辽等单区市以区划调整的方式破解单区市给自身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只是时间的早晚,不过也要以当地实际出发:比如要与到当与地人口与城市及土地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不多且人口外流严重等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无论哪个方案都必须解决文化认同与发展实效的双重考题。
来源:鹄书